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方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6879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方案文档格式.docx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方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方案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供水管井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方案文档格式.docx

  第1。

0。

3条供水管井所使用的材料,应符合本规范及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管井设计

  第一节现场踏勘

  第2。

1。

1条设计前,应根据任务要求,搜集和研究建井地区的有关资料.

1.2条现场踏勘时,应了解建井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及施工条件,并核实已有资料.

  第二节井群布置及井位确定

2。

1条井群位置(井位)的确定,应考虑下列因素:

  一、需水量和水质要求;

  二、地下水资源可靠;

  三、城镇规划和现有给水设施;

  四、施工、运行和维护方便;

  五、有足够的卫生防护范围;

  六、需水量增加时,有扩建可能。

  第2.2.2条井群的布置,应进行水文地质计算,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遇地下水补给来源充足的大厚度含水层或多层含水层时,可设计       分段或分层取水井组;

与河流联通性良好的含水层,可设计傍河井群;

岩溶地区地下水特别富集时,可设计同深度井组。

  第2.2.3条井群设计时,应设置长期观测孔.观测孔的设计,应符合《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J27—78)的有关规定。

  第2.2。

4条井群设计时,应设置备用井。

备用井的数量,可按生产井数10~20%停止工作时仍能满足设计水量确定,但不得少于一口。

5条井位与高大建筑物或重要构筑物,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第三节管井结构设计

3.1条管井结构设计,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井身结构;

  二、过滤器类型及井管配置;

  三、填砾的规格及位置;

  四、封闭的位置及所用材料;

  五、管井的附属设施如测水管、填砾管等。

3.2条井身结构应尽量简化.井身设计应首先根据成井要求,确定井的最终直径,然后考虑成井工艺、岩石可钻性等因素,确定每段       井径大小与深度,最后,确定井的开口直径。

3。

2条松散层中管井的深度,应根据拟采含水层(组)的顶板埋藏深度、过滤器的合理长度、过滤器的安装位置、沉淀管的长度来确       定。

  基岩地区的管井,应尽量穿透拟采含水构造带(岩溶发育带、断裂破碎带、裂隙发育带)。

  注:

如有确切资料,部分揭露含水构造带,就能满足需水要求时,管井亦可不穿透含水构造带.

  第2.3。

4条设计井径时,应考虑管井的设计取水量和成井工艺等因素。

并满足下列要求:

  一、井径应比设计过滤器的外径大50mm,基岩地区在不下过滤器的裸眼井段,上部安泵段的井径应比抽水设备铭牌标定的井管公称内径大    50mm。

  二、松散层中的管井井径,应用允许入井渗透流速(Vj)复核,并满足下式要求:

 

式中D——井径(m);

    Q——设计取水量(/s);

    L——过滤器工作部分长度(m);

    υj——允许入井渗透流速

k为渗透系数(m/s)。

  三、井的最终直径,应比沉淀管的外径大50mm。

基岩地区下部不下井管的管井,井的最终直径,一般不小于150mm.

5条井管一般包括井壁管、过滤管、沉淀管。

  井管直径,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安泵段井管内径应比抽水设备铭牌标定的井管公称内径大50mm.

  二、过滤管的外径,应用允许入管流速复核,并满足下式要求:

式中Dg—-过滤管外径(m)

缠丝过滤管算至缠丝外表面。

  Q—-设计取水量(/s);

  L——过滤管的工作部分长度(m);

  n——过滤管表层进水面有效孔隙率(一般按过滤管表层进水面孔隙率的50%考虑);

  Vg—-允许入管流速(数值按表2.3。

5确定);

允许入管流速                 表2.3。

25

含水层渗透系数κ(m/s)

允许入管流速υg(m/s)

>122

82~122

41~82

20~41

<20

030

025

0.020

0.015

010

注:

①填砾与非填砾过滤器,均按上表数值确定.

②地下水对过滤管有结垢和腐蚀可能时,允许入管流速,应减少1/3~1/2。

 三、在基岩地区成井时,兼有护壁及止水作用的井管,其直径除满足上述要求外,尚应考虑成井工艺要求。

  第2.3.6条管井过滤器类型,可根据含水层的性质,按表2。

6确定。

不同含水层适(可)用过滤器类型                     表2.3.6

含水层岩性

适用过滤器类型

可用过滤器类型

细、粉砂含水层

双层填砾过滤器

单层填砾过滤器

中砂、粗砂、砾砂及d20<2mm的碎石土类含水层

缠丝过滤器

d20≥2mm的碎石土类含水层

胄架过滤器或单层填砾过滤器

基岩裂隙溶洞(充砂)含水层

基岩裂隙溶洞(不充砂)含水层

骨架过滤器

         

填砾过滤器的骨架,可采用穿孔管、穿孔缠丝管或钢筋骨架缠丝管。

7条松散层中的管井,应全部设置井管,设计动水位以上设井壁管,设计动水位以下的取水含水层(段)设足够长度的过滤管,其       余井段设井壁管,底部设沉淀管.沉淀管的长度,应根据含水层的岩性和井深确定,一般为2~10m。

  基岩地区的管井,上部安泵井段应设井管,下部井段是否设置井管,应根据岩层稳定性确定。

8条过滤器的长度和位置,应根据设计出水量、含水层岩性及技术经济等因素确定:

  一、含水层厚度小于30m时,可在设计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部位,全部设过滤器;

  二、含水层厚度大于30m时,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过滤器的合理长度。

3.9条单层填砾过滤器的砾石规格,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一、η<10时的砂土类含水层:

  D50=(6~8)d50(2。

9-1)

当砂土类含水层的η>10时,应除去筛分样中的部分粗颗粒后,重新筛分,直至η<10为止,然后根据这时颗粒分布累积曲线确定    d50,并按式2.3.9-1确定填砾规格。

  二、d20<2mm的碎石土类含水层:

  D50=(6~8)d20(2。

3.9-2)

  三、d20≥2mm的碎石土类含水层,管井可填入10~20mm的充填砾石或不填砾。

  式中,D50、d50、d20分别为填砾和含水层颗粒分布累积曲线上,过筛重量累计百分比为50%及20%时的颗粒粒径。

  η为含水层的不均匀系数。

  四、填砾应尽量用均匀砾石(填砾的不均匀系数小于2)。

10条填砾过滤器骨架管的缠丝间距或不缠丝穿孔管的圆孔直径(条孔宽度)t,一般按下式确定:

  t=D10(2。

3.10)

  式中D10为填砾的有效粒径(mm)。

3.11条双层填砾过滤器的外层填砾规格,按2。

3.9条的规定确定,内层填砾的粒径,一般为外层填砾粒径的4~6倍。

12条单层填砾过滤器的填砾厚度:

粗砂以上地层为75mm;

中、细、粉砂地层为100mm。

  双层填砾过滤器的填砾厚度:

内层为30~50mm,外层为100mm。

  第2.3.13条双层填砾过滤器的内层砾石网笼上下端,均应设弹簧钢板四块或其他保护网笼装置。

3.14条填砾过滤器的填砾高度,一般按下列规定确定:

  一、填砾高度应根据过滤管的位置确定,底部宜低于过滤管下端2m以上,上部宜高出过滤管上端8m以上.但供生活饮用水的管井,第一含    水层距地表过近时,不受此限。

  二、非均质含水层或多层含水层中两层相近,且颗粒组成有差异,无法满足本条第一款规定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按下列规定处理:

  1、含水层颗粒组成差异不大时,则可按本条一的规定,全部填入根据细颗粒含水层确定的砾石.

  2、含水层颗粒组成差异较大,需要分层填砾时,不论细颗粒含水层在上还是在下,均应尽量使细颗粒含水层的砾石位置,下部低于细颗粒   含水层2m以上,上部高出细颗粒含水层8m以上。

15条骨架过滤器的孔眼尺寸,一般根据孔的形状及含水层颗粒组成,按下列规定确定:

  圆孔直径t=(3~4)d20(2。

15-1)

  条孔宽度t=(1。

5~2)d20(2。

15-2)

  条孔长度L=(8~10)t(2.3.15-3)

如根据上式计算,所得t值较大时,可适当减小,一般圆孔直径不大于21mm,条孔宽度不大于10mm。

  第2.3.16条管井的封闭,按下列规定设计:

  一、井管外上部的封闭,一般用优质粘土球或水泥浆封闭,厚度不得小于5m;

  二、水质不良的含水层,松散层用粘土球封闭,基岩用水泥浆封闭,封闭位置,一般超过拟封闭层上、下各5m;

  三、管井揭露多层含水层,需要分层开采时,对非开采含水层,可视其岩性及水头,选用粘土球或水泥浆封闭。

3.17条松散层中管井的测水管,可按下列规定设计:

  一、测水管的内径一般为38~50mm;

  二、下部的进水部分长度为2~3m;

  三、测水管宜紧靠井壁.

  第四节井管设计

  第2.4.1条供水管井的管材,应根据井水用途、地下水水质、管材强度及技术经济等因素选定。

第2.4.2条在地下水具有强侵蚀性的地区建井,设计井管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选用耐腐蚀的管材,对抗腐蚀性差的管材应采取防腐措施;

  二、条件可能时,采用不缠丝的过滤管;

  三、缠丝采用不锈钢丝、铜丝或玻璃纤维增强聚乙烯滤水丝。

  第2.4。

3条常用井管的管材质量宜满足下列要求:

  一、钢管:

  1、无缝钢管:

弯曲度不得超过1。

5mm/m,外径公差+1。

25%-1。

5%,壁厚公差+12。

5%-15%。

钢管两端应切成直角,并清除毛刺。

钢管内外表   面不得有裂缝、折叠、轧折、离层、发纹和结疤缺陷存在。

  2、焊接钢管:

参照无缝钢管的质量要求。

  3、钢管壁厚不得小于8mm。

  二、铸铁管:

弯曲度不得大于表2。

4。

3的规定.铸铁管的弯曲度                 表2。

4.3

公称口径(mm)

弯曲度(mm)

≤150

200~450

≥500

2L

5L

25L

表中L代表管的有效长度的米数.

管体壁厚负偏差为(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