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亓庆良事迹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5394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亓庆良事迹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习亓庆良事迹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习亓庆良事迹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习亓庆良事迹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习亓庆良事迹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习亓庆良事迹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学习亓庆良事迹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亓庆良事迹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亓庆良事迹心得体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对照亓庆良,深感不足,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较之当年亓庆良强之百倍,要倍加珍惜,努力工作,用奉献和辛劳筑牢社会之基,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安康。

  学习亓庆良事迹心得体会 篇二

  “一把手术刀,两袖清风;

三尺手术台,四季悬壶。

”这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院长亓庆良从医多年的真实写照。

  作为医学院的高才生,亓庆良从医45年,38年坚守在农村;

近两万例手术无事故,从未收取患者一次红包;

把一个连续10年年业务收入不足30万元的卫生院,发展成年业务收入4000多万元、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数字的背后映照着亓庆良的精神境界:

一生的坚守只为了农村的卫生事业和山区群众的健康。

  已经65岁的亓庆良一直坚持着雷打不动的习惯:

每天早上参加科室早会、查房、手术,没有手术,就坐门诊,讨论病例,解决疑难杂症。

下午他才能到办公室办公、开会,解决日常工作中的事情。

  其实这种超乎常人的“拼命”源于失去母亲的心结。

亓庆良回忆说,1958年腊月初五,家里欢欣雀跃,准备迎接另一个小生命的到来。

可就在即将分娩时,母亲本来已经好转了的心脏病又加重,导致心力衰竭。

终因缺医少药,救治无效,母子双双倒在了家里的土炕上。

那年,母亲26岁,亓庆良只有6岁。

  后来他渐渐明白,失去母亲的根源就在于山区农村缺医少药。

所以,从懂事起他就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当一名好医生,为山区百姓防病治病。

  1971年,正值全国“高考中断”时期,学习成绩优异的亓庆良并没有机会上大学。

村党支部看到他忠厚朴实,上进心强,把他送到源泉卫生院培训,从此他成为一名年轻的“赤脚医生”。

由于勤奋好学、服务周到,1975年亓庆良被选拔进了青岛医学院深造。

在大学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医学知识,刻苦钻研医疗技术,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

大学毕业时,学校选拔他留校任职,他婉言谢绝;

分配到城市大医院,他又自动放弃。

最后,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院址还在大山里的博山区医院工作。

  “我在山区长大,山里农民看病难的情况我最了解,城里的大医院不缺我一个人,但山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却非常需要像我这样的医生,我只想在山区当一名好医生。

”亓庆良告诉记者。

  1993年,博山区医院从山区迁往城里,山区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1997年亓庆良主动请缨到面临倒闭的山区卫生院担任院长。

“那时我在博山区医院任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是‘博山区十大名医’,正是外科技术到了炉火纯青的时候,但一想到缺医少药的农村卫生事业,我还是愿意返回源泉卫生院工作。

”回忆起过往,亓庆良淡然一笑。

  在他的带动下,源泉中心卫生院半年实现了脱贫,一年走向快速发展,三年从全区乡镇卫生院倒数第一跃居全区榜首,并形成了目前的“防、医、康、养”四位一体的新型办院模式。

  为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这些年来,亓庆良先后降低了上百种药品价格,并免费接送病人。

“为了让患者看病报销得更多,亓院长每次开会都强调,绝不允许大夫开大方,更不能开新农合报销范围之外的药品。

”卫生院副院长焦素宁说。

  常年大量的手术,导致亓庆良的颈椎严重变形,压迫臂膀疼痛难忍,有时衣服都穿不上、脱不下,但是一上手术台,他就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病人,眼明手快,全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截至目前,他实施手术两万例无差错,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博山外科一把刀”。

  亓庆良的付出使他获得了“全国医院优秀院长”“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等多项殊荣,源泉中心卫生院也先后获得“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全国‘三好一满意’活动百家示范医院”等荣誉称号。

  学习亓庆良事迹心得体会 篇三

  一头扎进山区医疗卫生事业,埋头苦干36年,已过花甲之年,却仍驻守在临床第一线。

  不分昼夜,连做12台手术,至今已实施的2万例手术无一意外发生。

殊不知这位“博山外科第一刀”却是一位接受过腹部、腰椎、颅脑三次手术的“病人”。

  一肩责任,撑起风雨飘摇、濒临倒闭的乡镇卫生院,兴医为民;

一肩担当,一砖一瓦,筑起“医康养”乡镇医疗惠民大格局。

  他是淄博市乡镇级卫生院中唯一的主任医师,他是“山东省医药卫生行业突出贡献人物”,他是“全国医院优秀院长”。

他,就是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院长亓庆良。

  走回大山的淄博名医

  1978年7月,亓庆良作为青岛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高才生面临毕业分配的选择。

他婉言谢绝了校领导留校任职的挽留,也拒绝了直接分配到城市大医院工作的机会,义无返顾地要求回到院址还在大山里的博山区医院工作。

  农民家庭出身的亓庆良,6岁时目睹了26岁的母亲因心脏病抢救不及时而弃他而去的悲惨情景。

缺医少药的恶劣山区乡村医疗环境,成为亓庆良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高中毕业后,亓庆良被送到源泉公社医院培训,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4年间,靠着一个医药箱,走村串户,夜以继日为山区的父老乡亲防病治病。

当初缺医少药的状况无法保障山区百姓的基本健康,乡亲们眼中的渴望和期盼深深刻在了在亓庆良的心里。

  刚刚大学毕业的亓庆良回到了家乡医院,继续为父老乡亲防病治病,这一干就是十几年。

由于区域性医疗规划等原因,1986年博山区医院迁离源泉,留守人员和原公社医院86人合并成立了“源泉中心卫生院”。

说实在话,新组建的卫生院,设科齐全,功能完善,在全市号称是医疗水平最高的卫生院。

尽管如此,又有谁还安心在边远山区卫生院工作呢?

  十年间,因为卫生专业人才的严重流失,直接导致了源泉卫生院的彻底衰败。

边远山区百姓只好跑到几十公里远的城里医院看病,高昂的医疗费用与交通、住宿费用拖垮了很多农村家庭。

  1997年,亓庆良已是副主任医师,被评为“博山区十大名医”,在淄博市外科领域已有较大影响。

升迁的橄榄枝纷纷抛向了亓庆良。

几个市级医院诚挚邀请,甚至三顾茅庐。

然而,亓庆良却做出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抉择——主动请缨再次返边远山区的源泉卫生院担任院长。

  当初的源泉卫生院一片狼藉,医院没有大门,没有院墙,只有一座破烂不堪的三层小楼孤零零地坐落在荒草野坡中,怎么看也不像一个医院的样子。

房门因年久失修不能关闭,陈旧的窗棂上只剩下玻璃碎片,大厅的房顶有十几个燕窝,表面的荒废与破败还不是卫生院致命的弱点。

46个职工只有13人属于正式编制,卫生专业人员多数是上级医院几经挑选留下的业务能力差的人,后勤人员占30%以上,其中就有3个精神病患者。

累累的负债和了了的年收入表明,这座卫生院只剩下这座三层房子的空壳。

  面对濒临倒闭的卫生院,亓庆良毫不退缩。

“选择回到源泉,我心里早已知道面临的困难有多大。

我回来不是为了名利,更不是为了享受,这里是生我养我的故乡,这里的乡亲们都是我的亲人,发展好了农村卫生事业,即使在边远山区,在偏远的农村,大家也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就为了这个目标,再苦、再难,再累我也值!

  带着50年代人的质朴和执著,17年光阴荏苒。

按照干部政策,12年前他就可以离岗,而已过花甲的亓庆良,仍然坚守在他所热爱的岗位和故土上。

“只要组织信任,百姓需求,身体允许,就继续干下去。

”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包含了他毕生对基层医疗构建的创想和夙愿。

正值发展的关键时刻,倾尽其所有,他义无反顾。

  “我要回到山里医院工作!

”一个年轻人当初的热血,如今,成为一位老人坚守一生的信条,描绘出一幅农村医疗的蓝图,在这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

  中医康复的品牌征途

  7月14日,走马上任,7月15日亓庆良就开始手术。

尽管源泉中心卫生院条件简陋,因为有了名医,慕名而来做手术的病人络绎不绝,少年时的艰苦磨练,造就了他吃苦耐劳,永不言败的坚强性格,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机遇寻找机遇,摸爬滚打,夜以继日地工作在手术台上,他救治过数以万计病人的生命,亓庆良的名医效应得到了充分发挥,使风雨飘摇的源泉中心卫生院立住脚跟。

但是亓庆良深知,立足长远,源泉卫生院要想发展,就要突破地区人口和服务半径的局限,源泉镇常驻人口不足13000人,即使所有人都来做手术,也会有尽头,外科不足以带领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想成为名院,不仅需要名医,还需要名科。

  放眼全国,亓庆良发现,中国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绝对数目与相对比例逐年上升,那么治疗老年病、慢性病就会成为全社会最大的医疗需求。

经反复考察分析后,亓庆良将目标定在脑中风康复上。

“在老年人中,高血压发病率高,由高血压导致的中风后遗症也越来越多,脑中风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忙于工作的子女无暇照顾,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苦不堪言。

脑中风康复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也是切实为老百姓解决疾苦的实招。

  有了目标,立刻招兵买马。

李效勤也是乡村医师,却师从天津针灸学院、北京针灸研究所三位中医泰斗,同是扎根乡村的两个人一拍即合,然而村里却不愿刚刚培养的人才流失。

亓庆良三顾茅庐,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开出优厚的物质条件,逢年过节都往村上跑。

好事多磨,光是请针灸专家李效勤就花了两年时间。

1999年6月,“博山区脑中风康复中心”在源泉卫生院挂牌开诊。

  与其他以注射西药为主的现代康复疗法不同,亓庆良决定发展传统中医康复。

李效勤擅长头针,醒脑开窍、痛经活络对脑血管疾病颇有疗效,加上中药秘方调理再配合现代康复疗法,脑中风后遗症的康复进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见效很快,一个疗程,我妈就可以坐起来了。

”患者暂时还不能清楚地说话,一旁的家人满意地说。

“我已经治疗两个月了,能自己走路了。

”一位来自上海的脑出血患者迫不及待地给记者展示他的康复效果。

  一例例成功康复的病例,源泉脑中风康复中心,誉满全市,影响全省,全国都有慕名来的患者。

15年“中医康复”特色专科兴院之路,开创了基层医疗发展新局面。

  “医康养”的健康守望

  在亓庆良的心里,也一直有一个医者的理想梦——那就是彻底改善乡亲们“看病贵、看病难、看不起病”的局面,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残有所托的“大同”医疗。

  “为什么大医院人满为患,而乡镇医院却门可罗雀?

为什么看病难、看病贵?

深究原因,就是城乡差距大,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功能提高了,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

”亓庆良化繁为简,如此说,也是如此做。

  1997年,亓庆良迎难而上,在这荒凉的废墟之上搭建起梦想的桥梁。

通过个人关系筹款,补发工资,整修食堂,修葺院舍,让职工重新看到希望。

没有正规手术室,就带领职工利用有限的资源创建手术室;

没有器械护士和助手,就手把手地指导;

没有像样的手术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