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病的内伤基础优质PPT课件PPT推荐.pptx
《外感病的内伤基础优质PPT课件PPT推荐.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感病的内伤基础优质PPT课件PPT推荐.ppt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有内伤基础时的外感病,内伤基础的存在常常导致外感病的非典型性与复杂性,呈现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与复杂的临床证候。
表现在病因、发病、三期(表证期、表里证期、里证期)演变、转归预后诸方面。
2.1病因,作为外感病,其原始病因是外邪,在同一季节、同一地域环境中,气候的太过与不及和疫疬之邪等外邪对人群的侵犯,机会是均等的,却因人体内伤的存在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审证求因的结果则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例如同为春感风热之邪,素有肝阳上亢者,热势较高,面色潮红,头胀痛显著,舌质迅即转红,脉象由弦转弦数;
而素有中焦寒湿者则呈现发热微恶风寒,流清涕,咳嗽,脘腹痞痛,舌苔由白腻转黄腻,脉濡或滑。
原始病因虽相同,却因内伤不同产生出具有个体性的病因,这正是审证求因的价值所在。
在决定治法时,必须从这个个体性突出的病因出发,才能获得疗效。
在发病方式上,内伤基础也产生较大的影响。
通常外感病发病急骤,先标实表现突出而后现本虚。
有内伤时发病则可缓可急。
急则更急,缓则更缓。
首发时即可以有“本虚”出现。
心火上炎者感外邪,发病更为急骤;
肺脾气虚者感外邪多缓慢起病,肺胃肾阴虚者甚至可因冬天居室内暖气热而感“燥邪”发病,呈现内外燥并存的局面。
2.3三期演变,内伤基础对外感病的三期演变有很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三期界限混淆与各期持续时间的长短上。
有内伤时表证期时间或因正气不支而迅即传里或因病种内伤的不同而长期缠绵,有时可长达一月。
前者如火盛阴亏者而感风热,后者如气虚感冒。
把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及表证里证表现均不突出者皆归属于表里证期。
内伤对本期的影响主要是病程长。
可表现出内伤病与外感各自的特点。
在里证期,内伤影响使病情加重、复杂,多有并发症。
2.4转归预后,内伤基础的存在明显地影响着外感病的转归预后。
这种影响主要是改变了外感病的一般规律,预后较差。
以感冒为例,对肺胀患者来说可能并发神昏、水肿而导致死亡。
中风病基础上的风温肺热病预后更差。
2.5不同的内伤对外感病产生不同的影响,肺系内伤素患喘证、哮证、肺胀、痰饮等肺系病者,即使是正常六气的环境中也可能“着凉”而表现出外感病的特征。
此时恶寒发热,原有咳喘加重,痰色转黄,痰量增多。
体弱者可不发热,痰粘不畅而胸闷憋气转剧。
心系内伤心悸、怔忡、胸痹、心痹等患者,在感受外邪方面更为敏感。
发热常可不显著而衰弱感觉突出,心慌胸痛发作次数增加。
脾胃内伤胃脘痛、嘈杂、泄泻等患者,对寒邪、风邪、暑邪、湿邪、火邪为易感,对燥邪不太敏感。
感受外邪可不以恶寒发热起病,而呈现原有脾胃症状的突然加重,苔厚腻者居多。
肝胆内伤胁痛、臌胀、头痛、中风、眩晕、郁证等患者,在外感病中易出现少阳证或加重气机郁滞及肝阳亢盛。
病情呈突发及加重趋势。
素来肝火内旺者极易感风热或风燥之邪,舌边尖红甚,脉象弦数,口干、口渴显著而常伴腹胀。
肾与膀胱内伤水肿、淋证、遗精、阳痿、腰痛诸证均可与外感诸典型表现重叠。
易出现小便异常的症状。
素日肾虚者易出现少阴寒化与热化两证。
精神差,脉沉细。
就笔者所见以太少两感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为多。
内伤发热外感时多由低热转高热。
此类患者在外感病中常可暴露隐蔽的病机。
笔者曾治疗一例内伤发热者,长期难愈,突发外感转高热而外感病治愈后竟然痊愈。
此外,消渴患者患外感病时伤津更为突出,有时易出现中焦湿热与肺肾阴亏并存。
痹证患者则极易外感,而外感不已内传脏腑,形成脏腑痹。
痹证患者易感风热之邪,咽喉疼显著,常需及时疏风清热解毒,否则可加重痹证。
3外感病对内伤病的影响,3.1外感病对患者内伤病有无影响,决定于病种和患者当时的状态。
在外感病的情况下,可暴露出内伤病中隐蔽的病机。
临床上有4种情况。
外感病加重了内伤病变。
通过整体分析,在脏腑功能和经络联系上获得较为明确的病机。
外感病诱发或遗留了内伤病。
“风为百病之长”即包含着这个道理,病机上的联系较明确。
原有内伤病如患外感病,内伤基础虽对外感病发生一定的影响,而外感病并未对内伤病产生多大的影响。
保持了内伤病的规律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外感病的典型性。
两者在病机上的联系不十分紧密。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外感病时内伤病有所减轻,常常是暂时的,可暴露出内伤病中隐蔽的病机。
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是确实存在。
笔者诊治一耳鸣患者,每逢感冒则耳鸣减轻。
笔者考虑此因外感病邪侵犯清窍,清窍均不利,故耳鸣亦减。
3.2不同的病邪是否对内伤基础产生不同的影响。
根据同气相求的原理,六淫之气与所主脏腑内伤密切相关。
如风热之邪易侵犯肝阳上亢者,风寒之邪易侵犯痰饮患者,久不患外感病者,患外感时常更沉重。
笔者体会到,风热病邪等外邪,对人体产生危害作用的同时也可激发培养机体的抵抗力。
疫疠之气则不同,由于其发病急、传变快,对患者原有内伤病变影响不能充分显示而特别显示疫疠之气自身的特点。
4内伤存在与否的辨识,病史,认真询问病史,了解本次外感病前的,感觉和过去的检查、诊疗情况。
阅读既往的诊疗记录,是确定内伤存在与否的重要依据。
症状,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具有极大意义。
内伤症状常在外感之先且持续存在。
外感症状常突然发生,诸症状之间呈同时性或间隔时间较短。
若患者咳嗽频而剧,是由素日少而轻转来;
喘息由动则喘转为静亦喘,素日有痰不多,突然由少增多,当疑及肺系内伤存在。
要依据患者现有症状,从病机上推求。
要特别注意外感病中的非典型症状,常由内伤所影响。
例如,卫分证未罢而迅即出现腑实证候,估计其人素来火旺于内,津液不足。
舌象,在外感病初期,舌质多反映平素状,况而舌苔反映外感病情况。
舌质淡、暗、瘀斑、瘀点,舌下脉络迂曲、瘀点瘀丝多反映素日有瘀血内阻。
除疫疠之气可一开始即现深红舌象(如流行性出血热)外,舌质红发生在卫表阶段即要疑及内火较盛。
症状已显示为里证而无舌质红等热毒较盛的表现,当疑及阳气之虚。
脉象脉象的重叠可反映有无内伤基础。
笔者体会到外感病初期的脉象以数、浮、滑、濡、紧为常见;
若有内伤基础,脉象以弦、细、沉、涩为常见。
其中浮沉、滑涩、濡沉不可重叠外,其余脉象的重叠可反映内伤的存在。
4.2处理原则,出现危及生命的症状时,不论其属于内伤还是外感,均为先治急治的范围。
虽无危及生命之症状,但其痛苦令患者有“苦不欲生”之势,亦为先治急治范围。
外感与内伤均不紧急,则先外感后内伤。
内伤与外感紧密联系,则同时兼顾。
内伤为主微有外感,先治内伤佐以治外感。
内伤外感并存,解决内伤有助于解决外感者,亦可先内伤后外感,或先治内伤佐以治外感。
综上所述,笔者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出发,阐述了内伤基础对外感病的影响。
论述了外感病对内伤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外感病中有无内伤存在的识别特征及其处理原则。
病例1,庄某,男,48岁,内蒙包头人,对磺胺类过敏,2010年12月3日初诊,东直门id:
2603722.以咳嗽、喑哑2个月就诊。
痰不多,晨起痰黄,大便日1次,畅快,小便黄。
舌红胖苔白,脉沉弦细。
近半年易反复感冒。
既往:
高血压病史10年,现BP:
150/110mmHg,交替服用代文、拜新同控制。
2010.11.18体检:
总胆固醇:
6.8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5.06mmol/L,甘油三酯:
(-),ALT:
71U/L。
2010.12.2喉镜见:
舌根淋巴滤泡增生,左侧声带中段可见小结节,闭合差,运动好,建议定期复查。
处方:
羚羊角粉(冲)1.2g西红花(单包)1g炒杏仁9g赤白芍各12丹皮12茅芦根各30g牛蒡子15炙鳖甲(先下)15生地15水牛角片30桑叶15菊花15炙紫菀15知贝母各10天麻15炙百部10炮穿山甲(先下)15射干10金果榄10蝉衣614付,日1付解毒清肺合剂100ml*10瓶/25ml,午、晚各一次,2010.12.17复诊:
咳嗽、喑哑基本已无。
舌红胖苔白粘腻,脉沉涩。
前方加炒白术15炒薏米15藿佩各10麦冬15泽泻15.14付,隔日一付。
2010.12.17舌象,分析:
此为肝阳上亢基础上感外邪。
因患者就诊时除咳嗽、喑哑外,尚有痰不多而黄,舌红脉弦,高血压病史。
循其病证,分析其状态,宜平肝清热散风,凉血活血散结。
复诊时,外邪基本已除,但脾虚湿气重的病机暴露,故在原方基础上加以健脾除湿而调整其状态。
病例2,赵某,男,47岁,东方id:
1012020236,2010.12.02初诊。
来诊时述近3年每逢冬天易感冒,易上火,自汗,咽干疼,口干多饮。
大便日一次,不成形。
舌边尖红,苔黄白相间,脉弦细。
桑叶15g菊花15g生石膏(先下)30g知贝母各10g生麦芽30g紫河车15g羚羊角粉(冲)0.6g炙枇杷叶10g北沙参15g赤白芍各12g玄参15g炒杏仁9g茅芦根各30g牛蒡子15g薄荷(后下)6g14付,代煎,日一付,分析:
此为素体内火旺,易招邪。
阳明、厥阴火旺,上炎肺金。
故以生石膏、知母、羚羊角粉清内火,北沙参、玄参养阴清热,桑叶、菊花、牛蒡子、薄荷散其风热,炒杏仁、炙枇杷叶、茅芦根和其肺胃,生麦芽、紫河车、赤白芍调补正气。
病例3,狄某,女,51岁,东方id:
1001210083,2010.12.2初诊。
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后1个月、咳嗽1个月。
夜间咳、平躺咳,进食后易觉胃中上逆感。
大便日1次,偏干。
素来易烧心,近日未作。
舌淡胖嫩,苔白,中部黄,脉细涩。
心率80次/分。
胆结石病史10年,未予治疗,高脂血症半年。
现服用华法林2.25mg,qd,氨酰心安6.25mg,bid,氯化钾缓释片1g,tid,地高辛0.125mg,qd。
处方:
柴胡15g前胡15g苏子梗各15g瓜蒌30g牛蒡子15g椒目9g黄芩15g黄连9g吴茱萸6g厚朴10g知贝母各10g生白术15g炒杏仁9g鸡内金6g三七6g赤白芍各12g桂枝9g生牡蛎(先下)30g党参15g北沙参15g。
14付,日一付绞股蓝总甙胶囊6盒/2粒,bid,分析:
此为胆、心内伤基础上外感。
胆经不通畅,胆胃不和,复感外邪,肺胃亦失于通降。
故予柴胡桂枝汤合通降肺胃之品调理。
舌淡胖嫩,阳气亦属不足,故加入桂枝、三七、党参等药来温通阳气。
病例4患者黄某,男,70岁,北京市人。
于2008年8月12日以“咳嗽、咽痒、咯黄痰3周”为主诉就诊。
患者3周前感冒后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咯少量白痰等症状,痰中有血丝。
在福隆医院拍片示:
两肺散在陈旧性结核灶;
右肺下野纹理增粗。
血常规:
白细胞:
11109,中性粒细胞计数7.8109L,其余数值正常。
医院诊断为:
右下肺肺炎。
在福隆医院住院治疗2周后症状有好转。
现在仍咳嗽,晨起有黄痰,咽痒,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