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具足弟子相学诚法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64257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具足弟子相学诚法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怎样具足弟子相学诚法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怎样具足弟子相学诚法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怎样具足弟子相学诚法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怎样具足弟子相学诚法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具足弟子相学诚法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怎样具足弟子相学诚法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具足弟子相学诚法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具足弟子相学诚法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命,就没办法成为君子。

为什么孔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

当然这里的感慨,并不是无奈的呻吟,而是朝向积极的作为。

这里的“命”所指的,其实就是业果。

若是从无限生命来看,今生的主要遭遇通常都是前生所确定的。

比如,这一生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这个对我们一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可是,就是这样非常重要的因缘,我们是不是可以自己做得了主?

根本做不了主。

人们在投胎的时候,主要的就是宿生的业力在推动,乃至于出生之后一些大的因缘,比如寿命、家庭、仕途等等,也大都是确定的。

对这一点,大家不妨看一下《了凡四训》,或许有更多的体认。

既然如此,那么是不是说,人生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性了?

如果生命大的轨迹都是确定了话,这人生过的还有什么意思呢?

  知命或认命的目的,并不是甘愿做命的奴隶,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自己的命。

在《周书·

康诰》中说:

“惟命不于常。

”前面还好像在说,人的命都是有定数的,但这里却告诉我们:

这个命啊,是无常的。

为什么呢?

《大学》里对这句话做了注解: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行为都处于没有极强的善,也没有极强的恶之间,因此命运的轨迹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但如果善心善念不断增强,乃至于为了行善,为了做对大众有利益的事情,而遭遇到一些大的考验,人们还能不变初衷的话,那么人们命运的轨迹,也就开始发生变化。

或者反过来,人们为了一些个人的利益,而做铤而走险的事情,做了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那么命运的轨迹也同样会发生变化。

当然变化的方向,一个是朝向好的方向,一个就是朝向不好的方向。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遇到一些艰难困苦的事情,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它意味着人要超越自己,改变命运轨迹的时刻到了。

  在知命之后,孔子的第二句话紧接着就说:

“不知礼,无以立。

”这个“立”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中说:

“侸也,从大,在一之上。

”这个“立”是一个会意字,意味着一个人站在大地上。

大家想想看,如果不能立的话,那是什么样子?

那就是倒在地上,乃至于颠倒的状态,这个就是被“命”所束缚的状态。

当人们从地上站起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在“立命”了。

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人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开始不被命所转,而开始转命了。

靠的是什么呢?

靠的就是这个“礼”。

什么是礼呢?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

”《周易·

序卦传》中说:

“履,足所依也。

”清朝段玉裁注解说:

“引申之凡所依皆曰履。

”那么这里的“礼”,就是君子日常言行所依的规范和准则。

有了这样的规范和准则,人的言行便不再随顺自己过去的习惯,或者说是习气。

言行发生了变化,内在心里状态也在发生变化,如此以来,人的命也就逐渐发生了变化。

  单单这样是不是就够了呢?

还不够,孔子最后还有一句话:

“不知言,无以知人。

”这句话,看似很突兀,与前面好像没有什么关联,其实不然。

人能知宿命,方能立新命。

人能立新命,方能逐渐通达外在的境界,并不为外在境界所迷惑,这个就是知言。

这里的知言、知人,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

一是,这言来自有教量有证量的善知识;

二是,这言来自具有种种颠倒邪执的凡夫有情。

若能知前者之言,则能开启我们内在光明的本性,并增强对善知识功德的体认;

若能知后者之言,则能警惕我们不要为邪妄分别所迷惑,并增强我们对众生轮回生死之苦的悲悯。

反过来,若不能知前者之言,则徒增很多的名言文句,而且这些名言文句还可以用来装饰、保护自己的烦恼。

若不能知后者之言,那就全被颠倒邪执所蒙蔽,更增加我们内在的无明。

  总体来看,人生不过三事:

一、接受现实,以知命。

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对业果生深信。

比如,今天有人上门来让你还债,你不能说:

啊,不对啊,我没有欠你帐啊!

可是事实上,明明去年你才借过别人一笔款。

过了一年,你就忘了,反而说没有借别人的。

今生我们所遭遇的一些困苦的境界,往往是在偿还以前的债务,对此,我们不能太过埋怨给我们带来困苦的人,而应该对自己的过往深切地忏悔,并感谢给自己带来困苦的人,是他们让自己的债务得以偿还,偿还之后,就可以轻装上阵了。

二、革新自我,以立命。

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对自己约法N章。

当年孔子对颜回就约法四章: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总的来说,只有一个,那就是遵守礼。

这个礼,对我们来说,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戒。

居士有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沙弥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等等。

所以我们要改变命运,那就要从皈依三宝、修学佛法、受持戒律开始。

可是大家也会抱怨:

为什么师父只传授皈依,而不给大家传戒啊?

平时传的话,也只是传授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

事实上,通过大家诵读研讨经典,通过经常来寺做义工,通过持续不断的佛法学习,传戒的条件才能逐渐具足。

若是受了戒,却没有办法持守,那也就失去了传戒的意义。

尽管目前尚未传授五戒,但寺院的生活还是有寺院的规矩,善知识也会对我们做一些要求,只要能够从这些开始做起,我们就能慢慢改变自己的身语造作,那么命运便能得到逐步的革新。

如果单单是观念上的变化,而这些观念又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的话,那么说明这些观念并没有发生实际的效果,生命的轨迹也就很难得到实际的改变。

三是成就夙愿,以使命。

“命”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使”。

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命一般是被命所使的状态,也就是被宿业所驱使的状态。

现在要彻底改变过来,不是被业驱使,而是“使命”的话,那就需要具足一个功夫,也就是:

上能听懂善知识的话,下能听懂有情众生的话。

听懂善知识的话,就能准确把握佛法的内涵,以上求佛道;

听懂众生的话,就能灵活地应对众生的根机,以下化众生。

这样一来,我们生生世世所发的愿,便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长。

  前面所提到的这些,与今天的主题——怎样具足弟子相——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弟子是相对善知识来说的,这就是一个很明确的定位。

大家想想看,我们为什么要依止善知识,为什么要做善知识的弟子?

这就是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乃至于承认人生中还存在很多的迷茫,存在着很多的无奈,这个就是认命的结果。

或者说,承认我们宿生的业力很强大,单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从中解脱出来。

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皈依三宝,开始寻找善知识,希望能从三宝那里获得力量,从善知识那里获得智慧。

对这一点,需要发定解,方对依止善知识修学的决心不再动摇。

  其次,既然做了弟子,那就要执弟子之礼,这个就是弟子相。

也就是说,明白做弟子的与老师相处的准则和规范是什么,然后按照这个去做,也就逐渐具足了弟子相。

什么是“弟”呢?

“弟,韋束之次第也。

以韋束物,束之不一,则有次第也。

”这个解释非常的形象。

本来我们的性格、习惯是放荡不羁的,现在通过“韦束”来加以约束,从而去除了旁支,明确了成长的方向,便能够茁壮成长。

具体说来,这个弟子相都是包括哪些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引用提婆菩萨所著《四百论》说:

“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

”具体来说,就是三点:

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具足了这三个特点,我们在听闻善知识讲法的时候,就能够完整地领纳其中的内涵,而不会错误地执取其中的过失。

不仅如此,对于普通的听法众,我们也能够见到他们的功德,而不是执取他们的过失。

总的来说,具足了这些条件,那么我们眼里看到的就只是功德,而不是过失。

看到功德面,所增长的就一直是功德。

若执取过失,人所增长的就会是烦恼。

为什么这三个特点具有这样的功效呢?

  正住的特点,就是“不堕党执”。

这些党执,就是先入为主的世俗见解,或者说是成见。

一旦具有这些成见,当下再听到的内涵,都会被扭曲或者被过滤,没办法正确领纳对方所说话的真实内涵。

如果细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这种党执无处不在。

比如我们学习佛法,因为佛法本身又分了很多的宗派,如汉传佛教八宗——唯识、中观、天台、华严、律宗、禅宗、净土、密宗,藏传佛教五宗——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格鲁派,南传佛教二十部——上座部、大众部及其支流等。

事实上,在每个宗派内部,因为师门的不同,见解和修法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如果我们还没有深入佛法的精髓,就开始在这些宗派师门上计较分别的话,那就会形成很大的障碍。

事实上,无论哪个宗派,对于佛法最基本道理的阐释,不会有根本的差异。

比如:

业果、四谛、十二缘起、六度四摄等等。

而这些共通的道理,又都是佛法的核心精髓所在。

把握这些核心的精髓,人们就能实实在在去改善自身的命运,并真正去做利益世间的佛法事业,也因此而担负起佛法对世间的责任。

离开了自身烦恼的净化与内在境界的提升,而一味计较分别宗派的高下差别,这只是发生诸多诤论及衰损佛教的因缘。

正如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所说:

“有漏名取蕴,亦说为有诤。

”人们之间之所以发生诤论,并不是外在这些宗派本身有矛盾,而是因为人们内心的烦恼和执着使然。

当然,站在整体佛教的立场上,还会存在佛教和外道的党类问题。

比如佛教与科学、佛教与基督教、佛教与伊斯兰教等等。

就究竟的见解方面,佛教与其他的宗教、哲学和科学或有不同,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共通点。

我们也不能因为究竟见解上有差异,就完全否定科学的价值,或者完全否定其他宗教的价值,这也是不理性的一种做法。

事实上,怀着一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务实的态度去了解和学习,比盲目的否定,对于佛教自身的发展来说,要来得更为有益。

佛教的出现、生存与发展,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在非常现实的、多姿多彩的环境里进行,与这些环境进行良性的互动,取周遭环境之所长,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态度。

这种态度同样也是正住的一种体现,不然的话,佛弟子就很容易堕入一种隐藏很深的党执里面。

这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佛教的发展,都未必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具慧的特点,就是能够做到“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能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

慧,所体现的,就是一种简择力、抉择力,能够简择出哪些是善说,哪些是恶说;

哪些是正道,哪些是似是而非的道。

通过这样的简择之后,取善说舍恶说,取正道舍似道。

凡善说正道,具有实在的内涵及坚实不坏的特质,也因此具有永恒的价值,人生若在这个方向上用功,定然可以提升生命的品质。

恶说似道,则不具有这样的内涵,那就与戏论无异,虚华不实,人生若在这方面耗费时日,那就是一生的冤枉。

刚才的正住能够做到,就能以最大的吸收能力获取最为广泛的信息。

这里的具慧能够做到,便能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来滋养自己的生命,以及拥有更多的资本来滋养更多人的法身慧命。

希求为闻的特点,则是对于求知、求道充满了热情,充满了无限的渴望。

这当然也是我们亲近善知识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从善知识这里获取法益,以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不完善或有局限的观念,并以全新的观念来超越自身的局限,重塑新的生命。

  总体来看,弟子相这三点如果希望能做好,事实上还需要一些前提条件,那就是前面两次分享中提到的:

一是不断明了无限生命的宗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