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33574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常考的原核生物:

蓝藻(蓝细菌)、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3、生物膜系统: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详解】A、醋酸杆菌是能进行有氧呼吸的原核生物,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

B、酵母菌细胞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是真核生物;

醋酸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B错误;

C、醋酸杆菌和酵母菌都含有细胞壁,而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染色体,DNA是裸露的,C错误;

D、生物膜系统是指细胞内所有膜的统称,原核细胞不具有生物膜系统,故醋酸杆菌没有生物膜系统,D错误。

故选A。

2.下列有关核糖体、中心体和核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三者都可存在于伞藻中B.三者都含有核酸

C.三者都可能与有丝分裂有关D.三者都不含磷脂

【2题答案】

【答案】B

【分析】1、核糖体:

存在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2、中心体:

存在于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3、核仁:

存在于真核细胞细胞核中,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详解】A、伞藻是低等植物细胞,有核糖体和中心体,属于真核细胞,有核仁,A正确;

B、中心体主要由微管构成,微管主要由微管蛋白质组成,不含核酸,B错误;

C、有丝分裂过程中核糖体的增生与核仁有关,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与核糖体有关,而中心体可以发出纺锤丝,故三者都可能与有丝分裂有关,C正确;

D、三者均不含膜结构,都不含磷脂,D正确。

故选B。

3.为了研究某一种物质或结构的功能,常设法将该物质或结构与其他物质或结构区分开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层析液把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开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盐酸把DNA和蛋白质分离开

C.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用解离液把染色体与细胞质分离开

D.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中,用0.3g/mL的蔗糖溶液把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分离开

【3题答案】

【答案】C

【分析】1、色素分离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快。

2、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

(1)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

(2)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将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

(3)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对DNA和RNA进行染色。

3、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装片制作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质壁分离为植物细胞常有的现象,质壁分离是指植物的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成分)分开;

质壁分离的原理为:

(1)浓度差的存在,引起细胞失水,

(2)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因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详解】A、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由于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可用层析液把叶绿体中的色素分离开,A正确;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利用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还可以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开,B正确;

C、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用解离液使细胞之间分离开,对染色体与细胞质没有影响,C错误;

D、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中,用0.3g/mL的蔗糖溶液处理,细胞会失水,会使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分离开,导致细胞发生质壁分离,D正确。

故选C。

4.根细胞通过细胞呼吸产生的CO2溶于水生成H2CO3,再解离成H+和HCO3-离子。

根细胞表面的H+或HCO3-分别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发生交换,交换后的H+或HCO3-进入土壤溶液中,土壤中的离子被吸附到根细胞表面。

已知某作物对NH4+和NO3-的吸收具有偏好性,在以硝酸铵(NH4NO3)为唯一氮源营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pH变化。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是()

A.根对离子的吸收偏好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若培养液pH下降,则植物偏好吸收NH4+

C.若培养液pH升高,则植物偏好吸收NO3-

D.对于偏酸性的土壤可以种植偏好吸收NH4+的作物进行改良

【4题答案】

【答案】D

【分析】分析题意:

根细胞表面的H+或HCO3-分别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发生交换,交换后的H+或HCO3-进入土壤溶液中,土壤中的离子被吸附到根细胞表面,说明作物吸收阳离子时会交换出更多的H+,使得pH下降,而吸收阴离子时会交换出更多的HCO3-,使得pH升高。

【详解】A、根对离子的吸收偏好,说明细胞膜对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A正确;

B、若培养液pH下降,说明培养液中的H+浓度升高,据题意分析其原因是根细胞表面的H+与培养液中的阳离子(NH4+)发生交换引起,因此可推测植物偏好吸收NH4+,B正确;

C、若培养液pH升高,说明培养液中的H+浓度下降,据题意分析其原因是根细胞表面的HCO3-(可与H+反应,使H+浓度降低)与培养液中的阴离子(NO3-)发生交换引起,因此可推测植物偏好吸收NO3-,C正确;

D、对于偏酸性的土壤可以种植偏好吸收NO3-的作物,使得土壤pH值升高,从而得到改良,D错误。

故选D。

5.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过程中,核酸的种类与数量不发生改变

B.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现象

C.已分化的细胞执行特定的功能,不能再分裂增殖

D.凋亡细胞内有活跃的基因表达,主动引导该细胞走向坏死

【5题答案】

【分析】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

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这过程中核酸特别是RNA的种类与数量发生改变,A错误;

B、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

C、已分化的细胞执行特定的功能时也能继续分裂增殖,如B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能继续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C错误;

D、凋亡细胞内有活跃的基因表达,主动引导该细胞走向死亡,而不是坏死,D错误。

6.我国新疆棉区,在转基因抗虫棉田的周围种植一定面积的非转基因棉花。

下列有关这种种植措施的叙述,错误的是()

A.降低棉铃虫抗性基因的突变率B.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重要价值

C.提高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D.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率

【6题答案】

【分析】根据题意:

混作可以使对毒蛋白敏感的个体存活,由于敏感型个体和抗性个体之间存在种内斗争等因素,因此可以降低抗性个体的数量,从而提高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

【详解】A、基因突变可以自发发生,且具有不定向性,突变频率与环境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在转基因棉田周围种植非抗虫棉,不能降低棉铃虫抗性基因的突变率,A错误;

B、在转基因抗虫棉田的周围种植一定面积的非转基因棉花,有利于维持转基因抗虫棉和非转基因棉花种群数量的稳定,降低了抗虫基因的频率,这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价值,B正确;

C、混作可以使对毒蛋白敏感的个体存活,可以降低抗性个体的数量,从而提高抗虫棉的抗虫持久性,C正确;

D、混作使具有抗毒蛋白和敏感型个体都得以生存,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种内斗争,因此使棉铃虫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速放缓,D正确。

7.图中数字表示染色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该图表示体细胞,则2、4可以是一对同源染色体

B.若该图表示体细胞,则2可能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C.若该图表示生殖细胞,则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D.若该图表示生殖细胞,则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7题答案】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

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②中期:

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

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该图表示体细胞,可能是二倍体,则2、4可以是一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B、若该图表示体细胞,则2与4相比变短,可能是2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缺失,B正确;

C、若该图表示生殖细胞,图中1和3是同源染色体,可能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这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C正确;

D、图中形态相同的染色体颜色不同,则不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因为姐妹染色单体的颜色相同,D错误。

8.下图为一段mRNA碱基序列,已知甲硫氨酸的密码子为AUG,该密码子也是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有UAA,亮氨酸的密码子为CUA或UUG,半胱氨酸的密码子为UGC。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字母“A”与ATP中的“A”所代表的是不同物质

B.合成上述多肽链需要8种tRNA

C.若箭头处缺失一个碱基,则翻译出的第5个氨基酸是半胱氨酸

D.若箭头处缺失一个碱基,再去掉相邻的-GC-可使翻译出的多肽链只减少一个氨基酸

【8题答案】

【分析】如图为mRNA示意图,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密码子是mRNA上编码一个氨基酸的相邻的三个碱基,其中AUG为起始密码子,则图中开始2个碱基-GC-不决定氨基酸,其中决定的亮氨酸的密码子有CUA、UUG2种,半胱氨酸的密码子为UGC。

【详解】A、图中字母“A”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TP中的“A”为腺苷,A正确;

B、密码子与反密码碱基互补配对,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反密码子,图中存在AUG、CUA、UUU、GCU、UUG、CUA、AUU、UGC、UAA共9个8种密码子,其中UAA没有对应的反密码子,则合成合成上述多肽链需要7种tRNA,B错误;

C、若缺失一个碱基,则翻译出的第5个氨基酸的密码子是UGC,为半胱氨酸,C正确;

D、若箭头处缺失一个碱基,再去掉相邻的-GC-,则只减少一个密码子,其余顺序不变,最终翻译出的多肽链只减少一个氨基酸,D正确。

9.大麦种子萌发时,胚产生的GA3(赤霉素)诱导α-淀粉酶在糊粉层细胞中合成,然后转移到胚乳中将淀粉分解成可溶性糖。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GA3和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