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教师理论学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十月份教师理论学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月份教师理论学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要不要向某某学习?
这位被点名的老师不卑不亢地站起来朗声答道:
“要学习,我要学习,你也要学习!
”这句话,被我认为是最经典的回答,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作为教师,一个语文教师,经常会对学生恳切教导,谆谆告诫,要爱学习,爱劳动,爱语言文字,可是扪心自问,我自己做到敬业和乐业了吗?
梁启超的文字,经由阅读缓缓烛照我的精神,让我又一次叩问自己的心灵。
读这些文字,我想到了自己,曾经也为无可奈何地走入这个行业而痛苦彷徨,甚至一度想离开这个岗位。
然而,正如梁启超所言,“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
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大概人都喜欢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认为自己是千里马不遇伯乐,天生我才却不遇明主。
读了梁启超先生的话,我开始审视并尝试真正“认识自己”。
开始的工作,我对教育并无感情,就谈不上“敬业”与“乐业”了。
而今,我已在这个岗位上走过了二十多年,身边的人流水般变换着角色,而我所处的环境也不断地发生变化,惟一不变的是,我与教育岗位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先结婚后恋爱”的过程。
从最初的懵懵懂懂遵从父母之命的极不情愿,到现在的爱上她,既有鲜花与掌声,也充满坎坷与激荡。
从小学到中学,从数学到语文,从管理岗位到普通教师,从苏北到苏南,从农村到城市,从一般学校到名校,从民办到公办——我几乎走过任何类型的学校,承担过学校里不同岗位的工作。
在不停的奔波中,路边的景色尽收眼底,我渐渐看淡来来往往起起落落。
回归到语文教师的岗位上,我体味到语言文字的温暖馨香,感觉到自己的脚踏踏实实地落在大地之上。
我常对自己说,工作也像恋爱一样,不爱她,就请离开她。
我时常告诫自己,对学生和教育工作,不要发泄种种牢骚和不满。
也许,学生、社会、大环境没有我想象的如意和诗意,但这是我自己缺乏应有的认知,而不是社会的问题,因为社会不是真空,有时“乱花渐欲迷人眼”,有时“晴空一鹤排云上”,有时“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有时“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我们可以追寻“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境界。
我也知道,学生都是未长成的人——如若学生生来完美,教育就失去了很多令人着迷的魅力,没有了跌宕起伏的挑战,没有了峰回路转的智力游戏,甚至,没有了不可预知的未来的种种美妙憧憬——未来的魅力就在于此。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地方。
梁启超说得好:
“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
”况且,社会不可能为我而改变,教师也不可能选择学生,惟一要改变的只是我的心态。
时常看到其他教师对学生的不满、对同事的不满、对环境的不满,以前我总冲动地规劝别人,但我现在更理解和体谅的是,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
我不想去改变别人,就反躬自省:
自己的工作做得怎么样?
坦率地说,我刚开始工作时,还没真正地入门,课还不会上,班级还不会管理,面对一群生龙活虎的学生,聪明可爱的,调皮捣蛋的,冥顽不化的,举一不能反三的,我也会牢骚满腹,自怨自艾。
至今,我最后悔的是,我入行才几天的时间,就“挖掘”了很多所谓的“不好学生”,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以贴标签的形式认定过几位同学的“朽木不可雕”。
回想起来,那是我对职业没有准确的定位,也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现在,每当遇到一个暂时不能学好的学生,我不是先责问孩子和家长,而是选择了首先要问问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的工作是不是已经尽善尽美无可挑剔。
梁启超认为,所谓“敬业”,就是忠实二字,也就是朱子所说的“主一无适便是敬”,他自己也解释为“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他借用《庄子》中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这个甚嚣尘上泥沙俱下的世界,充满了种种诱惑与精彩,但是,这些是不是都适合我,需要仔细考量。
这山望着那山高,见异思迁,左顾右盼,最终往往患得患失。
流年倘若安然过,年华未逝犹彷徨。
在犹豫与徘徊中,销了颜色,褪了芬芳,望尽天涯路,魂断肠,却不知梦在何方。
我对自己说,世上或有其他工作可以敷衍了事,惟有教育工作马虎不得。
在我们的手中,天使和魔鬼都可能产生。
人是要有一种责任意识的,你可以不伟大和崇高,但从事教育工作绝对不能不守住底线,因为这里关系到几十上百个孩子的明天。
梁启超的“敬业”,就是对责任心的最佳注解。
我还要对自己说,人与人是不一样的。
大师固然值得敬佩,但真正扛起脊梁的,不是几个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而是无数个普普通通的教师来铸就这个伟大基业的。
这些默默无闻者,也许没有论文发表,没有课题研究,没有学术讲坛,甚至连一次校外的公开课都没有机会出头露面,但这些老师默默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每天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为落后学生补习,输送着合格乃至优秀的毕业生——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工作。
教育工作,往往不是在办公室里抄写备课笔记,不是在网络上聊天消磨时光,不是在各种论文评比中拼凑虚构,不是在所谓的课题研究中自欺欺人,不是天南海北地飞来飞去,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不是像娱乐明星一样到处出镜走秀,而是要把这些貌似琐碎之事一件件落到实处。
奢望教育离开实际,拎起头发把自己挂在空中的人,不是真爱教育。
教育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是只有诗意的描述,绝对离不开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贴着地面行走。
人要有敬畏之心。
于教师而言,教育是值得敬畏的。
敬之乐之,正如孔子自述生平时所说: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也如梁启超先生所云:
“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借用梁启超的结束语:
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第二篇:
教师理论学习材料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
《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
改变师生关系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
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便"
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
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
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
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
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
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
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强调整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
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如何把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
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对一门学科而言,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
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
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
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
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
首先,内涵变得丰富了,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是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是附属的,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正如不同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存在区别一样,不同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和指向也有所区别。
但就其共性而言,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