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讲义初二运动和力物理.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9466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辅导讲义初二运动和力物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辅导讲义初二运动和力物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辅导讲义初二运动和力物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辅导讲义初二运动和力物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辅导讲义初二运动和力物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辅导讲义初二运动和力物理.doc

《辅导讲义初二运动和力物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辅导讲义初二运动和力物理.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辅导讲义初二运动和力物理.doc

博思教育中小学个性化辅导专家

博思教育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

课型:

一对一第2课时

年级:

初三辅导科目:

物理教师:

吕老师

课题

运动和力

授课时间:

2月1日14:

00~15:

15

备课时间:

1月31日晚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重点、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和惯性的概念

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考点及考试要求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内容

知识梳理

简单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

直线运动

运动和静止相对性

参照物

除自身以外的任何物体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定义

选择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两层含义

公式:

V=S/t

单位:

米/秒(m/s)、千米/时(km/h)

定义:

平均快慢程度

公式:

v=s总/t总

一旦选定,认为静止

快慢不变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

机械运动

运动和力

常见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

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

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二力平衡、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在平衡力、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

力的种类、力的效果、力的合成

第一课时

一、复习内容及过程

1、参照物

(1)定义:

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例1、坐在向南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

若同时又看到汽车也在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例2、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功实现两次载入航天飞行。

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

在这一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C.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D.以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2、机械运动

(1)定义: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

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

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

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例3、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T31和T32,表中所列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T31和T32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hmin。

(2)除去停站时间,列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km/h。

例4目前普通列车的速度约为100km/h,而磁悬浮列车设计速度为400km/h,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300km,按以上速度计算,磁悬浮列车从南京到上海比普通列车缩短了h。

T31

车次

T32

北京→

杭州特快

自北京起公里

站名

杭州→

北京特快

15:

50

0

北京

13:

20

20:

21

29

497

济南

41

8:

33

1:

16

24

979

蚌埠

54

3:

46

5:

45

53

1458

上海西

24

23:

16

7:

30

1664

杭州

21:

40

(4)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

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B、速度

定义: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v

t

s

=

t

s

v

=

v

s

t

=

计算公式:

变形,

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

m/s单位大。

换算:

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2m合4.32km/h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

t

S

速度图象:

Ⅱ变速运动:

A、定义: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物理意义:

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vv

s

t

=

D、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方法:

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

E、常识:

人步行速度1.2m/s,自行车速度4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3、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时间测量:

(1)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5、误差:

(1)定义:

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

测量工具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三、堂上练习

1、双休日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变为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h.

2、王刚同学在做了一些测量后忘了在记录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请你帮他补上。

某同学的身高是15.8;物理课本的长度是26。

3、坐在奔驰的列车里的乘客,若选为参照物。

他是静止的,若选为参照物,他又是运动的。

4、下列物体运动最快的是()

A.4h内通过160km B.10s内通过了100m

C.1h内通过1.2×106cm D.1min内通过1000m

5、一个物体沿平直路运动,由静止起在10s内加速到20m/s,共运动了80m,该物体在10s内平均速度是()

 A.20m/s B.10m/s C.8m/s D.都不对

6、空中加油机在空中给飞机加油时,两者在空中飞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必须    ,此时两者彼此处于相对      状态。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力的单位是N。

2、踢球时,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脚,这时脚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状态或匀速直运动状态状态。

叫做牛顿第一定律,它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进一步的推理基础上,通而概括出来的。

二、复习内容

1、力

(1)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

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说明: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7)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图示:

A、定义:

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B:

具体做法: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在图中附有标度。

⑵力的示意图:

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2、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

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

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

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

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三、复习过程

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