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编写 篇目是志书总体设计的关键部分概要Word下载.docx
《篇目编写 篇目是志书总体设计的关键部分概要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篇目编写 篇目是志书总体设计的关键部分概要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省志、专业志、部门志三者间关系8
拟定篇目注意几个问题9
怎样修改篇目11
篇目成型11
修改原则11
方法步骤12
注意问题13
篇目编写
“三新”的方法
“三新”是新编方志原则或标准之一。
语出胡乔木于1980年4月在重建中国史学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他强调指出:
“我们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方法来编写方志。
”所谓新观点,就是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修志,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则,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重要观点,运用于编撰新方志之中。
所谓新的材料,就是在新方志中重视和突出新时代的材料。
所谓新的方法,除发动群众,组织各行各业的力量修志外,还包括志书本身的编撰方法创新,如召开评稿会交流修志经验和将绘图、摄影、统计等新的方法运用到新编方志中去等。
(摘自《上海交通修志通讯》1990年第一期)
篇目是志书总体设计的关键部分
任何一部方志的编纂,先要有一个总体设计,确定为什么要修这部志书,打算修成一部什么样的志书,以及怎样才能修好这样一部志书。
篇目,旧志一般称作纲目,是总体设计的一个关键部分,因为它是一部志书的框架,搜集资料的提纲,将来成志的目录。
只有通过对篇目的设计、研究、修订,才能使每个参加编纂的人员明白我们到底要修成怎样的一部志书。
总体设计,就是为了完成一部志书所制订的工作规划。
(一)为什么要重视篇目的研究
1、在整个修志过程中,在一定阶段,紧紧抓住篇目的研究(调整、修订),才能从开始的“想写什么”,逐步深化明确“要写什么”。
从对本地基本面貌的片断认识,逐步到达比较系统、比较明确的认识。
对于市志总纂的组织者尤为重要。
2、通过对篇目的反复研究和调整,才能不断提高、深化我们所修志稿的整体认识,才能从理论到实践,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不经过研究(篇目和试写),“写什么”和“怎么写”就只能停留在“想当然”阶段,而不能有理性的可行性的认识。
3、只有通过篇目的研究,才能克服“众手成志”所带来的矛盾和弊病。
比如有的分志单独看很完整,但一纳入总体篇目就显得交叉重复,甚至格格不入。
4、尤其是进入总纂阶段,篇目的研究和调整更是达到整体“一本书”的关键。
门类设置是否合理,门类叙述是否得当,门类之间的逻辑与联系是否体现出来,都要通过篇目得到检验。
(二)篇目形成和完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搜资提纲;
编写提纲;
成志目录。
这三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简单——复杂——简单的过程,资料消化和认识升华的过程。
(三)拟订篇目的基本要求
1、篇目要合理。
①要符合社会分工。
能达到反映一地方历史与现状基本面貌的目的。
②要符合方志横排竖写的基本要求。
横分门类是方志反映地情的科学方法。
通过横分门类来反映一个地方整体面貌,好比照相中的“接片”法反映全景,横分门类一般采用分解和划分的办法。
比如武汉工业志,按行业分类,分解为冶金、机械、电子、纺织一、轻、二轻、化工、建材、电力九个分片(有的地方按所有制性质分类。
如轻工、重工……)。
这样按行业分解若干门类,可以看到全市工业门类的概况。
这种横分门类,既要考虑符合科学的门类——国民经济的分类,又要照顾到部门分工的现实性,作些变通,一般来讲,共性大于个性宜于合;
个性大于共性宜于分。
横分到一定层次,就要纵写。
不能无限度的横分下去。
分到什么程度为宜,以有利于反映事物的基本面貌为准。
不能把一个完整的事物肢解得分离破碎。
比如工业(第一层次),纺织工业(第二层次),棉纺工业(第三层次),就可以开始纵述。
纵述可以分析有关的要素列目,这就不属于横分的范畴了。
比如作为一个工业的行业,主要记述内容至少可以划分为四个方面要素:
第一生产:
包括由谁生产(即企业、名称、所有制……);
生产什么(即产品数量、质量等);
怎么生产(即生产设备、技术、能力、水平);
生产效益(即产量、产值、速度、主要技术指标……)。
第二,生产力(从手工→机械化→自动化的变革);
第三,经营(从商品生产→产品生产→商品生产的经营机制的变化。
尤其是建国前的大企业集团的经营方式与方法);
第四,管理(体制的变化,行业的管理,等等)。
各项门类(产业、行业)都有各自的要素,但各个层次的叙述都应该先总(看森林)后分(看树木)。
2、篇目要有特点。
①编修城市志必须体现城市特点。
城市的特点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
在于一个“中心”(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一个“集中”(现代化工业、工人阶级)和一个“主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
概括而言,就是它的吸引和幅射,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
这个特点在上海这样的特大的国际性城市更为突出。
②不同类型的城市有不同的特点。
可以历史发展划分历史名城(如苏州)和新兴名城(如深圳);
按城市规模可分为特大、大、中小城市;
按城市职能划分,则可分为多功能城市、工矿城市、旅游城市等等,都应从各自的特点设置篇目,不必生搬硬套。
③同一类型城市也要注意各自地方特色。
设立突出地方特色的重点篇章。
比如上海志中可设航天工业志;
武汉有民航,属交通,不属工业,不能硬套。
重点事物——本地特有的,以之为象征的事物。
我认为可以单独立目成章或成编。
比如内江的糖业;
洛阳的牡丹;
上海的租界和巡捕房。
但是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即:
确属本地历史悠久的传统事物,在全国有重大影响;
确能反映本地的特点和优势,或者是本地的一种象征;
确定能从同类项中划出,而不乱体例。
(朱文尧《关于方志的总体设计和篇目》)
篇目设计
什么是篇目
什么是篇目?
简单的说,篇目就是目录。
旧制称之为“门类”,它是编修志书的框架与设想。
正像有人比喻的:
写文章前要拟定个提纲,办盛宴必须考虑个菜谱,建大厦必须设计个蓝图,打仗时必须要有个作战方案一样,修志前必须要有个篇目。
因为修成的志书,少则几十万字,多则上千万字,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能编修成功的,而是出于众人之手,几十个部门分工合作,没有个提纲没有个篇目怎么能行?
尤其铁路局志,专业性很强,历史跨度又长,我们要从张家口——丰镇1915年通车时写起,有车、机、工、电、辆、工程等部门,还有人、财、材、计等管理部门和党、工、团、公、检、法等政工部门。
要把各个机构沿革、发展兴衰起落、所担当的作用,和怎样组成铁路运输一个有机的整体,都通过志书反映出来,就要有个明确分工,谁管什么,就写什么。
这样做好处是:
本单位的人,走过来的历史路程清晰,会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但是没有一个统一要求,统一法规和详细篇目:
想什么,就写什么。
写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一堆散沙。
需要的没有写进去,不需要的写了一大堆,重叠累赘甚至遗漏的现象都可能出现,有了篇目或提纲,就能够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
正如民国初年方志学家李泰棻所言:
“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目标题,则为首要。
”
篇目与体例
志书的篇目,是方志体例的集中体现,是体力内容的具体化。
那么,什么是体例呢?
1、体例有三个要素构成
体裁:
方志体裁就是按照志书表述对象的内容和性质制定的各种表现形式。
<
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
>
第九条:
方志的体裁一般有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志书的主体,图标可分别附在各类目之中。
它们各体都有独特的特定内容,它们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作业,任何一体既不能代替其他各体,也不能把其他各体附在自己身上。
就像一个人,他的头、躯干。
四肢等,都是整体的有机部分,各有各的功能谁也不能包揽代替,否则就不成为人。
志书也是这样,尽管志是整个志书的主体,但毕竟是各体中一体,记、志、传、图、表、录缺了谁都不行。
我们编修的<
呼和浩特铁路局志>
,有述(概述)、志(包括体制改革、铁路建设、铁路运输、企业管理、科技文卫、党群政法)、传(人物)、记(大事记)、录(附录)五大块,缺一不可。
结构:
志书的结构主要是指组织志书的纲目形式。
体现在篇目上,又是体载的集中反映,志体以类系事,同类事物,安排在一个门类。
志书注意横排,纵横结合,以横为主。
它侧重于从横的方面事物的广泛性,要求分门别类地记述部门本单位的历史和现状。
概述属史体,它从宏观上反映全局的概貌、反映规律,反映大的趋势。
大事记属史体,它是志书的纲,以时间为序,以经为主线,记述社会发展步伐。
人物传也属史体,是志书的精粹部分。
附录是记载抄写之意,为备用而登记,具有典型的资料性,体现资料为著述服务的特点。
章法:
是指方志编纂中,编撰者安排全篇章节的若干方法。
新方志采用语体文记述,要求严谨、朴实、简洁、通俗,在表述方法上,切忌用通讯报导、教科书、工作总结、章回小说等笔法,也不应该发表许多议论、感慨、说教,否则就不伦不类了。
如某城市建设志书,设有建筑技术一篇,下分十章,有地基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等,这个篇目,是一整套建筑施工技术的表述,象一本技术手册,显然不合志书要求。
2、体例的两个特点
重在记述,述而不论,就是寓褒贬于记述之中。
以类系事,注意横向,横排纵写。
因此确定体例在前,拟定篇目在后,修志的目的、方针、原则、要求、体例等最终都得在篇目设计和撰写行文中体现出来。
3、重视立目(篇目)的工作
我们确立了体例,通俗讲就是修志法规,就要重视立目工作,篇目的拟定,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你出一个好的篇目,志书的成书就有了基础。
然而篇目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经过多次修改,不断完善。
拟定篇目,要统盘考虑。
从方志特有的体例,本部门本企业的历史和现状出发,进行总体设计;
并依据各单位的专业特点,拟出章节篇目。
一个好的篇目,应该主次分明,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经纬安排合理,立目粗细得当,既能反映本部门本行业的基本面貌、发展脉络、个性和特点,又能处理事物之间的制约、联系和影响,并且符合志书体例要求。
篇目的要求
篇目是志书的雏形,是搜集资料的向导,是资料工作的规范,是检查指导的基础。
直到志书完稿之时,篇目才完成使命演变为志书的目录。
这些足以说明,篇目在整个编撰志书中的作用。
1、篇目是志书的雏形
篇目已勾画出了本部门本单位的轮廓,使人看了,对该企业的历史和现状有个概括的了解,而且对志书所要反映的内容,前后呼应,统筹兼顾,分体歧义,详略交叉有所认识。
这将会有利于发动群众参加修志,有利于修志工作深入开展。
2、篇目是搜集资料的向导
按自然归类,篇目章节详尽,条理清楚,使人看了一目了然,便于掌握;
按节目搜集资料,使资料搜集工作有所遵循,有所依据,有的放矢,少走弯路,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
3、篇目是资料工作的规范
1按其内容组织人员分工负责,避免部门之间重复作业。
2便于资料的整理和归档(篇目有编码)。
3要求各负责部门必须按篇目搜集,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4篇目分工科学,责任明确,可避免推诿现象。
4、篇目是检查指导的依据
《局志》编纂时间长,涉及面广;
要由46个单位的上百人众手修志,没有篇目,就会失控,也无从检查进度和指导工作。
篇目编制程序
从开始编纂到志书定稿,篇目大体上要经过基本篇目(粗目),资料篇目,撰写篇目,志书目录四个修订过程。
1、基本篇目
基本篇目是在志书编纂准备阶段中,修志者参考有关方面志书体例和同类企业的志书篇目,根据本企业的概貌而制订的。
它仅是个粗目。
它在组织修志和物质准备阶段中,对修志工作起宣传、发动和起步的作用。
因为是粗目,只能反映“想些什么”。
2、资料篇目
资料篇目是在基本篇目的基础上,经过研究而进一步修订的,它反映的是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