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第三四单元课后练习答案文档格式.docx
《必修第三四单元课后练习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第三四单元课后练习答案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局部说,那些比喻也用得十分贴切。
例如,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
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
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至于能不能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可以让学生试作论析。
三、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的意味,试做分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3.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参考答案:
1.“捧”“挂”带有奚落意味。
2.“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反语。
3.“丰富”“大度”语带讽刺。
4.“摩登”有幽默意味,捎带着表现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四、联系实际,全班或分组讨论:
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
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
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近百年来,在科学、技术、文化方面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不少东西,近二十年来,在经济方面我国对外国的做法和经验更是多有借鉴。
(可让学生举出一些具体实例。
)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一、作者认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根本区别?
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
联系实际对作者的看法做一番评析。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母爱从本质上说是无条件的,而父爱是有条件的。
父爱的原则是:
“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
母爱的积极面是,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消极面是,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
父爱的积极面是,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给予适当肯定。
下列几点可供参考:
1.母爱也是有一定条件的,理由见“课文研讨”。
2.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
3.父爱和母爱的差别除了上文提到的外,还有一些:
母爱比较细腻,父爱比较粗犷;
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父爱比较着重于未来;
母爱以情感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教育孩子。
二、作者认为,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说一说,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给你哪些影响?
你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略。
三、本文是一篇译作,在遣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纯粹的汉语写作有所不同。
你认为哪些语句反映了译文的特点?
可结合前几册学过的译文跟同学一起讨论。
译文在遣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纯粹的汉语写作有不少不同。
例如,译文中常有一种复句,组织严密、信息量大,在汉语中极为少见。
最典型的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个长句子: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又如,译文中有一种插入句,汉语很少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样一句: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本文没有像《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那样典型的例子,但有一些近似的例子可供揣摩。
10 短文三篇
一、分别把握三篇文章的主旨,联系对生命、生活的认识,谈谈这三篇短文分别给你的启示。
《热爱生命》
作者从“度日”的含义谈起,引出对生命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从对比中得出结论:
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认识。
如果对生命的认识不正确,白白虚度此生,那就只能怪自己。
接着换一个角度,从生命的特殊形式──死亡谈起,指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没有死的苦恼。
由于作者关注生活,讲究享受生活的方法,因此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
即使老了,还抓紧时间,使生活过得丰盈饱满。
这篇文章的主旨:
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不会觉得烦恼。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文章第1段,说明人只要还有思想,就还是人;
没有思想,就无法同自然界的万物区分开来了。
第2、3段,说明人的肉体很脆弱,就像是自然界最脆弱的苇草,但由于有思想,人就比宇宙还高贵,因此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
显然,在第1段的基础上,意思具体化了,深化了。
最后一段,补充、强化上文的意思,人不能求之于空间,应求之于思想的规定,用思想囊括宇宙。
人本身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能思想,人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
《信条》
先指出信条在幼儿园就学过,是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接着列出十七条信条,并对这十七条进行归纳。
然后说明这十七条适用于个人、社会以至政府。
最后突出十七条中的一条:
出门时手拉手,紧挨一起。
人们在生活中,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最基本的规则,而这些规则在幼儿园里就学过。
可以各抒己见,不拘一格。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阐释。
1.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2.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3.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
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4.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
1.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正确,生活乐趣就大,如课文中的“我”。
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不正确,生活乐趣就小甚至没有,如课文中的“哲人”“糊涂人”。
2.与自然界某些事物相比,人的确很脆弱,如一根苇草,随时有折断的可能。
但人能思想,思想是别的任何力量都无法掌控和摧毁的,因此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
3.人无法填充时间和空间,在空间无限大的宇宙面前,人显得微不足道。
但人有思想,思想是没有边界、不受限制的,它可以以整个宇宙作为思考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囊括了宇宙。
4.幼儿园学过的那些基本原则,适用于个人、社会乃至政府。
所以说,“我”需要知道的一切,在幼儿园就学过。
三、找出课文中富于哲理的语句,细细品味,并就其中一条写出自己的心得。
11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熟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五段。
说说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大事,从中可以看出廉颇、蔺相如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课文主要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典型事件进行描写,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有勇有谋;
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不畏强暴。
这两个事件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在“廉蔺交欢”中,表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及“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精神,也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直率坦白、勇于改错的品质。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注意文中的细节描写。
1.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3.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4.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缶。
相如曰: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本文无论写人记事或对话描写,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整篇文章笔酣墨饱,气势十足。
1.“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十分生动地形容出了蔺相如的愤怒。
2.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出来,也有着不把秦王强权放在眼里的慑人气势。
3.“相视而嘻”,形容秦王和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秦王和群臣在蔺相如的智勇面前理屈词穷、无计可施、不知所措的尴尬情态跃然纸上。
4.此处写蔺相如与秦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两种对照让人叫绝。
一方面,蔺相如步步进逼,秦王不得不节节后退,从“怒,不许”到“不肯击缶”,最后不得已“不怿,为一击缶”,在步步进逼、层层激进中,秦王从气势汹汹到无可奈何再到狼狈不堪的过程和情状得以鲜明的表现。
另一方面,“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蔺相如的英勇和威武不屈与秦王侍从的迟疑软弱和退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相如一“张目叱之”,就扫尽了秦王及其左右的威风。
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文言词语可以临时改变意义或用法。
联系上下文,指出下列各句中粗体的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1.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4.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
5.卒廷见相如
6.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7.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
2.急,用作动词,逼迫。
3.舍,动词,安置住宿。
4.衣,动词,穿。
5.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6.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7.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四、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持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太史公曰: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译文:
太史公说:
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的,死并不是难事,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