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树知到《民族理论与政策》章节测试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30269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树知到《民族理论与政策》章节测试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智慧树知到《民族理论与政策》章节测试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智慧树知到《民族理论与政策》章节测试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智慧树知到《民族理论与政策》章节测试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智慧树知到《民族理论与政策》章节测试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树知到《民族理论与政策》章节测试答案文档格式.docx

《智慧树知到《民族理论与政策》章节测试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树知到《民族理论与政策》章节测试答案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智慧树知到《民族理论与政策》章节测试答案文档格式.docx

D.460

400

5、1979年,居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经识别后得到确认。

至此,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陆续确认了55个少数民族。

A.傣族

B.景颇族

C.基诺族

D.佤族

基诺族

6、侧重于从民族的社会属性上划分,可以将民族划分为

A.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

B.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C.古代民族

D.近代民族

E:

现代民族

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7、我国民族识别的依据是

A.民族特征

B.族体名称

C.民族源流

D.民族意愿

民族关系

民族特征,民族源流,民族意愿

8、族体渊源也就是共同族源,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共同性或同源性。

A.对

B.错

9、古尔邦节既是伊斯兰教的节日,也是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民族节日。

10、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第二章

1、人类远祖最初的群体是()。

A.野蛮人

B.部落

C.原始群

D.氏族

原始群

2、部落联盟最初都是因()而结成的暂时的军事性组织。

A.血缘关系

B.劳动

C.防御与掠夺

D.生产

防御与掠夺

3、民族同化的类型可分为()。

A.部分同化与整体同化

B.自然同化与强迫同化

C.文化同化与迁徙同化

D.主动同化与被动同化

自然同化与强迫同化

4、民族的物质产品生产、精神产品生产和自身生产及其有关方面的有机的排列和组合被称为()。

A.民族素质

B.民族发展

C.民族属性

D.民族结构

民族结构

5、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民族内部的()一旦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A.矛盾摩擦

B.阶级对立

C.民族问题

D.民族关系

阶级对立

6、民族发展一般经历哪些基本发展阶段()。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7、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是()。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跳跃式发展

D.间歇性发展

常态发展,异态发展,跳跃式发展

8、我国属于跳跃式发展的民族是()。

A.藏族

B.基洛族

C.汉族

D.彝族

藏族,基洛族,彝族

9、民族是由不同血缘的人们共同体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融合形成的。

10、单一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发展,是与民族国家的发展相一致的。

它既是民族的社会,也是民族的国家。

11、民族结构的核心要素是民族的文化结构。

第三章

1、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

A.民族矛盾

B.民族的社会原因

C.民族差异

D.民族交往

C

2、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是由于()

A.民族问题太复杂

B.民族问题太敏感

C.民族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

B.联邦制

C.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

D

4、解决当代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

A.发展民族经济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人类远祖最初的群体是()。

6、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1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问题包括()

A.民族自身的发展

B.民族之间关系

C.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关系

D.民族与宗教之间关系

ABC

7、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和()

A.长期性

B.复杂性

C.国际性

D.重要性

ABCD

8、国家和民族是在人类历史的同一时期产生的。

A

9、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之一。

10、消灭了阶级便消除了民族问题。

B

第四章

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特征中的条件是()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互助

D.民族和谐

3、影响民族关系的民族自身因素有()

A.民族内部结构

B.民族素质

C.民族意识

D.民族自身发展程度

4、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5、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6、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首要特征,又是民族团结、民族互助、民族和谐等特征形成发展的前提和基石。

7、没有社会的相对和谐和稳定,那实现中国梦将会是空想。

答案A

8、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

9、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巩固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1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点是由社会的性质和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第五章

1、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是在()一文中提出的。

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B.《神圣家族,或对批判所作的批判》

C.《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

D.《德意志意识形态》

2、民族不平等的表现形式有:

A.经济上的剥削掠夺

B.政治上的压迫统治

C.民族间的发展差距

D.文化上的摧残限制

民族间存在的差异

ABD

3、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有()

A.主张一切民族的平等

B.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不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

C.主张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真正的平等

D.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应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

ACDE

4、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有()

A.作为权利主体的各民族一律平等

B.法律面前各民族一律平等

C.允许少数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D.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

我国的民族平等既包括各民族政治、法律上的平等,也包括了事实上的平等

ABDE

5、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一项总原则和总政策。

6、民族平等是一个历史性的观念,它引申于一般的平等观念。

7、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无产阶级首先提出了平等、自由、博爱等政治口号。

8、民族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9、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标志性特征。

10、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为了保证少数民族拥有政治上、社会管理上的机会平等,体现政治上的平等权利。

第六章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是:

2、解决当代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是()

4、《民族区域自治法》调整的对象是()

A.统一与自治的关系

B.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C.自治地方内部的民族关系

D.各自治地方之间的关系

各自治民族之间的关系

5、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单位的级别包括()

A.盟旗

B.自治区

C.自治州

D.自治县(旗)

自治市

BCD

6、确定各自治地方行政区域的主要根据是()

A.民族成份

B.民族分布

C.民族关系

D.历史状况

民族称谓和人口

7、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8、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四级。

9、自治机关只能配备少数民族的干部。

10、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物质基础。

第七章

1、“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新阶段民族工作的( 

 

A.主题

B.主线

C.任务

D.目的

2、加快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A.国民经济

B.人类社会

C.民族

D.国家

3、我国2.2万公里陆地边境线,其中有( 

)万公里在民族地区。

A.1.7

B.1.3

C.2

D.1.9

4、国家60年代,开展“三线建设”,包括省区有( 

)。

A.贵州

B.四川

C.青海

D.云南

5、解决现实民族问题的根本在于( 

A.发展繁荣经济

B.提高生活质量

C.促进民族和谐

D.协调民族关系

AB

6、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三线建设时间段是1962年到1980年。

7、1954年到1958年是我国的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发展规划。

8、1980年中共中央制定通过了《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

9、民族地区经济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

10、我国面临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