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精品.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459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精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精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精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精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精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精品.doc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精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精品.doc(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备课主讲稿全册精品.doc

红河第七实验小学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单元备课主讲稿 全册精品

(三)年级

(一)单元《测量》主备人:

参与人:

单元内

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

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观念。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突破重

点预案

估测数学课本的长、宽和高。

师:

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学生用学具自主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建立1毫米的概念

认识直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举例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我的建议

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突破难

点预案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

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

(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

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

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

(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我的建议

我的教

学问题

1.怎样帮助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

2.

我的解

决策略

备注:

主备人空出“我的建议”不填写。

红河第七实验小学

2010—2011学年上学期数学“单元集体预案·问题教研”主讲稿

(三)年级

(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主备人:

寇淑娜参与人:

单元内

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

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

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加减法。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一)”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本单元三个部分的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出计算式题教学的形式,都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和或者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以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感受计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根据《课标》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加减法的教学均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安排,增强估算意识,培养数感,并结合部分例题,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材在编写时对法则不作全面呈现,仅在重点和关键处进行提示和引导,以体现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计算教学练习比较枯燥的问题,练习的安排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努力做到形式多样,并设计了一些思考和开放题,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形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掌握验算方法。

突破重

点预案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十个一是(),十个十是()。

2、8+7=9+6=30+50=40+60=

3、38+39=36+58=280+390=350+570=

师:

第2题我们口算就能很轻松的算出答案,可是第3题,我们再用口算就比较麻烦,也容易出错,那以前我们是怎么算的呢?

(指名说)谁愿意到黑板上笔算这4个题?

(学生用竖式笔算,并引导说说笔算时的注意事项-----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例1

(1)投影出示P15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统计表,引导观察中国特有种数的动物情况。

师:

同学们,这几类动物中中国特有的种数分别是多少?

你们能根据中国特有的种数的数据,提出几个有价值的加法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

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中国特有的鸟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等等)

师:

大家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你们会计算吗?

愿意自己尝试一下吗?

如果遇到问题和你的合作小组一起讨论解决。

(根据所提问题有选择的让学生解答。

(2)师:

谁来说一说你们在计算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

(指名说)同学们解决问题的办法真不错,这就是我们同前边学习的不同之处-----需要连续进位。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最大的特点就是需要连续进位,也就是说: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我的建议

教学难点

1、连续进位加法

2、连续退位减法

突破难

点预案

1、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计算往往是和实际问题中引出的,教师可利用教材提供的背景,引出数学问题,学习数学方法,也可以利用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教学。

2、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计算教学。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时可采用尝试、讨论等方式学习,发挥知识的迁移效力,体现学习自主性。

3、加强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我的建议

我的教

学问题

1.如何突破连续退位减法?

2.

我的解

决策略

备注:

主备人空出“我的建议”不填写。

红河第七实验小学

2010—2011学年上学期数学“单元集体预案·问题教研”主讲稿

(三年级)年级(三)单元《四边形》主备人:

鲍红蕾参与人:

单元内

容分析

本单元是内容包括:

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描一描中明确周长的含义,在具体的问题中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利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领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及要求:

标题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

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突破重

点预案

一:

创设情景,确定目标

   由龟兔赛跑引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

二:

探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

1、求长方形的周长要知道什么?

怎么得来它的长和宽?

(出示长度)

2、学生尝试计算。

3、小组交流。

4、汇报交流,展示自己方法。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你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三:

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同上)

我的建议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2.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突破难

点预案

1:

先让学生不用尺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

2:

同学之间相互量一量,看看谁画的线段最准

3:

在相互评议的基础上,再次要求学生不用尺画一段或几段指定长度的线段。

4:

结合身边的例子,让学生估一估,猜一猜,量一量

我的建议

我的教

学问题

课本第39页第三题:

下边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怎样改才能成为平行四边形?

在基础训练和配套练习上也出现类似的题,对刚开始接触平行四边形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我的解

决策略

要求在判别是否是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把它们分别改成为平行四边形。

这里改变的方法有多种,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依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从多种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关注他们思考问题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改法说说理由。

备注:

主备人空出“我的建议”不填写。

红河第七实验小学

2010—2011学年上学期数学“单元集体预案·问题教研”主讲稿

(三)年级(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主备人:

鲍红蕾参与人:

单元内

容分析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

二年级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

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