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轴对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34052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章轴对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13章轴对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13章轴对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13章轴对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13章轴对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3章轴对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文档格式.docx

《第13章轴对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章轴对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3章轴对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文档格式.docx

重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能灵活运用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解题。

难点能灵活运用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解题。

画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够作轴对称图形;

(2)能够经过探索利用坐标来表示轴对称;

(3)能够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函数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用轴对称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活动1

观察图片

操作:

自己动手在纸上画一个图案,将这张纸折叠,描图,再打开纸,看看你得到了什么?

改变折痕的位置再试一次,你又得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观察图片,动手操作、观察所画图形,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交流.

教师活动设计:

教师组织活动,引导学生作以下归纳:

(1)由一个平面图形可以得到它关于一条直线l成轴对称的图形,这个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1)新图形上一个点,都是原图形上的某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2)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活动2

问题

如图

(1),已知△ABC和直线l,你能作出△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吗?

(1)图

(2)

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根据讨论的结果独立作图,最后交流想法.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只需要作出点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再连接就可以了.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作对称点的方法.如图

(2),作点A关于l的对称点的方法是:

(1)过A作l的垂线垂足为O;

(2)连接AO并延长到A′,使A′O=AO,则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最后进行归纳.

几何图形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只要分别作出这些点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再连接这些对应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对于一些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的图形,只要作出图形中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端点)的对称点,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活动3

二、观察操作,主动探索,研究坐标系内的轴对称

活动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下列已知点以及对称点,并把坐标填在表格中,你能发现坐标间有什么规律?

已知点

A(2,-3)

B(-1,2)

C(-6,-5)

D(0.5,1)

E(4,0)

关于x轴对称的点

关于y轴对称的点

学生动手画图,观察各个对称点与原来的点之间坐标的关系,经过讨论得出规律.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作标是(x,-y);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作标是(-x,y).

组织学生进行探索,观察猜测,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活动5

如图,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5,1),B(-2,1),C(-2,5),D(-5,4),分别作出四边形ABCD关于y轴和x轴对称的图形.

学生根据活动4中发现的规律,首先求出点A、B、C、D关于x轴、y轴的对称点,然后再连接对称点即可.

本活动主要巩固加深学生对利用坐标表示轴对称的理解,所以要特别关注学生对对称点的坐标的求解过程.

三、应用提高、拓展创新

如图所示:

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

教师和学生活动设计: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索:

在街道上找一点C,使得AC+BC为最小.通过学生活动,使他们懂得:

只有A、C、B在一直线上时,才能使AC+BC最小,这时作点A关于直线“街道”的对称点A′,然后连接A′B,交“街道”于点C,则点C就是所求的点.

学生自主探索其中的原因(原因:

在直线l上取异于点C的点D,由于l垂直平分AA′,所以得到DA=DA′,所以DA+DB=DA′+DB,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到DA′+DB>A′B,而A′B=A′C+BC=AC+BC,于是有AD+DB>

AC+BC.)

四、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

1.作轴对称图形;

2.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画轴对称图形

学习目标:

1、能够作轴对称图形

2、能够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点:

作轴对称图形

学习难点:

用轴对称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习方法:

操作、归纳、交流、练习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知识回顾

(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什么叫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2)轴对称主要有哪些性质?

2、操作:

3、归纳:

结论1.对称轴的方向和位置发生变化时,得到的图形的方向和位置也发生变化。

结论2.由一个图形可以得到它关于对称轴的对称图形,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大于完全相同

二、作轴对称图形

1、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你能作出△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

2、归纳:

作已知图形关于已知直线对称的图形的一般步聚:

(1)、找点(确定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

(2)、画点(画出特殊点关于已知直线的对称点);

(3)、连线(连接对称点)。

三、用轴对称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1、探究:

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

四、总结

1、画出点A关于l的对称点A’:

(1)过点A作对称轴l的垂线,垂足为B;

(2)延长AB至A’,使得BA’=AB.

(3)点A’就是点A关于l的对称点.

2、画简单平面图形的对称图形:

找关键点作出对称点,然后连结线段.

3、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五、作业

1、用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

可以构造出许多独特而有意义的轴对称

图形(如下图),请你也仿照构思一个图案,

别忘了加上一两句贴切的解说词哦.

两盏电灯

六、课后反思

13.3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2.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的证明(辅助线的添加)及性质的应用.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按照老师要求对折,然后用剪刀或小刀裁去阴影部分,再把裁剪后的直角三角形展开.得到的三角形有什么是什么三角形呢?

1.从折剪的过程可知,△ABC是什么三角形呢?

2.在上述△ABC中,AB、AC、BC,∠B、∠C的名称是什么呢?

3.上面剪出的等腰△ABC是轴对称图形吗?

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借助图中的线表示)?

(1)由折叠和对称可知,在△ABC中,∠B与∠C的大小关系如何;

(2)由折叠和对称又可知:

∠BAD与∠DAC,BD与DC大小关系如何,AD与BC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1.自学教材第75至77页.

2.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导出

活动一:

由教材P75两个“探究”栏目,可以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以下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________;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平分线、底边上的高________.

展示点评:

1.请画出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性质1,并写出证明过程.

2.由性质的证明过程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若是,对称轴是什么?

小组讨论:

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思路是什么?

反思小结:

通过作底边上的高,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活动二: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图中有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图中有哪些角相等?

灵活地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找相等的角,是解决该问题的突破点;

再结合代数思想,应用列方程的方法,是在几何题中求解角或边的大小常用方法.

当等腰三角形的边、角不确定时,应考虑什么问题?

用到了什么数学思想?

等腰三角形的边、角不确定时,应考虑是底边还是腰,是顶角还是底角.用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针对训练:

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我们是怎么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

3.“三线合一”的含义是什么?

请举例说明.

4.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方法?

实际问题―→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和6cm,则其周长是__15_cm__.

2.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是36度,则它的底角的度数是__72°

,72°

或36°

,36°

__.

3.下列命题中:

(1)等腰三角形的两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必平分底边;

(3)等腰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也是这边上的高线;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平分顶角.其中正确的有(B)

A.

(1)(3)     B.

(2)(4)     C.

(1)

(2)(4)     D.

(2)(3)(4)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

,则其底角是(C)

A.100°

B.100°

或40°

C.40°

D.80°

5.一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3,其中一边长为3,则该三角形的底边长为(B)

A.7B.3C.5D.7或3

6.如图,△ABC中,AB=AC,D,E为BC上两点,AD=AE,

求证:

BD=CE.

证明:

过点A作AF⊥BC于点F,

∵AD=AE,∴DF=EF,

同理BF=CF.

∵BD=BF-DF=CF-EF, ∴BD=CE.

1.上交作业 教科书习题13.3第1,3,7题.

2.课后作业 见《学生用书》.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探索并证明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