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知识精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36659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知识精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知识精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知识精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知识精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知识精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知识精讲Word格式.docx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知识精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知识精讲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知识精讲Word格式.docx

例如:

《中国农民大趋势》《亚州大陆的新崛起》《亚细亚怪圈》《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重大事件报告文学模式

一般要概括或透露文章中的重大事件。

如《震撼世界的十天》《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在这片国土上》等。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模式

突出表明这类报告文学的特点:

颇具气魄,一览无余。

如《神圣忧思录--中小学教育危境纪实》《强国梦》等。

四.课文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介绍写作背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关于普利策新闻奖:

是新闻界的最高奖项,由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出版家约瑟夫·

普利策(PulitzerPrizes)出资设立。

普利策1868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他的一生对美国报纸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创办现代美国报纸的先驱者和示范者。

1903年,普利策写下遗嘱,决定出资兴办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和建立普利策奖金,由哥伦比亚大学董事会掌管他遗赠的基金。

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逝世。

根据他的遗嘱,1912年开办了哥伦比亚新闻学院,1917年起设立了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和艺术奖两大类,其中新闻奖主要有:

公共服务奖、报道奖、社论奖、漫画奖、批评评论奖、通讯奖、特写奖、新闻摄影奖等;

文学艺术奖有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和非小说作品奖;

音乐作曲奖1项。

另外,还颁发2项特别奖。

美国普利策奖的奖金为7500美元,但获得公众服务贡献奖的报道不得奖金,获奖的报社将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埃·

姆·

罗森塔尔的一篇得意之作,曾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

2、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

可是作者说这是“最令人毛孔悚然”,“像一场噩梦”的,有什么含义?

明确:

把和平、祥和说成“最令人毛孔悚然”似乎不合情理,其实是表现了作者对忘却历史的担忧。

文章以排比的手法告诉我们纳粹的罪恶令人发指。

3、“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对永久和平的企望。

4、怎么理解第14段“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纳粹德国的残暴,连上帝都难以面对。

5、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起前后照应的效果,强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可供报道,意在表现这里只有惨痛的历史和恐怖的回忆,只有犹太人的不幸和全人类的悲哀。

作者的目的是想让人们记住历史,记住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并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平。

6、小结: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7、思考本文与一般的消息报道有什么不同。

一般说来,消息写作并不突出强调现场感和大段叙事,尤其不需要文学色彩的描写,基本上就是导语、主体部分、事件的结果,此外,无过多的文字加工,无修饰,更无描写。

而本文不仅有叙事,有描写,有几处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文采。

比消息给读者的印象要形象、具体而且深刻。

借助文采,兼取消息和通讯等新闻形式的各自优点,脉络清楚,没有枯燥感。

8、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

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维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

毫无疑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

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唐山大地震》:

1、简介

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罕见的城市地震灾害,北京和天津市受到严重波及,地震破坏范围超过3万平方公里,有感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相当于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唐山市区。

即北纬39.6度,东经118.2度,震中烈度为XI度,震源深度为11公里。

极震区内几乎所有建筑物均荡然无存,在震区及周围地区,出现大量的裂缝带,喷水冒沙、井喷、重力崩塌,滚石、边坡崩塌,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区坍塌等。

唐山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者达1700多人,倒塌民房530万间。

唐山地区总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公共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灾情之大举世罕见。

2、《看守所》一节

囚犯由最初的安守本分,安静地站在警戒线内。

在三人请求下,看守员批准了他们一同救人。

在灾场上,他们和其它普通人一样,努力地救人。

在囚犯们抢险时,他们和其它普通人一样,手忙脚乱,焦灼万分。

他们已忘记了自己囚犯的身份,只是一心一意的地救人。

他们甚至比普通人还要焦急。

这就是人性,人心底最为善良的东西。

这是作者的发现。

3、没有人逃走,在灾难面前,这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

4、《盲人居住区》一节:

主要讲述盲人资希圣。

他是民政局螺丝厂的副厂长。

由于受到正常人的歧视,所以他们只可以自力更生。

大部份盲人也跟着资希圣,一个跟一个地在废墟上忙碌着。

其后,他们更在废墟上到处演奏,为一些受伤的人带来一点安慰。

虽天降大灾,但人可不能垮掉。

他们把宣传队恢复起来,去演唱,去鼓舞唐山人民抗震救灾!

在灾难面前就连盲人也可以成为救死扶伤的一员。

5、《“方舟”轶事》:

由于地震把大家所拥有的夺去,大家都一无所有,大部分人均无家可归,所以便成立了大户制度。

在初期的大户里,大家均是没有私心的,好像一家人一样,人人平等。

但是,地震并没有带走人心里最初的私欲。

当各人在自己的“家”里拾回自己的财物后,大户的制度便开始瓦解了。

这里作者是进一步挖掘了人性里的东西了,作者在最后引出了一个理论教师的说话:

“巨大的自然灾难,使人类进入原始共产主义状态,这不是任何意义的进步,而是一种局部时间上的退化!

6、上面列举的内容(当然不止这些)都是属于新闻的特写。

新闻侧记,又叫特写,凡是截取事件、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横断面,用横的写法加以扩大描述和精雕细刻,并通过一个或若干个生动、感人的镜头,将所选取的横断面细致而形象地表现出来,让读者能充分地看到每一个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用栩栩如生的形象来说服人、教育人、感染人,这样的通讯品种,从体裁上说就是特写。

五.考点分析

主要在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4题

如果灾难要来,谁能拯救?

烟台、威海遭逢百年不遇的大雪;

壶口瀑布被冰封;

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遭受寒流袭击,造成大量居民死亡……

面对极端气候新闻的不断出现,专家一次次地发出警告:

这可能是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

或许,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去年年底至今很多地区遭遇严寒,或许是多年后某场灾劫可能降临的前兆。

全球持续变暖是否决定了人类的存亡?

这些微小的气温变化最终是否决定人类存亡的命运,尚是一个无法预知的谜。

而现在摆在人类面前的是,地震、台风、海啸、水灾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广泛的干旱、作物歉收、水资源短缺、疾病增加、海平面上升、森林毁灭等生态灾难愈演愈烈。

同时,南印度洋的珊瑚礁、澳大利亚的高地森林、南非的台地高原、北冰洋和中欧的山脉的生态系统出现破坏趋势,灭绝物种的数量正在急剧上升。

全球的生态系统如此脆弱,两极的冰雪则显得尤其重要。

科学家称,哪怕仅仅格陵兰岛的冰冠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孟加拉国、美国的佛罗里达州、菲律宾和荷兰等地的大面积陆地会被淹没,数亿人的生存会受到威胁。

让人难以捉摸的全球变暖与灾难降临的关系。

全球气温为什么会持续升高、气温升高又是如何影响全球生态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但是科学家们现在并不知道这种“变冷”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大气的“变暖”相中和,他们正在试图研究这条“热能传送带”发生停滞的可能性。

一些研究认为,温盐环流停滞是有可能的,但可能性不大,这取决于大气变暖的程度和速度。

不过有确凿证据表明,全球温盐环流正不断减弱。

如果全球持续变暖,未来100年内很有可能出现“后天”。

《京都议定书》生效一周年,人类是否能共同抵挡灾难

在可能降临的灾难面前,人类不能“无为”,也并非“无为”。

各国领导人对全球变暖已经予以相当警惕。

如在去年初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约700名世界经济界领导人通过投票,在四十几项世界级议程中选出六项优先议题,气候变化位居第三。

(《环境》杂志2006年第3期)

1.下列对“热能传送带”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热能传送带”就是指通过温盐环流降低温度。

B.“热能传送带”有可能发生停滞,但可能性不大。

C.“热能传送带”发生停滞的可能性取决于大气的温度和速度。

D.有确凿证据表明,全球温盐环流正不断减弱。

2.下列不属于“全球变暖与灾难降临的关系”问题的一项是()

A.全球持续变暖是否决定了人类的存亡?

B.全球气温为什么会持续升高?

C.气温升高是如何影响全球生态?

D.在可能降临的灾难面前,人类该怎么办?

3.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摆在人类面前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台风、海平面上升、海啸、水灾、森林毁灭等接踵而至。

B.一些研究认为,温盐环流停滞是有可能的,这种可能主要取决于大气变暖的程度和速度。

C.如果两极冰山的冰冠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

D.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去年年底至今很多地区遭遇严寒,是多年后某场灾劫降临的前兆。

4.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遭受寒流袭击与温盐环流停滞有关系。

B.温盐环流这条“热能传送带”不停滞,那么大气就不会变暖。

C.全球气温将持续变暖,人类将在100年内灭亡。

D.如果灾难要来,谁能拯救?

答案就是我们自己!

参考答案:

1.答案为C。

“热能传送带”发生停滞的可能性取决于大气变暖的程度和速度。

2.答案为D。

D项不属于“全球变暖与灾难降临的关系”问题,属于人类面对灾难的态度与措施问题。

3.答案为B。

A项中的海平面上升、森林毁灭属于生态灾难。

C项原文是“仅仅格陵兰岛的冰冠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

”而不是指“两极”。

D项只是“可能性”而不是“确定性”。

4.答案为D。

A项中“与温盐环流停滞有关系”错误,“温盐环流停滞”只是一种还未出现的不大的可能性。

B项的条件颠倒了,原文是“一些研究认为,温盐环流停滞是有可能的,但可能性不大,这取决于大气变暖的程度和速度”。

C项的错误在于把可能性当成了必然性。

【典型例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何施行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