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南京大学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37990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南京大学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南京大学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南京大学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南京大学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南京大学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南京大学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南京大学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南京大学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南京大学方案Word文件下载.doc

合肥是距离长江三角洲城市连绵区最近的省会城市,连绵区的发展无疑对合肥市产生影响。

近年来,长江三角洲除继续保持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外,城市发展也呈现新的趋势和特点,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一批经济实力强、社会发展水平高、投资环境优越的城市群。

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向巨型大都市连绵区发展。

随着合肥到芜湖高速公路,宁西铁路的陆续通车,将进一步缩短合肥与上海、南京的距离,使合肥尽快融入其中,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

(四)南京大都市区的合作与竞争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市区为中心,其范围包括周边100公里左右的地区。

随着宁合高速公路和合芜高速开通,合肥与周边主要城市的联络都在2小时以内,宁西铁路已经在建,合肥有望成为长江三角洲、上海与西北地区联系的门户和节点。

合肥与南京联系的便捷,意味着区域资源和生产要素(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和知识等)的流动更加容易,争夺更加激烈。

如果合肥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加快自身发展,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失将更为严重。

事实上,随着南京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合肥的出口商品集装箱、航空客运市场,文化、医疗卫生等消费市场都不同程度地被周边城市夺走,苏皖六城市打造的“南京都市圈”必然造成对合肥传统经济腹地的挤压。

(五)合肥城市发展优势

从全国城市发展现状看,合肥市已跻身于中国城市综合实力五十强。

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已成为安徽全省的公路交通中心,随着“312”国道和“206”国道在合肥交汇,合宁、合芜等高速公路,合铜、合宣高等级公路的兴建,宁西铁路的建设,合肥还将成为三条国家重点干线铁路的交汇点和辐射五个方向的大型铁路枢纽。

合肥机场也有直接国内大中城市20余条航线和直达香港的航班。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合肥将成为西电、西气、西油东送管线的必经之地,同时也将成为沪、苏、浙商品西输,生产要素东流的集散地,一个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域交通枢纽将很快建成。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数、各类科技人员数、平均每百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每千人中具有大学毕业文化程度的人数等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

合肥还是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生态环境优越,具有上佳的人居环境。

(六)城市发展障碍

整体实力不强。

合肥尽管50年来发展很快,但与其它历史悠久的省会城市相比,在23个省会城市中(除人口少的藏、青、宁、内蒙古等外)综合实力最弱。

在南京经济区19个城市中,市区GDP总量居第3位,人均GDP却列第10位。

从长江产业带看,若以整个市辖区比较,合肥GDP总量、人均GDP分列第22位和23位,尤其人均GDP只相当于长江产业带各城市平均水平的60%左右。

合肥的人口、土地面积与南京、苏州相当,GDP仅及它们的1/3-1/5,人均GDP为1/3-1/4,机场客运量仅及南京的1/9左右。

产业层次偏低。

合肥市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按GDP三次产业构成为14.8:

46.5:

38.7,按就业三次产业构成是51.4:

21.3:

27.3,这在省会城市中明显偏高。

合肥工业结构的轻重工业比为39:

61,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工业占52.2%,绝大部分属初加工;

重工业采掘业和原料工业占40%。

除机械工业外,大部分加工程度较低。

城乡差距较大。

合肥在50年发展历程中,明显地表现出城市地区发展迅速,郊区发展缓慢。

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也呈扩大之势。

1990年以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都在1:

3,1994年上升为1:

3.83。

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73元,与全省平均水平1863元相近。

现代化大城市同落后农村并存,“省会大城市带国家级贫困县”,城乡差距大,城乡矛盾突出。

行政资源分割。

合肥城市发展迅速,产业、资金、技术、人口的高度集聚,加剧了城市内部的地区差异。

由于合肥市与下辖县区之间由于经济实力差异和利益主体的不同,在开发和管理方面,按行政区权限下放,实施分权发展,导致各辖区县的发展各自为政,存在明显的分离趋势,尤其市区之间、市区与辖县之间的关系日益成为竞争关系,从而形成市与辖区县的发展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在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表现为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和不协调。

城市开发分散。

合肥市自90年代以来陆续建设了多个开发区,目前已成为经济建设新的增长点和外资集中区域。

从全市范围看,众多开发区呈分散分布之势,无论是开发面积、工业总产值还是吸引投资额均较小,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二.城市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 

安徽为人口大省、资源大省,在以合肥为中心,由南京-徐州-开封-郑州-武汉-黄石-南昌等大城市包围的区域内,还没有形成特大城市。

从安徽省来看,合肥市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其在安徽省内的地位比较明显,具有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潜力。

合肥的发展只有高起点、大规模,才能提升中心城市的地位。

城市发展的目标是:

2010年GDP总值过千亿,人口规模300万。

(一)城市发展目标

合肥市2000年市区人口134.5万,2001年GDP总量325亿元。

合肥要想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就必须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扩大城市人口规模。

假设合肥市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经济增长速度能够保持“十五”计划预测的增长速度(11%、10%、9%),以2000年为基年,可以得到2001-2020年GDP总量按不同方案的预测值。

如果GDP总量要达到1000亿元,即使按11%的年均增长率,也要到2011年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若9%方案的增长率计算,则要到2014年才能达到GDP千亿目标。

因此,要在2010年达到千亿目标,必须考虑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二)城市整体发展策略

合肥要在远期实现千亿GDP的经济发展目标,一方面,扩大金融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

另一方面,利用充足的土地资源,以土地交换资金,鼓励外资成片开发与改造,扩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此外,充分利用合肥市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环境,发展旅游业,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利用合肥市作为全国科研教育基地的基础,发展教育,提高整个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努力将智力因素转化为经济效益。

1、城市发展战略重点:

产业与交通

城市发展战略重点主要在于:

(1)强化接受辐射的能力。

合肥接轨长江三角洲,地处宁郑汉大三角地区的中心地带,因此,合肥的发展要注重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势,三角洲技术、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优势,主动接受长江三角洲乃至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加快建设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地。

(2)加快交通体系的发展。

合肥市经济地理的优势取决于交通地理的优越程度,要改善合肥地处长江三角洲外围的处境,必须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将合肥市与长江三角洲紧密地联系起来,达到与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靠拢的目的。

(3)优化产业结构。

合肥市目前的产业结构比例呈现“二、三、一”型,今后应继续保持这一态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要盲目追求其它城市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做法。

合肥产业结构优化要重点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三个高新技术产业;

加大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等三大支柱产业,建设国家级制造业生产基地。

第三产业以发展交通运输、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主。

2、城市空间发展方向:

南进东拓西缓北抑

合肥城市发展的空间要素主要有三:

(1)宁西铁路。

作为全国的铁路主干线,呈东西方向绕城北横贯合肥市区,可以拉动未来合肥市的整体空间向东西方向发展。

(2)巢湖。

位于合肥东南部,是合肥城市扇形结构的开敞空间的楔状地带,将制约城市向东南方向发展。

(3)地形地貌。

合肥北部是老工业区,且有丘陵阻隔,限制了城市的北向延伸。

西部地区是合肥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但有蜀山、紫蓬山的阻隔,也将对城市的西部扩展产生一定的阻碍。

目前的合肥市的城市形态为扇形结构,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三翼伸展。

城市空间拓展保持原有扇形结构,以主城为核心,加快肥东、肥西新城区建设,采用“南进-东拓-西缓-北抑”的空间发展战略,以城区周边的绿地控制组团的发展规模和方向,采用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组团式的结构布局,将合肥城市做大、做强。

南进--新城区在312国道南侧依托老城区相对独立发展;

东拓--沿长江路向东经肥东县城拓展到高速公路立交桥附近;

西缓--312国道北侧为未来城市第三翼伸展区;

北抑--西北为城市水源地,北为宁西铁路、对外交通站场、新飞机场选址区,用地潜力不大,限制发展。

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向巢湖拓展。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撤消巢湖地级市,将中心城区调整为合肥市巢湖区,所辖庐江县一并划归合肥市。

城区向东建设完善新火车站综合试验区和龙岗工业区,向北延伸建设完善双凤工业区,向西建设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郊游憩风景区,向南建设完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桃花工业区,基本形成以老城区为核心,绿地楔入、绿带环绕、多中心、组团式的总体布局。

老城区成为环境优美,具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多功能综合区;

新城区在绕城高速公路南侧,发展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独立组团,成为布局合理、风格独特、功能完善、环境舒适、技术先进的现代工业区。

东部利用交通枢纽优势,结合肥东县城发展流通、物流组团。

远期沿宁西铁路方向,跨越蜀山,采用飞地式向西延伸,形成新的高新产业区或科学城。

城市结构从单一中心大城市结构向一主两辅中心的都市区结构转变。

(三)城市发展战略地点

1、主城区:

优与美的提升

合肥主城区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园林城市的典范,城市的发展主要在于优与美的提升。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密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城市功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品位等至关重要。

2、开发区:

做大新城区的基础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布局在312国道以南,与主城区相衔接,以外向型、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逐步形成了包括工业、居住、大学等主要功能的综合新城区。

该区用地开阔,现有基础较好,将是做大合肥、建设新城的基础所在。

 

3、科学城:

科教基地的延伸

合肥市的科技教育发达,是我国的四大科技教育基地之一,有30多所的大学院校和重要的科研机构,科学岛位于蜀山风景区的东麓,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优越,基础雄厚、交通条件良好,具有发展一定规模的科学城的条件。

科学岛现状用地与城市水源保护地重叠,拟控制发展。

远期可沿312国道、合六高速公路向西延伸,建成长江三角洲以西、安徽省域、华东腹地重要的科教基地。

4、肥东区:

交通与流通的聚焦

宁合高速公路、合徐汽车专用道在合肥东部边缘交叉,形成华东最大的高速公路交通枢纽。

肥东县城距离主城不足10公里,最近开发区发展加快,主城区老工业区改造进展顺利,它们的相向发展,已为肥东县城与主城衔接打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