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
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
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
)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剧本的构成: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元杂剧的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
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
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的C、D、E、G、A五个乐调(谱号);
曲牌,相当于现在的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的曲谱和节拍。
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
人物对话;
独白:
人物自叙;
旁白:
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
带白:
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
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
末句是戏的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
二、研读课文
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
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
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10个曲牌有3个层次。
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分析第一层:
齐读第一层两支曲子。
提问:
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
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
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
是不容侵犯的。
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滚绣球]
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
“天地也!
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
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分析第二层
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
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
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
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
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
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
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分析第三层
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
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
是否矛盾呢?
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
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
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
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
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牌文本不同,试分析其优劣。
《古名家杂剧》本:
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
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元曲选》本: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不如那质问语气强烈;
第二句《古》本为哀告祈求,而《元》本则是对天的指责和否定。
比较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
【补充材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
外物》: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
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
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
于定国传》: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
姑欲嫁之,终不肯。
姑谓邻人曰:
“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
我老,久累丁壮,奈何?
”其后,姑自经死。
姑女告吏:
“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
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
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
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
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
太守竟论杀孝妇。
郡中枯旱三年。
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少反抗精神。
二、雷雨
【教学目的】
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拜望:
原是敬辞,指探望。
文中含讽刺的意味。
*涔涔:
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
P92注①
*谛听:
仔细地听。
谛:
仔细。
*恩怨:
恩惠和仇恨。
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
见解。
*交涉:
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
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
吃惊而发愣。
*昧心:
违背良心。
昧:
mè
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
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
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
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
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
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
也作“贤惠”。
*郁热:
闷热。
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
怨恨愤怒。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
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
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
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
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
1942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雷雨》简介: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
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
后来,他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弟的阔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
周朴园又娶了繁漪。
并生了个儿子周冲。
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
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
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
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
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
这个悲剧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
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在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