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62239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Word下载.docx

怀念贫困,并不是安于贫困、不思进取。

怀念贫困,是为了借此刺激一下日渐麻木的神经,继而,还原自己,还原生活。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

世称朱子,是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建立更富于理性思辨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使之达到理学的最高水平,并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

后人习惯上把朱熹和二程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亲手创办同安县学、武夷精舍、考亭书院,重建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并且还亲自制定学规,编撰教材,形成了自己的学派,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推进学术发展的作用。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著述颇丰,《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等对后世都有巨大影响,甚至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

有“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之誉。

2.背景资料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

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乎不拔的基础地位,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

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

另外,为了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

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发展成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

但是,在朱熹晚年,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

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儒学思想。

可以说,整个的理学发展都与朱熹有着密切的关系。

3.文化常识

(1)《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

《朱子语类》有三大特点:

一是朱熹晚年精要语多,可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

二是书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在其文集中是言之甚简或完全阙如的,可以弥补其文集之不足;

三是与其他理学家语录多谈性理者不同,《朱子语类》上自天地之所以高厚,下至一物之微,无所不谈,范围广泛。

从这三个特点可知其价值之高,“历千载而如会一堂,合众闻而悉归一己”。

想要深入了解朱子学派的思想,探寻其问题的本意,《朱子语类》乃是最宝贵的资料。

(2)理学

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继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高峰,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最高水平的集中表现。

理学又称道学,它是在唐代儒、释、道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孕育、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术思想,是哲学化了的儒学。

理学兴起于北宋,理学框架的奠基者是周敦颐和张载,理学体系的建立者是程颢、程颐二兄弟。

到南宋,理学发展到高峰,朱熹是集大成者。

元代,程朱理学成为官学。

明成祖永乐年间,以程朱的思想为标准,汇辑经传,编为《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以钦定的形式使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其后,理学在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发展后,逐渐走向衰落。

理学所讨论的中心的哲学问题是“性”与“天道”,同时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

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

《中庸》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了性、道、教三个问题。

理学家就是顺着《中庸》的这三个问题继续讨论。

理、气、心、性、太极、无极等成为理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愦愦(kuì

)    恁地(nè

n)    剖判(pōu)

不肖(xià

o)煞有(shà

)战战兢兢(jīnɡ)

芜秽(wú

)札定脚(zhá

)昏塞(sè

2.通假字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通“扫”)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通“着”)

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1)若是中人之资质

古义:

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

中间人

(2)须大段著力

仔细

大的段落

(3)也知此为天理

指的是心之本然

天然的道理

(4)不得苟且放过

姑且

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5)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古义;

照应

照料管理

5.词类活用

略晓其义即厌之(意动用法,以……为厌)

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

6.文言句式

(1)被动句

乃为人欲引去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2)判断句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

(3)定语后置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7.熟语集释

死而后已:

语出孔子《论语·

泰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意思是一直到死后才停止。

后形容为某一事业奋斗到底。

战战兢兢:

语出《诗经》,形容因恐惧而发抖或特别小心谨慎的样子。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语出《诗经》,形容提心吊胆,小心翼翼。

8.名句集锦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论语》)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

文本研读

  

【主旨归纳】 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欲问题、义利问题。

一则:

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

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

二则:

朱熹所说的“天理”即是心之本然,而“人欲”即是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

作者认为“明天理、灭人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越是修养不高的人,越要努力克制私欲。

三则:

朱熹引用孔孟的话阐述自己的义利观,认为“为义”还是“为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分别。

读书为了提升自己就是“义”,而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是“利”。

要点解析

1.天理和人欲

理学家所说的“天理”,首先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世界的根本规律,同时也指儒家所主张的伦理道德规范。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与人是一体的。

天不仅化育了万物,而且把天的正理也赋予了万物。

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所以人正常的生存需求和欲望也是“天理”。

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

季氏》所说:

“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

”而理学家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越基本生存需求,对更高物质生活的欲望。

理与欲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流则天理沦丧,因此要克服人的一己之私欲,使之符合礼(或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

这种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的看法,为程朱理学所继承,并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论证。

朱熹把这一主张归结为“明天理,灭人欲”,认为“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就是道德修养的关键。

朱熹认为,人性虽然得于天理,是纯然至善的,但人又是由阴阳五行气质决定的,因此人禀赋天理的资质各不相同。

所以在追求天理的过程中,朱熹强调人资质的差异性: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

2.求真昧,重克己,辨义利,穷天理

本单元“经典原文”选编了三则朱熹语录。

这三则分别从读书的方法、克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正确义利观三个角度,谈论读书和明义理的关系。

第一则的主要内容是朱熹谈读书方法。

朱熹强调读书不在多少,而在是否得到书中的“真味”。

朱熹所谓“真味”就是理学思想体系中特别强调的“义理”。

求学的人应当熟读精思以“穷天理”,读书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体认天理,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这里所讲的读书法,与朱熹的哲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第二则主要谈论了克己的必要性、重要性。

在朱熹看来,“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流则天理沦丧。

努力“克己”,才能不被人欲牵引,所以“克己”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如何“克己”呢?

朱熹认为首先要“明义理”,然后还要勇于践行。

朱熹还认为人的禀赋不同,“克己”的工夫也不同。

通过“克己”实现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任重而道远,这应当成为一个人一生的追求,需要时时刻刻谨慎对待。

第三则主要谈论的是读书求学的原则。

朱熹的学生问应当读什么书,朱熹并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这个问题,而是大谈义利之辨。

朱熹认为求学的人读什么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自己想明白是为了求取物质利益而读书,还是为了完善和提升自己而读书。

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

往这边就是为义,往那边就是为利;

把读书明理当作内在的修养便是走向圣贤之路,把读书当作求取名利的工具便走向愚蠢错误的道路。

所以,以实践仁德为毕生目标去读书才是读书明理的真谛。

文本探究

1.怎样理解宋明理学的理欲之辨?

思路提示:

一切从感官的愉快与否来决定道德法则的动机永远不能成为普遍的道德法则。

决定人的意志动机的只能是理性法则,而不是感性法则。

真正的道德行为必须服从理性的命令。

宋明理学所讲的“存天理,灭人欲”,从直接的意义上讲,“天理”指社会的普遍道德法则,而“人欲”并不是泛指一切感性欲望,它是指与道德法则相冲突的感性欲望。

用康德的话来说,天理即理性法则,人欲即感性法则。

理学家所要去除的“人欲”,并不是指人的一切自然生理欲望,在朱熹看来,人因饥饿而“饮食”,是人的正常生理需要,并不违反“天理”,因此把理学叫作禁欲主义是完全不恰当的。

理学所讲的理欲之辨,用现代哲学术语来说,其实就是理性对感性的限制,这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在天理人欲的关系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