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区为本的康复社会工作以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31806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95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社区为本的康复社会工作以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以社区为本的康复社会工作以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以社区为本的康复社会工作以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以社区为本的康复社会工作以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以社区为本的康复社会工作以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社区为本的康复社会工作以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以社区为本的康复社会工作以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社区为本的康复社会工作以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社区为本的康复社会工作以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为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2”汶川地震后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在四川省绵竹市的一个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武都板房区——建立的工作站,具体设址在板房区内的绵竹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依托该校开展面向安置点群众的社区服务。

该站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5·

12”灾后重建公开招标项目支持建成,获得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项目经费资助进行运作与提供服务。

该站自2009年4月10日正式建成并启动服务,主要开展以当地伤残人员为主的生计发展扶持服务,至2009年底随着项目到期及灾区安置重建进入新阶段、武都板房区内的居民逐渐搬迁到附近的汉旺新城等而结束。

2010年4月,得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第二期项目经费资助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与南都基金会“社会工作服务组织试点工程”的经费支持,绵竹青红社工服务站项目团队向绵竹市民政局申请登记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成为正式机构。

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的地址现在绵竹市汉旺镇,办公场所主要在汉旺新城的“蜀锡清苑”小区内,同时在汉旺镇集贤社区、绵竹土门镇民乐村、北川新县城文化馆等处辟有服务场所。

中心的工作人员团队主要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高校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的师生组成,随着机构的发展,逐步吸纳当地本土人士包括曾经的服务对象进入工作团队,共同管理、运作机构并开展相关服务。

一般来说,前线具体的项目活动和服务工作主要是由相关专业同学以专职、兼职或志愿者等不同身份来承担,当地本土人士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机构日常管理、项目运作和一些服务环节的工作中,有关高校的社工专业教师则主要负责提供专业督导,在必要时亦深入前线,共同开展服务。

2009年4月服务站正式启动后,前线工作人员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社区调查与需要评估,并形成了《武都板房社区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武都板房区居民有多种服务需要,在生计的恢复和发展方面需要尤为迫切,而恰恰相应的服务却又相当缺乏,仅有一家机构主要面向清平乡的安置村民提供此类服务。

同时,在生计恢复发展方面的协助服务需要又以地震伤残人员和其他残障人士最为突出,因为他们靠自身满足此类需要的困难尤大。

基于此,同时考虑扶持开展生计发展行动不仅可以回应这些群体迫切及长远的实际生活关切,而且能借以助其摆脱其他心理情绪问题,促进身心恢复与整体调适。

服务站初步明确实际的服务方案将以地震伤残人员和其他残障人士的生计发展扶持服务为内容,而服务对象以武都板房区中汉旺镇和天池乡的安置居民为主,服务手法是以发展性社会工作为取向,走集体生计路线,介入模式是基于社区的发展性组织工作模式,核心内容则是培育发展一个以伤残人员为主体的生计互助小组。

2009年5月,前线团队在“团结社区、发展生计”的口号指引下,开始进行社区组织第一阶段的工作。

通过多种途径接触了解,确定了既有较强烈的发展生计意愿,又有一定行动能力的10位居民,准备以他们为基础组建“青红家庭生计互助小组”。

前线工作人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锁定的这10名小组组员中,女性6名、男性4名,地震伤残人员7位、震前即为残疾人2位,另有1位为健全人士,但其孩子在地震中遇难。

从6月起,前线社工举行了一系列小组活动,同时辅以社区活动和个案工作等介入方法,着力发育青红家庭生计互助小组。

至当年8月,小组内部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自我管理组织——由3名组员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并在该“管委会”的带领下讨论决定组内各家庭生计项目及扶持资金的分配方案等,标志着社区组织工作取得重大成效。

2009年9月初,举行了“梦想起飞——青红家庭生计互助小组生计项目启动仪式”,各生计项目启动扶助金按协议发放到各承担人手上,青红家庭生计互助小组的发展进入团结互助开展生计实践活动的新阶段。

直到2010年初,第一个青红家庭生计互助小组的组员们在“管委会”的带领下,互相帮助、互相支持,陆续开展了各项家庭生计项目,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2010年4月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正式登记成立后,青红社工依照同样的做法、模式,继续培育第二个青红家庭生计互助小组,以此扩展对当地地震伤残人员为主相关人群的生计发展扶持服务。

第二个青红家庭生计互助小组于2010年9月初步发育成熟,10名组员中女性8名、男性2名,地震伤残人员8位、震前即为残疾人1位,另有1位为健全人士但家中孩子在地震中致残。

第二个互助小组也经选举产生了一个2人“管委会”,负责召集、带领组员们进行民主管理运作。

到该年下半年,两个互助小组实际上已联合为一个,而两个组的“管委会”也合并为一个5人“管委会”,团结一致带领20位组员和他们背后的20个家庭,相互帮助、相互支持,进行各项家庭生计项目的实践。

2011年,绵竹青红社工服务中心获得中国扶贫基金会项目经费资助,开始实施绵竹天池乡“青红种植专业合作社”项目。

“青红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在此前青红家庭生计互助小组的基础上,以互助小组“管委会”成员为骨干,带领汉旺新城20多户天池乡安置居民(其中既包括地震伤残人士、残障人士,也包括健全人士),利用自家原在天池山里的土地资源和家庭劳动力资源,进行以银杏树苗为主的农林作物种植和销售活动,建立“绿色生计”实践的合作经济组织。

此项目沿袭了绵竹青红社工为地震受灾人群提供生计发展扶持服务的总体思路,但在辐射范围上有所扩展,介入模式仍坚持基于社区的发展性组织工作模式或社区发展组织工作模式,但具体的工作内容则从培育互助小组上升为培育合作社。

2指导理论

2.1发展性社会工作

绵竹青红社工在开展相关服务的工作中,主要采纳了“社会发展”的理论及视角,并自觉探索形成“发展性社会工作”的初步系统理论,以之作为总的指引。

首先,在服务开始前,青红社工团队的一些成员已经通过多种途径对灾区的情势和服务对象的问题有所分析、认识,团队内部初步形成了某些共识性的看法。

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团队发现灾区当时有许多服务是针对各类受灾人群提供心理辅导、情绪抚慰或物质救助等,服务的形式多为个人辅导治疗、小组社交或康乐活动以及社区赈灾救济,这些服务虽有助于缓解服务对象当下面临的某些困难或改善其所处的不利处境,但似对于他们持久的恢复和重建新生活并未提供更为切实有力的介入支持。

例如,较少有服务涉及当地居民在灾后重新建立自己的生计体系、恢复正常经济活动的内容,而因为地震的破坏性影响是较普遍的,对那些伤残人员或残障人士家庭而言地震的破坏性影响更大,并且正因为如此才加剧了人们在心理情绪、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另外,还发现许多服务行动的逻辑比较限制在从服务对象眼下既有的特定服务需要出发,来谋求对其给予“就事论事”式的回应和满足,比如,地震导致一些人伤残,就针对伤残人员为其提供康复治疗。

青红社工认为,这些服务所体现的取向比较明显的是“治疗性”“补救性”或“恢复性”介入取向,但对服务对象自身的力量与潜能以及对其需要本身的变化发展重视不够、认识不清,也未能加以更自觉的介入引导,也就是比较欠缺“发展性”的介入取向。

青红社工力图有别于此,在自己的工作中更加关注“发展性”的介入取向,避免服务介入停留于表面、抽离、没有长远积极效应的状态,而致力于促进有关人群和当地社区可持续地恢复发展。

青红社工团队的一种基本理解是,自己能够在灾区当地提供的服务介入很可能是具有时间性的,也就是或迟或早到一定的时候外来的社工将会离开当地,那么,如果是作为一种符合伦理的介入,就必须使自己的服务能提升服务对象和当地社区继续自我发展的能力,做到即使社工团队不在当地了,当地人也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持续的改善与发展。

其次,在社会工作专业内部,强调“发展”“发展取向”或径直叫做“发展性社会工作”的论述已非少见,它们为青红社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构成青红社工有关服务行动之自觉理论指引的基础。

美国社会工作学者米奇利(M.Midgley)等人[1]系统阐述了其“社会发展”(socialdevelopment)理论及其实践含义,提出了“发展型社会政策”(socialpolicyfordevelopment)、“发展性(社会)福利”(developmentalwelfare)等概念。

米奇利等人的核心观点和主张,是社会福利服务和社会工作应当与经济发展进程密切相结合,注重改善和增强相关人群的经济活动能力及“生产性”(productivity),促进其有效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并达致整体处境的改善,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

他还明确提出,采用社会发展手法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应是视野宽广、着重关注贫穷和匮乏问题,并试图推动更具进步性的社会变迁,因而与传统主流的基于城镇、补缺型的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方式(主要表现为院舍照顾、心理咨询等)相区别。

这种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是在全面整体的、以社区为基础的框架内,努力整合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的补救性、预防性与发展性功能;

在方法的层面,它要求广泛使用团体和社区的社会工作方法及“整合式的方法”。

格雷(M.Gray)编有《南非的发展性社会工作》一书[2],在书中明确使用了“发展性社会工作”(developmentalsocialwork)的概念。

其基本的主张即如米奇利所言,发展性社会工作是在社区层面整体介入,关注社区人群的经济活动,致力于促进其生产能力的提升以改善整体处境,并实现社区发展。

拜克(MarenBak)撰文《发展性社会福利能改变不公平世界吗?

》[3],以南非的一些实务经验为基础,也讨论了“发展性社会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他主张发展性社会工作是为变革的社会工作(socialworkforchange),更为突出强调其“增权”的含义。

应当说,尽管社会工作专业内部包括国际社工界尚没有十分清晰的关于“社会工作的发展取向”或“发展性社会工作”的理论表述,但是,也可以看到其某种大致的轮廓。

通过米奇利等人的讨论,或可基本上把社会工作的形态划分为两种,即发展取向的社会工作与补救/治疗取向的社会工作,或者是“发展性社会工作”与“照顾性社会工作”。

而绵竹青红社工主要是参考依据以米奇利等人所代表的发展性社会工作或“社会发展”之理论论述,来展开自己的服务实践。

最后,笔者尝试简要地将绵竹青红社工用以作为自身服务工作总的指导理论的“发展性社会工作理论”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

1.基本假设

(1)“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是人的一项根本需要,也是社区重要的基础性需要;

(2)人和社区都有经济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动力和潜能,但在某些情况(如灾害的影响和过度市场化)下,这些动力和潜能可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导致发展受阻并产生关联的问题;

(3)社会工作专业应当且适合介入有关人与社区经济发展和整体发展的领域,通过运用其整体分析视角和助人自助技能消除障碍、增强能力,促进人与社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通过支持体现社会面向的经济发展行动,促进有关人群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可以有效解决某些社区和群体发展受阻的问题,并对改善其他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2.社会工作介入目标

总目标:

促进人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发展能力的释放和发展潜能的实现,支持其更好地满足自身的经济发展需要和其他多样的发展需要。

具体目标:

针对经济发展能力受限或潜能受到抑制的人群,协助其克服限制和阻碍,探索能满足其自身经济发展需要的有效行动路径,逐步满足其经济发展需要;

关注整体发展,以改善服务对象社会性发展的能力和状况为焦点,全面协助其身心恢复发展、经济生活发展等,支持相关人群迈向自主性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进程。

3.社工介入的手法策略

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直接服务方法,并以社区经济发展组织工作(即“基于社区的经济发展性组织”工作)为中心,进行教育、倡导、行政等活动,支持形成以相关人群为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