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教学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6310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教学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教学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教学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教学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教学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教学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教学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教学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教学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同化:

同化是指主体将外界信息直接纳入自己现有的图式之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顺应:

指机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图示或调整现有的图示,引起图式质的变化,使机体适应环境。

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4个(年龄,启示。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2~6、7岁)——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

对教育的启示:

1、按儿童的思维方式实施知识教学;

2、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设计课程;

3、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教学;

4、发挥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教育功能。

维果斯基:

最近发展区概念:

指儿童能够独立变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或差距。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是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问题的最主要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最看重哪个阶段的那个特征?

——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的自我同一性。

第一阶段:

基本信任感——基本不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

0——18个月【母亲】

希望的品质:

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

自主感——怀疑感、羞怯感,体验意志过程。

18个月——3、4岁【父亲】

意志的品质:

进行自由选择和自我抑制的不屈不挠的决心

主动感——内疚感,体验行为的目的性。

3、4岁——6岁【家庭】

目的的品质:

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的的勇气

勤奋感——自卑感,体验自我能力。

6岁——12岁【邻里、教师、学校】

能力的品质:

灵巧和智力在完成任务时的自如运用

第五阶段:

同一性——角色混淆,体验忠实的实现。

12岁——18岁【同伴、群体、理想“英雄”】

忠诚的品质:

效忠发自内心誓言的能力

第六阶段:

亲密感——孤独感,体验爱的情感。

18岁——30岁【朋友、异性同伴】

爱的品质:

永远抑制内在分裂机能的互相献身

第七阶段:

创造力感——自我专注,体验关怀和被关怀。

30岁——65岁【配偶、子女】

关心的品质:

能自觉自愿关心他人的疾苦和需要,能给他人以温暖和爱

第八阶段:

完美感——失望感,体验聪明智慧和自我实现。

65岁——【自我与他人的对比】

智慧的品质:

以超脱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的共同特点:

1、以刺激反应作为所有心理现象的最高解释原则,把一切心理现象或所有的学习都归结为刺激反应联结的形成。

2、强调学习发生的原因在于外部的强化。

主张研究学习就在于研究外部条件,而忽视对学习内在过程和内部条件的研究。

美国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动物是通过多次尝试错误,偶然获得成功而逐步进行学习的,因此提出了尝试错误理论。

桑代克提出的三条著名学习定律(区分)

效果率:

如果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行为将被增强;

如果行为得到惩罚的结果将被减弱。

准备率:

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时,给予传导就引起满意。

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时,而勉强传导就会引起烦恼。

练习率:

练习率包括应用率和失用率。

应用率指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加以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增强。

失用率是一个已形成的可以改变的联结,如不应用,就会使这个联结减弱。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理论基石:

强化

形成操作条件反射的关键:

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种强化: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三元交互理论:

行为、环境、个人。

班杜拉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学习者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价,即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和可能达到的程度的一种主观评价。

2、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共同特点:

1、学习是通过对情境的领悟与认知以形成认知结构而实现的。

2、对学习强调头脑内部心理的因素及作用。

主张对学习应着重研究脑内的加工,制作过程和内在条件。

考夫卡的“场论”

苛勒的“顿悟说”了解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和认知地图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有三个条件(重点):

直觉是发现学习的前奏;

学习情境的结构性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

探索中发现的正误答案同具有回馈价值。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了解)有哪几种主要模式?

随机通达教学;

情境性教学;

支架式教学;

互惠式教学。

Tbc

第四章

陈述性知识(概念):

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

程序性知识(概念):

是经过学习形成的熟练的操作程序、方式,是关于“如何做”和“怎么做”的知识。

如学生写字、打篮球、操作电脑等。

陈述性知识之奥苏伯尔对同化的理解:

下位学习(概念):

又称类属学习,指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在包摄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知识,因而新旧知识之间构成一种类属关系。

分为派生类属学习(水果→荔枝)和相关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概念):

又称为总括学习,指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若干观念,在此基础上学习包摄程度更高的知识。

如学生学习猫、狗、猪等概念后,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特征,从而获得哺乳动物的概念,三角形、折扇→角。

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掌握):

1、2、3、4、5、6、7——教师应怎样设计教学?

1、学习材料要具有逻辑意义:

奥苏伯尔发现有逻辑组织的学习材料便于学生理解、保持和应用。

2、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确定教学起点:

学生已储备的知识经验,不仅是过渡到新知识的桥梁,而且是理解新知识的基础。

3、运用直观材料或实际操作:

学生对远离生活的抽象概念和规则的理解往往存在困难,必须借助直观材料或感性经验才能理解。

4、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学生所学的概念规则有的本质属性易于直接观察、分辨和掌握,有的则不然,这时教师需要变换各种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突出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

5、科学地进行比较:

采用正确的比较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新旧知识异同。

6、使用肯定实例与否定式例:

肯定实例传递了概念或规则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否定实例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两者兼用。

7、建构概念与规则的体系:

不同概念与规则都是按照内在的关系组成的层次结构,存在上位和下位的关系。

这种层次结构有利于概念或规则的激活与提取,有利于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概念或规则当中。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智慧技能的培养:

智慧技能的学习是获得一系列的产生式,运用已获得产生式去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

产生式(production)是条件(condition)与动作(action)的连接。

(产生式——如果……那么……)

1、帮助学生形成条件化知识,掌握产生式规则(主要途径:

编制产生式样例学习;

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

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熟练解决问题。

3、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使智慧活动内化。

教师要创造民主、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言语表达,,锻炼思维,提高问题解决的速度和水平。

4、变式与训练。

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必要条件。

第七章

学习策略(概念):

学习策略是为了学习者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的程序规则和调控方式。

特点:

主观能动性、有效性、过程性、通用性。

主要的学习策略三大类具体内容:

(一)基本学习策略——针对学习材料

1、复述策略:

逐字重复、划线法、概括法

2、组织策略:

归类组合、列提纲、结构网络图

3、精细策略:

记忆术、关键词法

(二)支持性学习策略——针对学习活动

1、学习计划与时间管理:

学习目标(具体、适度、可检测)、学习内容、时间安排

2、预习和复习

3、听课和记笔记

4、课外阅读

(三)自我调控策略——针对个人特点

1、自我评价

2、制定目标和计划

3、记录和监督

4、安排环境→避开分心的人和事,低效率会导致高焦虑。

5、自我预测后果→做喜欢的事来奖励自己。

6、寻求社会帮助

7、直接指导法

第八章

区分几种学习迁移理论及其人物

概念:

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早期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官能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人类的心理由许多不同的心理官能,如观察、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组成,且可以像训练肌肉那样训练加强,强调学习迁移的训练和培养。

开创了学历迁移理论研究的先河。

后被詹姆斯论证发现其缺乏科学依据。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

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情境之间具有相同的要素,即具有相同的刺激及其反应的联结。

(3)概括化理论——贾德通过水下击靶实验得出概括化理论。

他认为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成分只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必条件,概括出两种学习活动的共同原理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关键。

后来,亨得克森证实了其理论,发现学生是否善于概括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水平密切相关。

(4)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

有机体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察觉两个刺激之间形成的整体联系。

(小鸡和儿童在深色和浅色卡片中寻找食物的实验。

)强调个体的顿悟能力在概括中的作用,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它是概括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化。

(5)学习定势说——奠基人哈罗,利用猴子学会学习的实验证明,对一种学习问题的练习,会有助于学习解决另一种问题。

【后来有人证实它对学习慢的学生更有促进作用,不仅对常规学习适用,更有利于创造性的训练。

考虑的是学习方法的迁移问题。

(学习定势是指先前习得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对后继学习产生倾向的心理准备状态)】

2、现代迁移理论

奥苏伯尔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

奥苏泊尔认为一切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的。

在有意以学习中,学生积极主动的使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作用,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结果旧知识得到充实或改造,新知识获得了实际意义。

这就是知识迁移的过程。

奥苏伯尔提出了三个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

可利用性(面对新任务时,学生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吸收并固定新知识的原有观念);

可辨别性(新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程度,程度越高,越可避免新旧知识混淆带来的干扰);

稳定性(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稳定和清晰度。

越稳定清晰,则越有助于迁移。

)。

奥苏伯尔通过实验表明:

在教学中使用“先行组织者”作为引导性材料,可以有效地促进迁移(先行组织者比学习材料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

罗耶的认知迁移理论:

领会是必不可少的条件,除此之外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中相类似的知识。

元认知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