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重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283262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重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重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重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重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重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重点Word格式.docx

《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重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重点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重点Word格式.docx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

 

2、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1)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2)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所概况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3、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或形式

(1)唯物主义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其根本缺陷是: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不彻底性就是它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管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理或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主张上帝或神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神学唯心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4、简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它们的主要对立表现在A.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

B.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否认事物的质变和飞跃。

C.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既看到事物的正面也看到事物的反面,既看到事物的过去也看到事物的现在;

形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事物,只看事物的一面而否认另一面。

D.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5、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深刻的必然性,其中主要的是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矛盾的激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19世纪30至40年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

(3)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4)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做了理论准备,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6、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伟大意义

(1)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义:

第一,它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了物质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提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服了旧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的局限性;

第四,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同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7、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人的思维活动。

(2)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任何事物,不论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其内部及其与别的事物之间,都是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因此,整个世界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否认或不懂得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事物本质上是不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外力作用下的位置移动或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3)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运动尽管有多种形式,有低级的,也有高级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但它们的承担着都是物质。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承担着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

例如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做是独立存在的绝对观念的运动;

主观唯心主义只承认感觉或自我意识的存在,运动也就被说成是感觉或意识的活动。

8、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一切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或质的变化。

(2)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

A.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B.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

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

C.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错误。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A.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

B.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无法存在和发展;

C.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9、简述意识的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先条件和途径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C.意识的能动作用最突出的表现是指导时间,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3)发货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和途径:

A.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

B.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

C.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D.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10、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能动的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到达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的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

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A.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必须认真考虑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实践。

B.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实践中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发展。

C.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地结合起来,既要反对那种无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注意避免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和机械论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11、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行动,促进事物合乎规律地发展;

错误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行动,阻碍和破坏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根据客观事实,安规律办事,即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2)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

反之,从主观愿望和书本出发,必然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

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大成就。

只有不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12、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辨析)

错误。

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1)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2)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

是否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的前途,不能把是不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的形式出现了。

13、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和成长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因素,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14、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2)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是因为:

A.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B.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键;

C.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D.是否承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