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试题高中二年级语文《长亭送别》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高中语文试题高中二年级语文《长亭送别》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试题高中二年级语文《长亭送别》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真是黯然销魂。
B.白马将军的确救下莺莺,使崔相国一家终于破镜重圆。
c.莺莺有心与张生举案齐眉,怎奈老夫人从中作梗。
D.莺莺对感情是执着的,她害怕这一别从此劳燕分飞。
4.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合理的一项
晓来谁染霜林醉?
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泪流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A.反问夸张借代对偶
B.比拟对比借喻对偶
c.比拟对偶借喻夸张
D.比喻对偶借代夸张
5.下面一组句子中,属于化用或改选古人诗词名句的一项是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A.B.c.D.
阅读[端正好],完成6—8题。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6.这支曲子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
7.在“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中,“染”和“醉”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两个词妙在何处?
8.对这支曲子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支曲子主要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B.整支曲子是通过主人公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其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
c.所选择的几种带有季节性特征的景物融为一体,构成了辽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D.“晓来”两句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其中“总是离人泪”是对前一问句的回答。
阅读选段,完成9——10题。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9.“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中“屯屯”与“快快”自相矛盾吗?
10.选出对这段文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A.像[端正好]一样,这支曲子也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B.莺莺希望能用柳丝把张生的马和她的车系在一起,还希望时光不再过去,意在表达不再分离的依依之情。
c.[滚绣球]是从正面刻画莺莺与张生难分难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D.这段心理独白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既充满怨恨又无可奈何的愁苦心情。
链接赏析
[阅读导引]
下面一诗一词都是描写离别的名篇,所使用的手法同中有异。
阅读时要弄清抒情的层次,各自使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1.对《无题》解说不正确的是
A.诗人以相见之难来衬托分别之难,未见时的相思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面前,好像也减轻了一些,这种感受貌似无理却极见真情。
B.作者以双关的手法和比喻的手法,写出思念之绵长和痛苦。
c.眼前分别在即,作者却已想到了分别后“晓镜”和“夜吟”的情形,扩大了抒情空间。
D.作者嘱咐对方要经常通音讯,以慰思念的愁肠。
E.从“夜吟应觉”之“应”和青鸟的典故,可以推测诗中的主人公是女性。
12.对《雨霖铃》解说不正确的是
A.上阙以清秋之景衬托离别的心境,情景交融,并直接描写了不忍分手的动作神态。
尤其是以空廓的楚天来形容愁绪漫无边际。
B.下阕从眼前的分别设想别后明朝寂寞之情和经年孤寂之感,反过来加强了眼前的离愁别绪。
c.“良辰好景虚设”的“虚”,“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纵”、”更与何人说”,强烈地表达了爱情的专一忠诚。
D.“杨柳岸晓风残月”为千古名句,因为杨柳依依,使人动依依惜别之情,念折柳送别之俗。
晓风清寒,使人离开情人温暖怀抱后的凄冷心境再度加强,残月更令人想起人间的不圆。
13.将这两首诗与《长亭送别》对比阅读,理解不正确的是
A.“相见时难别亦难”可以说明崔莺莺“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的心境。
而“东风无力百花残”则是她离别前身心的准确描述。
B.莺莺临别嘱咐张生的内容,可用“青鸟殷勤为探看”一言以蔽之。
c.把眼前的离别在更广阔的时空上展开,想到异地,想到以后,这一手法,这三首诗词曲全都用到了。
D.《长亭送别》与这一诗一词的区别是,它不仅仅抒发一种离愁别恨,还把这种感情放在反抗封建礼教和鄙视功名利禄的背景下,因而更有深刻的意义。
创新思维
14.根据莺莺在本折戏中的表现,以第一人称写一段文字来直接剖露她的心迹。
15.莺莺和张生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以老夫人的严厉和世故,他们从此是否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依据你的理解,写一部《西厢后记》。
参考答案
1.B2.B3.B4.c5.B6.云天,黄花、西风、大雁、霜林7.“染”不仅把外在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醉”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8.D9.不能。
这里说的是女主人公希望张生的马能走得更慢些,自己的车子跟得更紧一些,使两情依依的双方能更亲近一点,呆的时间更长一点。
10.B11.A12.A13.B14.15.
课内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曲词,完成以下各题。
[正宫·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
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1.对[正宫·
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
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2.对[耍孩儿]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3.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
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4.“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5.试以《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一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