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练专题卷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36701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练专题卷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二轮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练专题卷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二轮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练专题卷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二轮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练专题卷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二轮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练专题卷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练专题卷文档格式.docx

《届二轮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练专题卷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练专题卷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专题17 历史上重大改革练专题卷文档格式.docx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7分)

【答案】

(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

落实按劳分配原则;

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

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

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

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1978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等,可知逐步推行,渐进改革;

“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可知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可知落实按劳分配原则;

“中央只管……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等可知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和意义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前几年本题多是考察中国古代改革,但今年却打破以往格局,考查了中国当代史中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虽然此题一改往年选修题目考查的范围,但是仍属于教材重点知识的考查。

本题难点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考试时考生需要平心静气,细致分析,对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

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材料解析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02.(2017年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45)[历史——选修1: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1)原因:

西方的影响;

政出多门、互相推诿;

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

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

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

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

改革既要除旧,也要布新,不可偏废;

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

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

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

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

晚清北京的街道改革

【名师点睛】对历史事件的启示类试题,往往是通过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进行概括论证,根据“以史为鉴”、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本题关于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启示,就是借助对清末街道管理改革的反思,加深考生对改革复杂性的全面理解,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突出“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

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遭遇的困难,可以得出对于改革困难性和复杂性的多方面的认识,从而对于认识评价当前中国的改革以及进入改革实践过程中如何采取措施均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03.(2017年新课标Ⅲ卷文综历史44)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粱,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度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佘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1)特点:

改变了北周的严刑竣法,减轻刑罚:

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

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意义:

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

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

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

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2)关于影响的问题,回答时依据材料前部分旧法律局限性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旧法律过于严苛,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的局限性分析,再结合法律对国家建设的影响来分析即可。

法律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是我们史学经济研究的内容,它可以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为经济发展提供前提。

【考点定位】中外重大改革回眸·

隋朝的改革·

隋朝法律的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具有很强的发散性,答案不像以往的选修题目那样只要归纳材料的内容就可以完全得到。

它需要学生翻译原文的同时还要对所学的与之相关知识的整合。

需要学生对法律作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文字表述能力。

学生回答时要找准答案的内容,分层次的寻找答案,同时也要大胆的从前一问的答案中来寻找后一问的答案,本题的两个小问题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第二问的答案不在材料中,它在第一问的答案里。

04.(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4)[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为摆脱贫困,暗中自发将集体耕地包干到户。

1979年2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指出:

许多干部一讲到包产到户,就心有余悸,可以说谈“包”色变,但农民普遍希望包产到户,这是矛盾,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会议强调试点不宣传、不报道、不推广。

1979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认为因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可以实行包产到户,一般不加以提倡。

1980年9月,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指出:

“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予以肯定,包产到户在农村迅速推广。

1980年11月,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为15%;

到1983年初,这一比例达到93%。

——摘编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们“谈‘包’色变”的主要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意义。

(9分)

(1)“左”倾错误的影响;

包产到户被认为是复辟资本主义;

与当时政治经济体制冲突;

(2)特点:

从农民自发、部分地方政府试点到全国推广;

政策从限制到予以肯定

意义:

改变了束缚农村生产力的旧体制;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促进农业发展;

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改革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析】第

(1)问,“主要原因”,依据材料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左”倾思想束缚、人们认为包产到户是复辟资本主义和包产到户和当时政治经济体制冲突等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中国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三农问题是历史的长效热点,考生一定要注意。

改革部分的的高考命题,一般都是脱离教材,考教材之外的历史,这就给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

平时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只重点讲解与必修相关的课程即可,重点放在对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上。

选修部分命题大多是概括、指出、分析、评价之类的,这些设问方式一定要重点训练。

5.(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

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1)内容:

迁都洛阳;

变制度(改官制);

说汉话(改汉姓;

穿汉服;

通婚姻;

改籍贯)。

现象:

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汉化为主;

相互学习;

方式多样。

(3)作用:

促进民族融合;

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1)问中第一小问“内容”依据材料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内容来回答即可;

第二小问“现象”依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向少数民族学习。

(3)问依据材料中“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孝文帝改革

【名师点睛】意义作用型非选择题解题技巧:

这类试题常以“经济意义、政治意义、文化意义”、“意义”、“重要性”、“作用”、“积极影响”或“用…说明…意义”等形式为设问方式来考查学生知识整合的能力及答题技巧。

解题具体步骤是:

1.要注意题目的设问要求,进行知识定位,明确此题考查的知识范围。

2.要紧紧结合所学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把握好意义内容的层次和角度(影响型设问还要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确定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