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方法论》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新闻采访方法论》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方法论》笔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被认识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实,记者必须在社会活动中,同采访对象发生一定交往,才能完成采访活动。
2.采访是新闻记者(包括业余报道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做的了解客观情况的社会活动。
采访的四个要点:
谁——主体,为什么——为新闻报道,做什么——了解客观情况,范畴——社会活动(区别于私人活动)。
采访与一般的了解事物就有很大的区别,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具体任何和要求的、自觉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
这类认识事物的活动我们称之为:
调查研究。
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
特殊性体现在:
采访的目的——传播特殊的目的,传播(为了进行传播),不仅“传”,而且“播”,传播的对象广泛。
向大众传播,大众和传播是两个制约因素。
1、为了向大众传播,新闻采访就要猎取哪些内容上重要的、涉及最迫切问题的、大众关心的、有一定趣味的事实。
2、为了向大众传播,不仅要在采访中“沙里淘金”,把那些没有新闻价值的,大众不关心的东西筛选掉,有时还要做更加广泛的调查,“旁征博引”,向传播对象提供更多的资料,以便他们能更好的理解新闻事件本身的意义。
3、为了向大众传播,记者的采访有极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可以对大量的社会现象做广泛的调查研究,也可以对一个完整的事件做全面或者片面的调查。
4、为了向大众传播,记者必须考虑他的报道的主动性。
特殊要求:
“沙里淘金”、“旁征博引”、“灵活伸缩”、“形象生动”
采访的基本任务采访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迅速地了解到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
○1迅速地了解到时间性是调查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不仅要求记者迅速了解已经发生的事实,选择适当的时机采访事实,还要预见将要发生的事实,选择适当的时间采访事实,洞悉时间的因素将会影响一个事实的价值。
○2典型的(或足以说明问题的)选取典型事实,不是根据主观愿望,鉴于对广泛事实的了解后
○3有新闻价值的
○4真实的真实性是重要的问题;
一个完整的事实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5事实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新闻记者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采访的基本方式——社会活动记者采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活动方式,这里的社会活动是狭义上的,是指那些非行政的、非法律的、又非纯属私人的活动,指那那些人与人间平等地、自由地进行的社会活动。
考点3:
独立性和舆论监督(★★★名词、简答、论述)记者活动的相对独立性,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基础。
舆论监督是一种特殊的监督,特点和优点是:
1、一种弹性比较大的监督,大事小事,严重的事,一般的事,监督面广而灵活。
2、各种监督的增效剂。
3、成本低。
4、本身接受监督的监督。
(容易与媒介的社会责任等相关话题相结合)独立性对记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记者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善于独立思考。
考点4:
采访的难点(与记者自身能力、素养相结合)
1、既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任务,又要对客观事物有真实、深刻的认识,这是记者首先感到的困难。
2、记者采访的题材广泛、多变,同时,他的每一个调查结果——报道,又需要适应广泛(广泛的题材,满足广泛的需要)对象的需要,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报道既要形象生动,又不允许有一点虚构。
这虽然是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苦难,却向采访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
考点5:
记者采访活动的风险性(可能性不大,简单记忆)
1、工作上成败不定的风险。
采访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记者的工作环境,包括采访的题材,采访对象的状况,采访的时机等等。
2、报道对错未卜的风险“最先说话”、“说自己不懂事情的话”、“很快说话”、“公开说话”、“经常这样说话”
3、风口浪尖上的风险。
记者活动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尖锐性。
与记者观点不同的人,利益受到记者报道影响的人,会对记者发出无端的攻击。
坚持真理是要付出代价的。
4、记者的人身风险。
与后章知识点相结合:
①采访的定义②舆论监督③采访活动的风险性
材料的分类相对性和两重性
第二章采访与事实
第二节材料与事实
第一手材料优点和局限性间接材料的优点重视三、四手材料正确对待六种现象
材料加工的要求本章主要以简答、论述为主
事实(一般不单独考,与别的知识点相结合)是客观事物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较为完整的发展过程。
是客观、现实的、第一性的东西。
材料是事物和事实的各种形态、各种性质、各种来源的表象、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
材料不等于事实,但要了解事实,却一步也离不开事实。
材料的分类(与考点9结合)按照材料来源和传递过程进行分类
第一手材料:
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着重理解,与新闻真实性)第二手材料:
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一个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当事人和目击者那里得来的材料就属于这一类。
第三、第四手以上的材料:
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两个以上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非当事人和非目击者那里得到的情况,总结概括性的材料,都属于这一类。
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名词、简答、论述)本知识点着重阐述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往年未考。
但是新媒体转发问题,多思考延伸。
1、报道中有没有足够的和必要的第一手材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了独立的、不可替代的、
有成效的工作的重要标志。
2、具有很强的实证性
3、虽不能说是检验第二手以及第三手、第四手材料的标准,但是订正、检验这些材料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4、从获取第一手材料入手来展开和深入自己的采访活动,是许多有经验的记者经常使用的方法。
5、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记者采访到的第一手材料往往是最形象生动的、因而也是最引人的材料。
6、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意义,还不限于新闻工作本身,它与其他部门工作和科学研究也有密切关系。
第一手材料的局限性(名词、简答、论述)
1、直接观察,也会出现两反面的偏离事实的成分:
重要的客观事实没有掌握,同时又加进了若干的主观因素。
(①主观上,记者急于发稿、抢新闻;
②客观上,环境因素)
2、记者观察时间的局限性。
3、记者的观察和某些物证材料的本质含义的不确定性。
4、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作为认识事物主体只限于“本人”,同更多的人,同群众比起来,带有很大局限性。
记者应该明确,对于自己直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无论是广度(数量)、深度(质量)都是有限的,收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事物本身的发展阶段,事物现象的复杂程度;
记者采访观察时客观环境和条件(包括记者使用的观察工具);
记者的立场;
记者观察的角度;
记者的知识水平;
记者的思想放,认识放;
记者的心理状态,等等。
考点6:
全面认识第二手材料和第三、第四手材料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大量的第二手材料和第三、四手材料,这是记者调查研究的重要特点之一。
记者采集材料时,要像搞商业那样,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减少到可能做到的最低限度才为理想。
还要“广开门路”,不仅要广泛收集各种材料,而且要对同一个问题要注意收集不同的材料。
考点7:
间接性材料的长处有哪些?
为什么会有这些长处?
(名词、简答、论述)
与第一手材料相结合
1.间接性材料——主要是哪些正式形成文字的材料。
经过了相当多人的劳动:
认识主体的人数多,是各种形式的集体或集合;
认识的材料多。
2.材料经过中间环节的加工,如果这种加工是科学的话,那么这种间接性材料会更精粹、更全面、更反映事物的本质。
3.有些间接材料比记者的直接性材料具有更大的权威性,如关于科学技术新成果的报道,科技成果水平的鉴定,记者只有引用间接性材料——有关权威人士的评价,而决不应该使用记者直接观察代替科学的评价。
4.在我国,各级党政机关、研究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等所搞的调查、总结、报告、典型以及新闻报道等现成的材料也日益增多。
对公共关系工作和材料,我们不应抱着简单的否定的态度。
考点8:
材料的相对性和双重性
与材料的定义相结合1、所谓材料的相对性是指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第三、第四手材料这种分类,都是相对于记者而言的。
2、材料的双重性,是指同一个材料,对记者来说,可以当两种材料用,既可以当作第一手
材料,也可以当作第二手材料。
一份材料有双重“身份”。
考点9:
从认识阶段上分分为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
1、现象:
是指直接被我们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外表形态。
2、本质:
本质是事物的性质及此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
3、感性认识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性认识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如何使用材料上)对记者而言,有两种不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容易混淆:
①采访对象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向记者提供的感性认识材料和理性认识材料②记者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考点10:
两类、六种现象本质性现象(正象)事物特有现象偶然性现象(废象)
假象(歪象)
社会现象合理的宣传性现象宣传性现象不合理的宣传性现象
半合理宣传性现象1、事物特有现象:
是事物在一般情况(无宣传和采访)下自身呈现(自身毛段决定)出来的现象。
①本质性现象(正象),是直接得、正面地、典型地显现事物的本质;
②假象(歪象),歪曲以致颠倒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但有时候也在某一侧面显露事物的本质;
③偶然性现象(废象),对显示事物本质无关紧要的、纯属偶然出现的现象。
2、宣传性现象: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的、或者为了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
同假象是不同的,“假象”是事物本身特有的,宣传性现象是为了宣传目的或受宣传影响由某些人从外面加给事物的;
假象是事物本质的“歪象”,而宣传性现象则不然。
合理的宣传性现象,指那些虽然为了宣传目的而安排的、但并没有改变事物本质的现象。
新闻发布会不合理宣传现象,纯属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目的人为设计制造的用来掩盖或歪曲事物本来面目和固有本质的现象。
大跃进半合理宣传性现象,指那些既含有合理成分,又含有不合理成分的宣传性现象。
美国总统竞选
记者对待6种现象的态度:
本质性现象:
正象,记者收集的最主要的感性材料,数量上全面,质量上精炼偶然性现象:
废象,逐步筛选
假象:
歪象,考察记者洞察力合理的宣传现象:
借用,同时防止满足于这种材料和单纯使用这种材料不合理的宣传现象:
警惕免受欺骗
半合理的宣传现象:
谨慎总之,采访中的记者应该:
重视正象;
抛弃废象;
洞察歪象;
利用合理的宣传性现象;
警惕不合理宣传性现象;
分析半合理宣传性现象。
(与新闻真实性和记者职业素养相结合,及面对各种现象如何处理)
注意识别宣传性现象和重点防范不合理的宣传性现象
考点11:
材料加工的基本要求1、三项要求:
真实性、完整性、深刻性
2、事实的7个要素5W:
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
how怎样,M(meaning)实质意义、本质的意思
3、现象和本质的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