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96215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8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语文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语文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语文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语文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语文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专题05古典诗歌鉴赏三年高考试题分项版解析Word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6分)

【答案】

14.B

15.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和故意拔高等,错误选项一般都较明显。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二、【2018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D

15.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1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此处“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指烛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试题点评】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延续了2017年命题特点,但题目由五选二变作四选一,分值降低,难度也下降了。

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的内容,B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C项鉴赏诗人的形象,D项鉴赏诗句内容。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意象的鉴赏,属于诗歌鉴赏常规题型。

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以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作为鉴赏的依据,以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作为鉴赏的角度。

一般的鉴赏流程为:

物的外形特征——物的内在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

答题步骤是:

①点明诗中所描绘的主要意象;

②分析意象的特点,探求其象征意义;

③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

备考中要注意积累一些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如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

思乡类:

月亮、鸿雁、杜鹃、斜阳;

高洁品质类:

菊花、梅花、竹、兰、松柏;

相思类:

红豆、莲子、连理枝;

边塞战争类:

长城、马、楼兰、柳营;

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渔樵等。

本题考查的意象是“酒”,考生可结合诗中“酒”出现的不同时间,结合诗人的行为来分析。

诗歌翻译: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三、【2018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精卫词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14.A

15.观点一:

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

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

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

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考查对诗句内容的鉴赏和对诗人写作意图的理解,B项鉴赏诗句的内容,C项鉴赏诗中精卫的形象,D项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试题点评】本题是一道探究题,既考查诗歌中的形象、又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生可答同意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也可答不同意。

如答“同意”,就要结合诗句鉴赏精卫这一形象,分析诗句突出了精卫的哪些特点,表达了精卫怎样的愿望。

如答“不同意”,就要结合诗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答出诗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对精卫什么样的态度等。

四、【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

(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

(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

官服。

(3)相如檄:

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

代指襄阳。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0.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21.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19.D

20.A

21.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

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试题点评】诗歌鉴赏采用客观题的形式命题,涉猎的知识点范围广了,难度也比主观题难度大。

考生在做题时,可以先根据逗号,判断一个选项有几个知识点需要判断。

再通过诗歌鉴赏知识点进行判断,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子作用、表达技巧等。

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常见的错误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0.试题分析:

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

A项,错在“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

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

此句中并没有勉励友人报国立功的意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试题点评】典故是一种文化的不断延续。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政治可以改变,思想可以变化,唯独文化是延续不断的。

古人常用典故,可以恰到好处地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中国文化文学中,运用典故成了一种表现手法。

所谓用典,亦称用事。

凡诗文中引用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诗文诗句,以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用典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