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实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个大鼻子的人在抽烟。
此处,教师应适时进行健康教育,吸烟有害健康!
让学生从小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不可小视、更不可忽视!
虽然此处看似与数学教学关系不大)
有没有看到漂亮女孩的脸?
没有。
我看到了。
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东西。
我再问大家一个非常简单而又非常难答的问题,1加1等于几?
等于2。
错了。
等于1。
你们老师教“错”了。
比如,一团橡皮泥加一团橡皮泥等于——一团橡皮泥。
7加8等于?
可以等于1!
因为从不同的视角看1,看到的不同。
(再如,2+5≠7,2+5=1,即:
2天+5天=1周)
评析:
借班上课,师生课前交谈,看似简单、平淡、多余,实属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之一,尤其是像夏青峰老师此次上的近千名老师听课的公开展示课,利用课前短暂的两三分钟组织教学,激趣引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了宽松和谐、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制造了必需的学生心理磁场。
显然夏老师千方百计力求让课堂成为学生数学思维的运动场。
片段二:
唤起经验——“起跑”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五年级学生学习的,你们刚刚三年级结束,有信心学好吗?
有了信心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跳一跳,摘果子!
)
今天我们学的内容是“分数的意义”。
(教师随即板书课题)
关于分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教师借用电脑PowerPoint演讲稿形式,实物投影,呈现问题)
生1:
分子、分母和分数线。
你能举个例子吗?
(教师设问,引出话题)
把一个苹果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12。
该生说到第3遍,才悟出是“平均分”,教师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学生自我纠正。
从而突出概念的关键词“平均分”。
这样的学习应该是刻骨铭心的!
生2:
我还知道了分数的大小。
比如:
45>
25。
生3:
我还知道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
老师也想说我自己知道的一些知识。
(投影出示4幅图:
虽然都表示14,但是可以看到古希腊人、古中国、古印度人、阿拉伯人用了不同的表示方法。
三千多年前,用嘴巴的形状代表分数,后来逐渐演变到现在的14。
教师依次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历史渊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夏老师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概念时,就是从学生学情出发,简短的一句“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复习-引新-练习-巩固”的程式化、僵化的四环节教学。
教师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
导入部分,教师对于知识结构的变革,缘于教师全新的课程理念,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有效的“起跑”。
片段三:
文本阅读——“加速”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你还想知道什么?
(教师借用电脑PowerPoint演讲稿形式,实物投影,再次呈现问题)
最大的分数是什么?
分数能乘除吗?
分数可以做应用题吗?
生4:
为什么会有分数?
学生头脑里装载着一系列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是期待点燃的火种!
绝非数学知识的简单容器!
这些问题,相信大家可以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等方法自己去解决。
同学们,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好吗?
虽然有些问题,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可以全学完。
不过我们很好的老师——课本。
大家看一看,自学课本,你又能明白那些新的知识?
语文上有种读法叫跳读,就是会的地方可以跳过去不读,不会的再读,那么在自学的时候会的就跳过去,不会的我们可以认真看,用笔把你认为的重点、难点作一下记号,然后再交流一下。
学生自学课本。
教师巡视,并纠正学生坐势。
好,通过自学课本,你又知道了什么?
如果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有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
这就是分数的意义。
还知道了什么?
分数是怎么产生的?
我知道了分数产生的原因。
得不到整数的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如果把许多物体合在一起,就可以用自然数表示……
还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
一个数字,为什么称它为自然数?
师板书:
1与“单位1”。
(教师及时纠正这里的“1”是指单位“1”,与自然数的1是有区别的。
学生问题动态生成,教师说理就地取材,“随意”列举:
像现在的一个班级,一个大会场所有的人,都可以看作单位“1”)
生5:
为什么不能说二分之一是一半呢?
(教师告知能)
生6:
为什么不规则的图形可以看成一个整体?
(教师“信手”板书板画一个个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可以将它看成一个整体)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
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历,通过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
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让学生来理解定义,那么,新课程中,课堂活动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课堂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
阅读文本,使学生真正走进了“分数”的世界,“分数的意义”一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夏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辨析问题,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加速”。
片段四:
活动内化、提升新知
大家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交流。
有四个苹果,加上两个一半的苹果。
分给五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
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不断做题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的,下面老师带来的几道题,同学们一起做做看,看看自己究竟掌握得怎么样,好吗?
活动一:
猜一猜
(1)出示一个1/3的长方形的阴影部分
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1/3,
表示什么?
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教师板书)
(2)出示一个3/8的圆形的阴影部分,
其实大家猜都比较接近,它就是3/8
板书:
1/3,把(圆形)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
(3)离出的部分是整体的1/4。
用笔画一画,是不是只有一种可能,又没有其它可能。
看谁画的多。
画的时候,关键是看什么?
一定要平均。
下面一定要画出什么样的东西呢?
一定要画三个同样大的三角形。
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
(展示的过程略)师:
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老师也画了一个,这个是不是呢?
为什么?
电脑用圈圈起来。
活动二:
快速抢答。
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生站出来回答。
)
把这盒文具盒里的所以铅笔平均分给2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一半……
为什么不用几枝来表示的。
我们不知道盒里面有几枝。
如果分成四个同学,应该用什么表示?
五个同学、40个同学?
1/4,1/5、1/40
打开盒子,里面有六枝,再把这些铅笔分能二位同学,还能不能用1/2表示?
不能,
能。
如果把四枝看作整体,可以用1/2。
还可以3/6表示。
可以用1/2,可不可以3枝表示?
3枝就是二份中的一份
再加两个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还能用1/2表示吗?
能,
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分成两份,四枝就是八枝的1/2。
看电脑
六枝铅笔拿出它的2/3
把这六枝铅笔看作一个整体,看出来它的2/3,就是2枝对吗?
不对,我们把它平均分成3份,应该取出2份,拿出4枝。
不是2枝。
2/3,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的数。
拿出3盒粉笔,老师从第一个盒子里拿出1枝,正好是这盒粉笔的1/5,这盒里有几枝粉笔?
从第三个盒子里拿出3枝,也是这盒粉笔的1/5,这盒里有几枝粉笔?
在作业纸上你能画出来吗?
学生动手画。
电脑验证
这三个1/5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它们份都是相同的数,不同点是第一盒是1枝,第二盒是2枝,第三盒是3坂。
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取出其中的一份,五份的一份,不同点是取出1枝,取出的2枝,取出的3枝。
我帮它说清楚一点。
拿出的都是1/5,但不同的是拿出的枝数不一样。
三个1/5,相同点,都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5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它们虽然都是取出一份,一份都相同吗?
不相同?
不同的颜色,说4/5。
这里的4/5表示什么?
4/5,把(一盒铅笔)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4份)的数。
活动三:
分一分。
按照老师的要求拿出12根小棒的()/()
拿出以后,用左手举起来。
出示分子为1?
学生举1枝。
对吗?
分母没有出来的时候,能拿吗?
1表示什么?
什么1份没有分母不能拿?
出示分母6。
虽然不能拿,但我们可以做一件事,就是平均分成6份
出示2/6。
再出示2/3。
下课后,同学互相之间也可以互说拿。
学生拿。
活动四:
说一说
学生读板书中的每个分数的意义
学生把一个物体,一盒铅笔说成一整体。
师让学生我们还可以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
是不是所有的都说一下呢,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表示?
学生说:
整体
用数学上的名称,用单位“1”,其实单位“1”就是整体。
出示6/7,让学生说意义,
出示3/()
把一个单位“1”平均成……
不确定的份数,我们可以用若干分。
出示()/()
学生说两个若干份,
两个若干份不好,我们可以把上面的若干份用几份来表示。
完整分数的意义。
出示:
10/100,说一说分数。
请两位同学站出来。
这两位同学占前排中1/4,还可以说一说
这两位同学占全班的2/40
这两位同学占前两排的2/16
这两位同学占这一组的1/5
下课后,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
对于新知的深化,很多老师就是让学生不断做题巩固,然而夏老师提出的让学生在不断的闯关中对知识的自我感悟。
也许有人说这不是还一样的,只不过是换个好听的名字而已,此言差矣。
夏老师是把新知和巩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和体验分数的意义,在不断的“闯关”中慢慢地、不知不觉地内化了新知,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个性学习习惯和方法,也铸就了好的学习认知结构,从而提升了知识的内涵。
总评:
概念教学始终是数学教学的难题,而夏老师的这节课无疑是为我们打开了“概念教学”的新“大门”。
整个新课的学习,夏老师从表面上淡化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是把学生引导到概念教学的核心处,点拨在学习的关键处,反而强化了概念的教学,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了分数的真正含义。
数学教学也真正体现了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