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40006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5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

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

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

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

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

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

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

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

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

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

昼长=(12-日出时间)×

2=(日落时间-12)×

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

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

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

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

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

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经

线重合;

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

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二、地球内部结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圈层

范围

特点

地壳

莫霍面以上

固态:

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

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地幔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质组织,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古登堡面(距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

地核

古登堡面

以下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岩石圈的范围:

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2.地壳物质的循环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

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

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

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注意名称与分布)。

②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③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边界类型

地区

交界处板块

生长边界

(板块张裂)

东非大裂谷

非洲板块内部

红海

印度洋——非洲

大西洋

亚欧、非洲——美洲

冰岛(属大西洋海岭)

亚欧——美洲

消亡边界

(板块碰撞)

喜马拉雅山脉

印度——亚欧

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

非洲——亚欧

大西洋海沟——岛弧链

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脉

南极洲——美洲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

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

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

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

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2.3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

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

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如多云的白天温

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

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

如晴朗的天空呈蔚

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影响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

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

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

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

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

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季风环流(亚洲东部和南部最典型)

五: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二)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

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2.4水循环和洋流

一:

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

太阳能和重力势能

类型:

包括海陆间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

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

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

洋流

1洋流的分布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

增温增湿。

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

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

降温减湿。

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

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