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9893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docx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docx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要求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即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合称,是研究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理、价值和策略问题的学科。

(识记)

一、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理解)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

(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问题包括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策略)问题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了解)

(一)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1、中国

(1)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儒家的课程与教学思想,是人类教育思想史的一笔宝贵财富。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该书对先秦时期儒家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进行了系统总结。

(2)汉武尊儒之后——我国汉代至清末二千余年间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呈现了儒家一枝独秀的局面。

2、西方

(1)古希腊教育——雅典文雅教育、斯巴达军事教育

(2)古罗马时期

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的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较全面地总结了演说家培养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3)公元4-14世纪,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

(4)14-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17-19世纪之间)

1、形成标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2、成熟标志: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60)一书,是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3、学科形成阶段,教学论研究的基本特征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

20世纪以来,教学论的发展进入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1.各种教学流派的兴起和竞争

2、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课程是作为教学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来研究的。

20世纪初,课程演变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课程论应运而生。

(1)1918年,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2)1934—1942年,“八年研究”推动了美国课程论的发展。

泰勒总结“八年研究”的结果,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一般原理》,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3)20世纪中叶,课程理论进一步发展,出现众多流派。

3、形成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群

三、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了解)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理解)

教学论和课程论相互独立

从教育系统角度看,课程主要解决教育内容问题,教学主要解决教育形式问题,二者缺一不可;内容不是形式,形式也不是内容,同时,内容制约形式,形式也影响内容。

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都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无法互相取代。

第二节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了解)

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

(一)课程与教学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

(二)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

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三)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识记)

课程就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二、与课程定义相关的概念分析(了解)

三、课程的表现形式(理解)

(一)文本形式: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二)实践形式: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把课程划分为五个层次,揭示了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逐步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和形式。

(1)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这是列入课表、实际开设的课程。

(3)理解的课程——即由任课教师实际领会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即实际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第二节课程的历史发展(了解)

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

二、学校课程的诞生

三、古代学校的课程

(一)我国的古代学校课程

(二)西方的古代学校课程

(三)总结

四、现代课程的形成

五、现代课程的发展

六、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理解)

(一)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与社会本位课程

基于影响课程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而形成的三种课程形态,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表2-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较

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

知识本位

儿童本位

教育为生活做准备

教育即生活

强调理论和间接经验的学习

强调实践和直接经验的学习

按照学科逻辑组织课程

按照儿童心理逻辑组织课程

主张分科设置课程

主张综合设置课程

只问结果,不问过程

只问过程,不问结果

(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四)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

(五)必修课与选修课

第三节 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

一、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一)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二)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三)知识对课程的影响

二、内部因素

(一)学制

(二)课程传统

(三)课程理论

(四)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第一节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涵义(识记)

课程目标是指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理解)

(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1.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2.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1.普遍性目标

2.行为性目标

3.生成性目标

4.表现性目标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掌握)

(一)学习者的需要

(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三)学科的发展

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了解)

(一)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二)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三)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四)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第二节 课程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含义(识记)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二、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了解)

(一)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

(二)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三)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掌握)

(一)注重基础性

(二)贴近社会生活

(三)尊重学生经验

(四)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了解)

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理解)

(一)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

(二)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

(三)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

(四)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

第四章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第一节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一、课程开发的基本概念(识记)

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二、课程开发的具体机制(理解)

(一)中央集权机制

(二)地方分权机制

(三)学校自主机制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理解)

(一)泰勒目标模式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1、关于课程目标的选择与界说

(1)三个来源:

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2)两个筛子:

教育哲学、学习心理学

2、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

4、评价课程

(二)斯滕豪斯过程模式

(三)施瓦布实践模式

第二节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涵义

(一)何谓校本课程(识记)

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在我国,它特指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预留出来的、允许学校自主开发的、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10%--25%的课程。

(二)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了解)

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狭义的校本课程开发则特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特征及其意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掌握)

根本特征“以校为本”,具体内涵体现在:

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成功有效的基本标志:

1.学校领导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

2.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便捷地获取丰富课程资源的途径。

3.建立能够满足本校学生多种兴趣需要和适应其个性特点的课程体系,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获得有效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师生良性互动和共同促进课程发展。

4.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改善、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了解)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了解)

(一)谁来开发

(二)怎么开发

第五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教学概念与教学本质

一、教学的定义(识记)

教学即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教学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了解)

(一)教学的基本要素

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是大家都认可的教学基本要素。

(二)教学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本质及其论争(理解)

(一)关于教学本质的多样探索

(二)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识活动

第二节 现代教学及其特征

一、古代教学及其特征(了解)

(一)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

(二)教学内容以人文科学为主

(三)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

(四)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二、现代教学的产生和发展(了解)

(一)现代教学的形成

(二)现代教学的分化和多样化

(三)我国现代教学的发展

1、壬寅癸卯学制和废除科举是我国现代教学兴起的基本标志。

2、我国教学体系的发展过程

三、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掌握)

现代教学以个人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以教学认识论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以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来实施,这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现代教学是有理论指导的教学

(二)现代教学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

(三)现代教学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优化教学的一般理论(理解、应用)

一、优化教学的基本含义

所谓优化教学,即使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一定标准而言的一种完善、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二、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

(一)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当前优化教学总的质量标准。

这一标准具体表现为:

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2、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3、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二)高效率标准,即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大化

教学活动会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这些消耗的资源即教学投入;教学活动影响这学生身心的发展,即教学产出。

优化教学的效率标准,强调合理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有机统一。

(三)真善美的过程标准

合乎教学规律为真。

合乎价值理想为善。

主体创造和艺术欣赏为美。

三、优化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遵循教学规律——基本依据

教学原则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教学原则并不必然符合教育规律,时过境迁就可能过时失效。

在教学实践中应牢记不变的是教学规律,并努力以规律指导实践。

深入研究教学个要素之间的基本联系,系统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并合理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开展教学实验和教学改革——基本形式

1、教学实验是研究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方法。

2、教学改革是教学系统自我完善的重要形式。

(三)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力量源泉

师生主体性的发挥,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标志,更是其力量之源。

1.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主体意识。

2.学生的主体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