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及填空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及填空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及填空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
人力资本"
,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制(学校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1.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行为:
是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
3.意识:
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4.无意识现象:
是人类在正常的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
5.精神分析:
是指通过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展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
6.观察法:
是指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7.调查法:
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8.自变量:
即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
9.参与观察:
是指观察者参与被观察的活动,作为被观察者的一员,将所见所闻随时加以观察和记录。
10.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它是由细胞体和由细胞体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
11.突触神经:
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神经元的树突和细胞体接触的区域。
12.布洛卡区:
法国医生布洛卡1861年解剖尸体发现,身体右侧瘫痪的人大脑左半球发生病变,同时患有不能说话的“失语症”,其位于额叶后下部,后来人们把这一区域称为布洛卡区。
13.温尔尼克区:
也是听觉性言语中枢,它位于颞叶的后半部,是用来理解语言,损害它说话虽流畅但却不能理解语言的意义。
14需要:
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反映。
15.动机:
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16.学习动机:
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7.动机冲突: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不可能同时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18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是在1908年由耶基斯—多德森提出的。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当学习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果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
当学习比较困难的内容时,行为效率会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难度适中的任务,在中等水平的动机强度下效率最高。
19.自我效能感:
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与1977年提出的,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0.习得无助感:
是美国学者塞利格曼等人提出的,指有了某种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后,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表现为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
习得无助感产生后有三种表现:
一是动机降低;
二是认知出现障碍;
三是情绪失调。
21.成就动机:
是指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可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某事的愿望和趋势。
22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3.无意注意:
是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24有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所持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25.感觉:
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26.绝对感受阈限:
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值。
低于这个值,人就感觉不到这个刺激的存在。
27.差别感受性:
是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28.韦伯常数:
刺激的增加量△I与原刺激量I存在一定的关系,二者之间的比值是个常数,即K=△I/I,称韦伯常数。
29.超感知觉:
是指不凭感觉器官即获得知觉经验的特异现象。
30.短时记忆:
是指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在一分钟以内,一般认为约为15—30秒,甚至更短时间的记忆。
31.组块:
是指将若干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
32.发散思维:
是人们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个途径,不局限于即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解答。
33.感觉适应:
是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感觉适应。
34.情绪:
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35.焦虑:
是由某种不顺心的因素而引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36.自卑:
是人们由于发展受挫而将自己看得很低,从而产生的一种轻视自己的情绪。
37.智力:
是包括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38.智力的二因素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于1904年提出的理论。
斯皮尔曼认为,人的智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构成,个体完成任何一种作业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
39.成分智力:
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它包括三种机能的成分:
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
40.背景智力:
主要是指和个体生活背景相关的能力。
41.经验智力:
是个体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42.比率智商:
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
43.离差智商:
是以智力的正太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作是以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正太分布,它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于处于同年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
44.创造力:
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45.人格:
是个体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46.气质:
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47.观察学习:
是指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
48.自我调节:
是当一个人模仿他人(榜样)的行为时,依据榜样的行为从而对自己的行为确定一个标准,并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评价自己。
49.替代强化:
是指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强化。
50.自陈式测验:
是运用自陈量表来进行人格测验的一种方法,量表中包含一些陈述性的条目,受测者根据陈述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结合情况选择答案。
TAG:
心理学中学名词汇总解释
51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52.同化:
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图式,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图式量的变化。
53.顺应:
是指当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须建立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的图式,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这种情况就是顺应。
54.习惯化:
即同样的刺激物如反复呈现,最后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这种现象可称之为定向反射习惯化。
55.敏化效应:
是指以前经常遇到的压力和逆境,会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消极经历时产生更为脆弱的感受。
56.钢化效应:
是指先前的压力和逆境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消极经历的耐受性提高,从而更能成功应付。
57.学习:
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58.学习迁移:
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之影响。
59.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心理官能(指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得到训练而提高的结果。
任何一种心理官能都能进行训练,就像对肌肉训练一样,可以使官能的能力得到提高。
60.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61.接受学习:
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现成地获得结论、概念、原理等。
意义学习:
是通过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进而掌握学习的内容。
62.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63.学习风格:
是指学习者所具有的或偏爱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相应的学习特征。
64.认知风格:
一般被认为是个体组织和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65.元认知:
是弗拉维尔在1976年提出来的。
他所谓的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本身的活动为对象,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66.学习准备:
是指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67.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68.例证—概念法:
是指在概念教学中先提供与概念有关的若干正例和反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正例、反例的比较,归纳概括出概念的本质特征的方法。
69.教学评价:
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70.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71.教学效能感:
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72.课堂心理气氛:
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
73.人际沟通:
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思想、观点、意见、知识、情感、态度等的过程。
74.人际印象:
是指在人际过程中,人们会在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基础上,对他人形成的一种综合的、概括的认识。
75.社会助长作用:
是指他人在场或他人一起活动时可以提高个体行为的效率。
76社会惰化作用:
是指在群体中与许多人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
77.近因效应:
是指新近印象对人际认知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作用。
78.定型效应:
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会使人们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做类化认知,从而对总体印象产生很大的影响。
79.折扣原则:
是指对于一个行为结果,如果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