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第二讲 大气圈的.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8515216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4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第二讲 大气圈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第二讲 大气圈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第二讲 大气圈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第二讲 大气圈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第二讲 大气圈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第二讲 大气圈的.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第二讲 大气圈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第二讲 大气圈的.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二单元 第二讲 大气圈的.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复习讲义第二单元第二讲大气圈的

第二讲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__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的运动

考纲下载

考纲解读

大气受热过程。

1.识记:

大气圈的组成及垂直结构、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理解:

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3.应用:

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大气成分

作 用

干洁

空气

N2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2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2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O3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

水汽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

固体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分层依据: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

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的关系

A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B平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水平运动为主

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作用

C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

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

对流层的高度有纬度差异和季节变化,低纬度地区可达17~18千米,高纬度地区仅8~9千米;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动漫演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1)地面的增温:

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

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

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

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温馨提示]

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三、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具体如下图所示(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2.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类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北半球)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平行

与等压线斜交

[温馨提示] 

(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

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为下表:

过程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1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2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2.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在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分布状况。

如:

①高海拔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

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备选

此考点常结合等温线或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影响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因素及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气温日较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影响气温年较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纬度高低。

纬度越低气温年较差越小,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2)海陆位置。

沿海和海岛上气温年较差小于内陆地区。

(3)气候状况。

终年多雨的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终年少雨的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大。

——————————————————————————————————————

[课件演示更形象 见配套光盘]

[例1]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

(1)~

(2)题。

(1)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        B.②

C.③D.④

(2)四川盆地与同纬度的青藏高原相比年均温高,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①B.②

C.③D.④

——————————[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图中可以看出:

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

——————————————————————————————————————

[解析] 第

(1)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则大气削弱作用较小,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

(2)题,四川盆地是盆地地形,地势较低,冷空气不易进入,暖空气与外界交换慢,则气温较高;与青藏高原相比主要是海拔不同导致大气密度、水汽含量不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不同,即大气逆辐射的差异导致两地气温差异。

[答案] 

(1)A 

(2)D

     热力环流[动漫演示更形象 见课件光盘]

1.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2.等压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1)判读: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即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2)应用:

①判断气压高低。

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

PB>PA>PC>PD。

②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a.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

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

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b.判断祼地与绿地:

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c.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③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

五大关系搞定热力环流

(1)冷热与气流升降关系:

①近地面热气流上升(热上升)。

②近地面冷气流下沉(冷下沉)。

(2)温压关系:

①近地面热形成低压(热低压)。

②近地面冷形成高压(冷高压)。

(3)风压关系:

同一平面上,风从高压吹向低压。

(4)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凹凸的关系:

①气压高等压面凸向气压低处(值高凸低)。

②气压低等压面凸向气压高处(值低凸高)。

(5)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的对应关系:

近地面高压处,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低压处,高空为高压。

[例2] (2013·厦门模拟)读图,回答

(1)~

(2)题。

(1)正确地反映厦门沿海地区昼夜大气运动流向的是(  )

A.①④        B.②③

C.②④D.①③

(2)引起图中厦门沿海地区昼夜风向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海陆间的气压梯度B.海陆间的热力差异

C.地转偏向力D.地球自转运动

[解析] 第

(1)题,白天陆地受热快,气温高,空气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上气温低,形成高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因而图②正确。

夜晚陆地放热快,气温低,空气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而在海洋上形成低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因而图③正确。

(2)题,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厦门海陆间昼夜气压高低的变化,从而引起了风向的变化。

[答案] 

(1)B 

(2)B

“读图析图能力——多增分”系列之(四) 等压线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概览]

等压线图是等值线图的一种,表示在同一海拔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状况的图。

常见的等压线图有气压场类型图(图1)、某时地面气压等值线图(图2)、某时地面气压场图(图3、图4)。

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一条等压线上的气压值相等。

等压线图的判读和应用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考查要点,判读时关键是抓住等压线数值特征、分布特征及组合特征。

    

   

[应用“五步法”读图]

[典例] (2013·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2013年1月4日14时和5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

百帕)分布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4日14时~5日8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明显的是(  )

A.②        B.③

C.④D.⑤

(2)4日14时~5日8时,①地(  )

A.阴转多云,气温、气压都升高

B.天气晴朗,气温、气压都降低

C.天气晴朗,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D.阴转多云,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第一步:

读图名,知图类

题干陈述“北半球某区域2013年1月4日14时和5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

百帕)分布”表明,这是两幅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等压线图,通过等压线的变化,判断当地的风向、气温、气压等天气要素的变化。

第二步:

析图例,看点线

比较两幅图,可以看出两个时刻①④两地的气压形式变化较大,其他各地变化不大,但是等压线的疏密和弯曲有所变化,表明风向和风速变化较大。

第三步:

联题目,抓关键

题目重点考查两个方面:

一是②~④四地的风向变化,判断等压线图中风向,首先过该点作等压线的垂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然后北半球向右偏45度左右即是该点的风向。

据此可判断图中③点4日14时风向为东北风,5日8时为东风,风向变化最明显。

二是①地的天气变化,①地气压4日14时为1028~1030百帕,而5日8时①地气压为1026~1028百帕。

一天中14时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高压控制区,盛行下沉气流,一般天气晴朗。

第四步:

析原理,找方法

利用等压线图,可以判断的主要内容有:

1.判读气压形式

(1)低压中心:

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中心为上升气流)。

(2)高压中心:

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中心为下沉气流)。

(3)高压脊:

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脊线。

(4)低压槽:

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各点的连线叫槽线。

(5)鞍部:

两处低压和两个高压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2.判断风向

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3.判断南北半球

(1)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

(2)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4.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2)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5.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

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

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

6.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4)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多晴朗天气。

②③④⑤四地风向可根据等压线的走向,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结合地转偏向力而判断。

①地天气形势的变化,要结合其时间和气压性质的变化。

第五步:

组答案,防失误

本题两个问题设计的都是动态的考查,题干和选择项中的关键词有“变化”“升高”“降低”等,所以要通过不同日期气压形式的比较,得出结果。

如果只看一个图示,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果。

答案:

(1)B 

(2)B

下图是“亚洲东部某区域两个时刻的等压线图(单位:

百帕)”。

读图回答1~2题。

1.左图中A处等压线的数值可能为(  )

A.1004或1006B.1006或1008

C.1008或1010D.1004或1008

2.在这段时间内,关于风速变化的叙述,符合图中实际情况的是(  )

A.台湾岛风速变大

B.珠江口风速明显变大

C.长三角地区风速变小

D.环渤海地区风速明显变小

解析:

1.B 2.D 第1题,根据等值线的性质,闭合等值线的数值等于相邻等值线的高值或者低值。

第2题,对比两幅图,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的等压线在这段时间内变稀疏,因此风速明显变小;其他选项可通过对比等压线的疏密变化来判断。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1~2题。

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示意

1.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

A.低纬度的对流层    B.中纬度的平流层

C.高纬度的对流层D.低纬度的平流层

解析:

选B 该层大气位于距地面13~50千米处,且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故为平流层;从图中可知,该层下面的对流层厚度约13千米,因此应该位于中纬度。

2.该层大气(  )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B.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

解析:

选C 从图中可知,平流层下部增温较慢,向上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大;平流层增温是因为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处于电离状态的大气位于80~500千米高空;平流层空气上暖下冷,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2013·厦门模拟)下图是“近地面风的形成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可能位于非洲

B.该图可能位于欧洲

C.b箭头是风向

D.oa线与ob线不一定垂直

4.当该风向所在的风带向北移动至最北时,我国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

A.山体滑坡B.地震

C.凌汛D.沙尘暴

解析:

3.A 4.A 第3题,近地面风受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三个力的共同作用。

风向与摩擦力相反,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可知d为风向,a为地转偏向力且向左偏(即该图位于南半球),b为摩擦力,c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第4题,全球风带移动方向一致,当向北移动到最北时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时我国降水多,山区多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地震与风带移动无关,凌汛发生在初冬和初春,沙尘暴发生在冬春。

二、综合题

5.

如图为“北半球某地区上空等压面状况图”。

读图,回答问题。

(1)a、b两个等压面中数值较大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近地面,陆地与海洋比较,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

(3)仅考虑热力因素,在图中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4)此时,北半球为________季,判断理由是________。

解析:

(1)题,同一地区近地面与高空比较,总是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

因为越往高空,大气越稀薄,气压越低。

(2)题,根据b等压面凹凸的方向可判断陆地为低压,海洋上为高压。

第(3)题,热力环流的绘画切入点是根据等压面知识找出近地面海洋、陆地何处气压低,何处受热,何处遇冷,进而根据热力环流过程,即受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画出。

第(4)题,判断季节时,还应该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比热容大于陆地,海水升温慢降温也慢,陆地则相反,这样冬季气温海洋高于陆地,夏季气温海洋低于陆地。

答案:

(1)b 近地面空气密度大

(2)海洋

(3)图略。

(C→D→A→B→C)

(4)夏 陆地为低压,仅考虑热力因素,低压是因为受热,大气膨胀上升而产生的,所以陆地气温高于海洋,为夏季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目

大气热力状况

1、2、3、4、5

热力环流

6、7、8

大气的水平运动

9、10

气温的分布

11、13

一、选择题

读“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曲线①②③④依次表示(  )

A.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 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 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

B.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 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 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

C.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 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 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

D.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 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

2.对近地面气温高低影响最直接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3.④曲线表示的辐射量在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量大的原因主要是南极地区(  )

A.地势高B.下垫面为冰川地面

C.环境污染严重D.人口增加

解析:

1.A 2.B 3.B 第1题,辐射量最大的为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到达地表被吸收,因此②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

第2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而地面辐射量的大小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密切相关。

第3题,南极地区被大面积的冰川覆盖,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高。

(2013·杭州模拟)气温是指距地面1.5米高度上的百叶箱内的温度,地温是指地表面和以下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的统称,两者均用摄氏度表示。

读“北京市气温和地温状况表”,完成4~5题。

北京市多年平均气温和地温年内变化表     单位: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3

气温

-4.7

-2.3

4.4

13.2

20.2

24.2

26.0

24.6

19.5

13.5

4.0

-2.8

0cm地温

-5.1

-2.9

6.7

16.1

24.5

28.2

29.8

27.8

23.3

15.8

6.1

-3.3

5cm地温

-3.6

-1.4

5.1

14.5

22.3

26.9

28.2

26.5

21.1

13.4

4.6

-1.9

10cm地温

-2.0

-0.9

4.9

14.1

21.8

25.7

27.6

25.5

20.7

13.0

4.4

-1.1

4.从距地面1.5米处到地下10厘米处的温度变化状况是(  )

A.先下降后上升

B.先上升后下降

C.冬季先下降后上升

D.夏季先下降后上升

5.据表分析可知(  )

A.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高于地温

B.受地球内能的影响,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C.受比热的影响,地温的年内变化比气温小

D.受接触面的影响,地表温度的变化幅度大于地下温度

解析:

4.C 5.D 第4题,直接获取表中数据信息即可。

第5题,分析表中0cm各月份数据差值,对比其他深度地温数据差值即可分析得出结论。

6.下图是某山区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于夏季绘制的等压面和等温面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发现他们已绘制的信息①、②、③、④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他们进行测量的时间可能是(  )

A.9:

00~10:

00B.21:

00~22:

00

C.7:

00~18:

00D.13:

00~14:

00

解析:

选B 依据山谷风与热力环流知识可判断若只有一项正确,则必然是③正确,此时出现在夜晚,由于山坡冷空气下沉使谷底较温暖的空气上升。

(2013·上海闵行区二模)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

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

据此回答7~8题。

7.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①处B.②处

C.③处D.④处

8.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  )

A.16时至次日8时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D.6时至18时

解析:

7.D 8.B 第7题,①、④两地分别位于近洋面与近地面,温度应高于高空的②、③两地;由此时的海陆环流图得出④处气温高于①处,故选D。

第8题,面向大海,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后飘,说明近地面此时要盛行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即海洋气温要低于陆地,依据图中海洋和陆地气温曲线可判断,一天中大约8时至16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B符合要求。

读“亚洲东部10月23日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完成9~10题。

9.图中所画的四条线中,风力最大的是(  )

A.ⅠB.Ⅱ

C.ⅢD.Ⅳ

10.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Ⅲ附近a、b两地间的气压分布状况是(  )

解析:

9.D 10.C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Ⅳ最大,故Ⅳ地风力最大。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以北为低压,b以南为低压,Ⅲ线为一高压脊,故ab之间的气压高于其南北两侧。

(2013·吉林质检)下图为“某地一年中气温日变化的分布图(单位:

℃)”。

读图回答11~13题。

11.该地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的月份和日较差最大值分别是(  )

A.2月 11℃B.3月 9℃

C.4月 6℃D.13月 5℃

13.有关该图所在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最高值没有出现在7月,可能是因为7月降水多

B.从气温变化特点看,图示地区一定在南半球

C.图示地区的气候类型在欧洲分布最典型

D.6月该地区上午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