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二单元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鲁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8069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二单元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鲁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二单元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鲁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二单元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鲁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二单元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鲁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二单元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鲁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二单元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鲁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二单元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鲁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二单元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鲁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二单元 第3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鲁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变化特点

特殊日期

图示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

半球

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________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______,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________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______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__________,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________现象

春秋分日

赤道

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误区警示

 昼夜现象、昼夜交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

(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高,变化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

由______________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

①北半球夏至日

②北半球冬至日

③春、秋分日:

________上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3.四季更替和五带

(1)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化。

(2)四季的划分

(3)五带的划分

辨一辨

 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日出时间为5时,则当地该日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且与海口相比白昼较短。

考点一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典例导入

 1.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指出直射点移动路线上B、C、D三处的节气名称和所在的纬线名称。

B       ,C       ,D       。

(2)写出∠α的度数和表示的含义以及存在的结果。

(3)当黄赤交角变大时α的度数会    (填“变大”或“变小”)。

五带将怎样变化?

疑难剖析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移动规律见下图。

(2)黄赤交角变化对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和速度及五带范围的影响

(3)黄赤交角对气候的影响

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就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等气候。

(4)黄赤交角变化对四季五带的影响

若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也不会出现五带。

特别提醒

 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理解几组数据间的关系。

如下图所示:

①α=黄赤交角=回归线的纬度数=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极昼(夜)的最大纬度跨度范围=

热带范围。

②β=90°

-2α=北(南)温带范围。

③μ=α=90°

-极圈的纬度数=_晨昏线的纬向移动角度范围=北(南)寒带的范围。

由此可见,黄赤交角的变大或变小将导致上述一系列现象的变化。

考点二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主题1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2011·

江苏地理)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

据此回答下题。

地点  

当日

次日

日出

日落

9:

00

23:

8:

58

02

7:

19

18:

41

20

40

5:

48

39

49

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

 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

①对称规律:

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

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②递增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另一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③变幅规律: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④极昼、极夜规律: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

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

直射赤道时,全球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发生。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南、北极圈上,一年中只有一天极昼(极夜),南、北极各约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主要是因为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附近,角速度、线速度较大,公转需时间较少,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夜,南极极昼;

而在北半球夏半年时,公转速度较慢,运行时间较长,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昼,南极地区极夜。

(2)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以上可概括为: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则该半球处于夏半年,昼长夜短;

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移,则北半球(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实际的昼长比理论昼长要长。

主题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图1为“甲、乙、丙三地旗杆正午影长变化曲线和朝向示意图”,图2为“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

(1)~

(2)题。

(1)有关图1中甲、乙、丙三地地理现象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有阳光直射现象

B.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乙地

C.自转线速度甲地<丙地<乙地

D.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小的是甲地

(2)图2中四条曲线能够反映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由图可知:

(1)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

,由此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即近大远小(离直射的纬线越近越大,越远越小)。

(2)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23°

26′N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23°

26′S向南北两侧递减。

(3)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同一日期,距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1)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空间图示

(2)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曲线图示

Ⅰ.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图甲中:

①北回归线;

②代表23°

26′N~66°

34′N之间的地区;

③代表北极圈;

④代表北极点。

Ⅱ.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图乙中:

①代表南回归线;

26′S~66°

34′S之间的地区;

③代表南极圈;

④代表南极点。

Ⅲ.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

图丙中:

①代表赤道到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②代表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思维拓展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正午太阳高度则是一天中太阳最高时的高度,即当地正午的太阳高度。

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

(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上);

夜半球太阳高度小于0°

(太阳位于地平线以下);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

在一天当中,由日出至正午太阳高度增加,正午至日落太阳高度减小,不同地区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具有不同特点,如下图所示:

(1)位于极昼区的极点的太阳高度一天不变,且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2)正好出现极昼的纬线上各地,日出和日落时太阳高度为0°

,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

(3)极昼区除极点和正好出现极昼的纬线上各地外,各地太阳高度均在0°

以上,且0时最小,12时最大。

3.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ΔH=23°

26′+Φ(Φ为当地纬度);

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46°

52′;

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从46°

52′逐渐降低至23°

26′。

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地方时为12时。

(2)确定房屋朝向

为了冬季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越长,且日影方向总是背向太阳。

(4)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判断所在地区,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

(5)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太阳光热多,背阴坡得到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使同一自然带在阳坡的分布高度较高,在阴坡的分布高度较低。

考点三 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方位

 4.6月22日,“网络天文爱好者协会”的四位成员展示了各自所在地当日的太阳视运动状况,如下图所示。

读图回答

(1)~

(2)题。

(1)对纬度介于甲、乙之间的地区来说(  )

A.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北方天空

B.正午时,太阳直射当地

C.6月22日这一天,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

D.6月22日这一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

(2)下列关于昼夜长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日,乙、丙、丁三地昼长为一年中最大值

B.此日从乙地向北,昼越来越长

C.在一年中,丙地的夜长一直短于丁地

D.在一年中,甲、乙、丙三地不可能同时出现昼夜平分的现象

1.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1)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3)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各地(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2.日出、日落的方位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日

夏半年

秋分日

冬半年

昼夜长短状况

昼=夜

昼>

昼<

时刻(地方时)

6时

早于6时,夏至日最早

晚于6时,冬至日最晚

方位

正东方

东北方

东南方

18时

晚于18时,夏至日最晚

早于18时,冬至日最早

正西方

西北方

西南方

考点四 与地球公转运动相关的主要计算问题

主题1 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