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鲁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11卖木雕的少年优质课教案 3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鲁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11卖木雕的少年优质课教案 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鲁教版语文小学三年级下册11卖木雕的少年优质课教案 3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改点评
一、谈话导入
1、★播放关于瀑布的视频
师:
同学们,有谁亲眼见过瀑布的吗?
如果没有,老师现在和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瀑布的壮观。
(生观看,师简介,引出文中所指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师简介这儿游人、景色。
)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是不是很壮观?
这个瀑布啊,叫做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到非洲南部旅游的朋友,一定要到此一游,才会不虚此行。
不过,如果要是再带上一两件那儿的木雕工艺品,那就更完美了。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少年。
大家想不想知道他和瀑布、木工艺品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2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2、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
(1)自由读文,不会读、读不懂的地方问同学、问老师、问字典。
想想课文到底讲了关于少年的一件什么事?
(2)画出生字,拼读。
(3)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提出来讨论。
2、生根据提示自学。
3、汇报、交流。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可自己汇报)
(2)指出逐节读文,正音。
(3)汇报课文的内容。
①★出示三组词语,根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A、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十分壮观
B、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C、爱不释手犹豫 遗憾 感动
谁来读第一组?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这个词挺难读,它是一个外国地名,我们要连着读,可以读得连贯些,再请个同学读,指名三个同学读,齐读。
你从游人如织这个词看出了什么?
是啊,这么多游人来来往往,就像织布的梭子一样。
再读读这个词。
……
②、我们连起来读读,想一想每一组词语分别在写什么?
生1:
第一组是介绍景点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
生2:
第二组是描写(商品)课文中是指木雕
生3:
第三组是描写人物心情的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提示:
“我”到非洲旅行,想买做纪念,但是,只好放弃,后来非洲少年。
2、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来学习。
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出发前,朋友告诉“我”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工艺品。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
“我”对几个大象坐爱不释手,但由于担心行李超重而没买,卖木雕的少年和“我”都和遗憾。
第三部分(10——15自然段):
晚饭后,少年送来一个小象墩,坚决不肯要钱,因为中国人是他的朋友,这让“我”很感动。
四、小结:
卖木雕的少年真的可爱,让我们来朗读课文,读出对他的喜爱。
五、齐读课文
27、《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回顾内容
1.谈话: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卖木雕的少年》。
今天,老师找到了许多非洲木雕的图片,让我们伴随着非洲击鼓乐的节奏,我们一起看看吧!
通过非洲击鼓乐和木雕的图片,感受非洲人民的淳朴和智慧,在情境中走进文本,唤起学习愿望。
2.★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
由此你想到了文中的哪一个情景?
(看木雕)
琳琅满目
各式各样
构思新奇
栩栩如生
3.读词语,回顾课文中的故事情景。
一组一组读,一组一组体会。
4.根据“看木雕”“选木雕”“卖木雕”“送木雕”等画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词语是有生命的。
通过看图片,想词语,看词语,想情景,使学生在文字和画面之间建立起联系,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画面联系起来,继而复习了词语,积累了词语,又理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第一次见面,体会遗憾
1.自由读全文:
哪个自然段写了作者和少年都感到遗憾?
2.★出示第九自然段:
我点了点头。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生读。
读出遗憾的语气。
3.默读课文1-8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感到遗憾?
少年又为什么感到遗憾呢?
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
通过抓住两个遗憾,凸显全文的主要矛盾。
从而通过理解为什么遗憾,如何弥补遗憾,辐射全篇。
4.学生汇报:
(1)作者的遗憾:
①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想到朋友的叮嘱,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
a.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木雕,是非洲最常见的工艺品,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木雕琳琅满目,各式各样,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因为想到朋友的叮嘱,所以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挑选。
b.带着喜悦读一读。
△
c.没有买回来,真是遗憾。
通过填写句子的训练,帮助学生读懂这个自然段的三个意思,体会到三个意思的并列关系,以及和“我在一个摊点前停下来,仔细地挑选”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读懂了这个自然段的结构,体会到了作者买不回去木雕的遗憾。
②说是坐凳,其实是一个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驮着一块寸把厚的树桩。
这些坐凳构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A.大象的鼻子像(
),耳朵像(
),身子像(
),四条腿像(
),象背上驮着(
)。
B.所以说构思新奇,栩栩如生。
C.指导读。
D.没有买回来,真是遗憾。
通过想象真实的大象的样子,训练学生说比喻句,从而使眼前出现了大象的画面,使学生懂得这样的木雕真是“栩栩如生”“构思新奇”啊!
在语境中理解了词语,积累了词语。
③我捧着象墩,仔细观赏,爱不释手。
A.从哪些词语能够看到作者对象墩子的喜爱?
B.还能说我怎么着象墩?
预设:
拿、提、抱、举、端……
C.用哪个好呢?
生:
“捧”好,更加体会出作者的喜爱。
D.指导朗读。
E.不买遗憾。
通过找一找,读一读,换一换,比一比等词语教学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研读重点词语,读懂了句子的意思。
④正要掏钱购买的时候,我却犹豫了:
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比较:
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不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
B.指导朗读。
C.不买遗憾。
通过改一改、比一比等方法,训练学生读懂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不同,体会到作者遗憾的心情。
(2)少年的遗憾:
①★出示:
“买一个吧!
”坐凳的主人是个十五六岁、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
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
“夫人,您买一个吧!
”
“啊,不,路太远,这个太重……”我有些语无伦次。
“您是中国人吧?
”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②体会少年的内心。
③师生读对话。
④质疑:
为什么少年因为作者是中国人而感到遗憾呢?
通过少年的前两次对话,读懂他非常希望自己的木雕能够卖出去的心情。
通过作者的语无伦次,体会到作者的矛盾和遗憾。
最后通过质疑,使学生突然明白:
少年的遗憾,主要来自于作者是个中国人。
(3)背景介绍。
A.周总理曾三次赴非洲十国;
中国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
帮助修建了全长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
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高峰时期多达16万人。
在这项工程中,中方有64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B.★图片:
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
中国物资运到非洲;
中国医疗队给非洲人民看病;
中国科学家教非洲人民如何种植蔬菜;
坦赞铁路。
通过对故事背景资料的补充,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体现了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情感。
(4)拓展练习,动笔书写:
A.此时此刻,少年的内心无法平静,他忘不了作者(
)时的喜悦,忘不了作者(
)时的犹豫,更忘不了作者带着(
)离去的身影。
他想:
一定要(
),因为(
于是,他(
这段的练笔有三个目的。
一是对作者、少年两个人遗憾的回顾,二是对少年内心世界的揣摩,三是对小木雕由来的补白练笔。
通过这样一石三鸟的活动,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发展。
B.汇报:
三、研读第二次见面,体会朋友
1.研读对话
(1)△师生对读少年和作者的对话。
指导学生读准确。
初读对话,借助提示语读准确,把握语调语气的合理性。
(2)去掉课文中的提示语,生生对读。
根据标点,读出对话的语气。
★出示:
“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
”“太好了!
”“不,不要钱。
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是朋友!
我们是朋友!
去掉提示语读对话,更有人物之间交流的真实感。
通过指导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初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第二次生生对读,体会两个人的想法。
”……“太好了!
”……“不,不要钱。
”……“我们是朋友!
”……
”……(①这回您就不用遗憾了;
②这就是您最喜欢的样子了,小小的,多好看;
③带回中国,会有更多的人喜欢……)
“太好了!
”……(①这回我不遗憾了!
②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③这个孩子真热情!
……)
“不,不要钱。
”……(①中国援助非洲,给我们多少无私的帮助啊!
②管朋友要钱,那就不是朋友了。
③她从那么远的国家来,我作为朋友送个小礼物,也是应该的!
“我们是朋友!
”……(①是的,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②我们相互帮助,是最好的朋友。
③对啊,我们虽然不相识,但是我们两个国家的友谊却是深厚的!
在每一个人物语言描写后边,加上一个省略号,给学生提供补白的空间。
通过给对话补充合理的内心独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使我们眼前出现了两个更加具体的人物形象:
一个是善良热情的少年,一个是激动惊喜的作者。
(4)生生对读,说出心底的话。
……”“太好了!
……”“不,不要钱。
……”“我们是朋友!
……”
在上一次品读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将省略号放进了引号里边,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人物心里的话说出来,将揣摩到的人物内心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了情感体验和语言训练的和谐发展。
(5)△师生对读,回归文本。
★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