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级下册知识点总复习培训讲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60110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四级下册知识点总复习培训讲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四级下册知识点总复习培训讲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四级下册知识点总复习培训讲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四级下册知识点总复习培训讲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四级下册知识点总复习培训讲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四级下册知识点总复习培训讲学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四级下册知识点总复习培训讲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四级下册知识点总复习培训讲学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四级下册知识点总复习培训讲学Word文档格式.docx

液体、固体、气体>

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

实验表明在相同的情况下,液体、固体、气体在受热膨胀时,体积变化不同,变化最大的是(气体),变化最小的是(固体)。

2、在小喷泉的实验中,把瓶子放进热水中,会产生喷泉,原因是(瓶内空气受热膨)。

做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时,装空气的容器应该是(密封)的。

3、自行车胎爆裂现象,多发生在(夏季)。

4、冬季使用玻璃杯应先倒进(冷水)再倒进(热水)。

5、架设电线时为什么不能拉得很紧?

电线会热胀冷缩,如果拉得太紧,到了冬天遇冷收缩,有可能会断掉。

6、自行车胎在夏季为什么容易爆裂?

我们该注意什么呢?

气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夏季车胎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使车胎爆裂。

因此夏天自行车胎里的气不要打得太足。

7、冬天经常出现钢笔帽拧不开的现象,用什么方法能拧开?

因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可以容热水泡一下钢笔帽,使钢笔帽里的空气膨胀起来,就可以拧开钢笔帽了。

8、铺路工人铺设路面时留有缝隙是因为什么?

因为路面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留有缝隙是为了防止夏季高温时,路面因膨胀挤压,使路面遭到破坏。

9、乒乓球瘪了用什么方法?

为什么?

放在热水中,球里面的气体受热膨胀,使乒乓球恢复原样。

10、在研究(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实验时,我们看到:

在铜球未被加热时,(能)穿过铁环;

当铜球被酒精灯外延加热3-5分钟后,就(不能)穿过铁环了,当把被加热的铜球放到冷水中冷却后,又(能)通过铁环了。

11、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瓶装饮料、啤酒等不能装得很满要留有一定的空间。

②水烧开时,会从壶嘴里溢出来。

③瘪了的乒乓球用热水烫一下就修复了。

④架电线时要把电线冬天拉得紧一些,夏天松一些。

⑤火车行驶的钢轨连接处留有一些间隙也叫(伸缩缝)。

第3课

1、地壳的基本物质是(岩石)。

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后,会形成(岩石)。

2、怎样用手指甲、铜钥匙和小刀做工具,用刻划的方法研究岩石的硬度?

砸开岩石后,用(手指甲)、(铜钥匙)、(小刀)在新断面上进行刻划。

手甲刻划后留有痕迹的岩石较(软);

手指甲刻划后没有痕迹,铜钥匙刻划后有痕迹的岩石较(硬);

铜钥匙刻划后没有痕迹,小刀刻划后有痕迹的岩石很(硬),小刀刻划后也没有留下痕迹的岩石硬度非常大。

第4课

1、我们常见的岩石有(大理岩),(花岗岩),(石灰岩),(页岩),(砂岩)等。

2、岩石百宝箱标签上需标注(编号)、(岩石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五个方面。

3、岩石的形成原因和岩石的性质(无)关。

4、盐酸具有(酸性),不要溅到皮肤和眼睛里。

不是所有的岩石滴上盐酸都能冒泡。

不同的岩石,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

自然界中的岩石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改变着模样。

5、研究岩石主要从(颜色)、(结构)、(形态)和遇(盐酸)是否冒泡等方面进行。

6、(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仪器。

使用时,将需要观察的物体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再将放大镜靠近物体,然后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慢慢的来回移动放大镜,直到看清物体的细微结构为止。

7、(花岗岩):

(花斑)状;

白、肉红或黄褐、黑内含(三种)不同的矿物,白色的(石英)、黑色的(云母),肉红色或黄褐色的(长石),硬度(最大)。

(砂岩):

黄褐色或灰色,颗粒状结构。

(石灰岩):

青灰色或褐色,遇盐酸冒泡。

(页岩):

红褐色或灰色,薄层状结构。

(大理岩):

纯白色、深黑色或花绿色,颗粒状,遇盐酸冒泡。

8、根据成因,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

即由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岩);

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火山喷发过程中流淌出来形成(浮石)。

第5课

1、岩石在收到(高温)(高压)等作用时,其内部结构重新组合,便形成了富含矿产的变质岩,如(铁)(金)(石墨)(石棉)(滑石)等。

2、我们引用的矿泉水中,一般都含有(钙)(铁)(锌)等矿物质。

3、岩石有什么用途?

①岩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

②岩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③岩石是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料;

④岩石还可以雕刻、磨制成各种工艺品。

第6课

1、对岩石产生风化作用的有(植物)(动物)(微生物)(人)。

2、高山上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互相(碰撞),形成卵石。

3、把一小块岩石放在酒精灯上反复加热,反复放入冷水中冷却,结果岩石(破碎了)。

4、什么是风化?

岩石在自然界中,收到(气温变化)、(植物生长)、(水流冲刷)、(风吹日晒)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就叫风化。

5、酸雨对岩石有风化作用吗?

设计实验

①我的猜想:

酸雨对岩石是否有风化作用

②我的假设:

假如酸雨对岩石有风化作用,那么通过实验应该得到肯定的结论

③我的实验:

把石灰岩放入浓盐酸中,约10分钟后观察岩石是否破碎。

④我的结论:

酸雨对岩石有风化作用

第7课

1、土壤是由(空气)、(水分)、(砂)、(黏土)、(腐殖质)、(无机盐)等成分组成的。

2、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叫做(土壤)。

叶子落到土壤里会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腐殖质).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3、人类的那些活动会破坏土壤?

①盲目毁林开荒,会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

②没有处理好的工业废水也会污染土壤③乱扔、乱堆放垃圾也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4、实验名称:

土壤成分分析实验

实验器材:

烧杯、玻璃棒、滴管、玻璃片、镊子、酒精灯、铁盘、石棉网、三脚架、一小块土壤

实验步骤及现象:

①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看,会发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里含有(空气)。

②把烧杯里的土壤搅拌后,静置会发现土壤分层沉降,下层是粗粒的(砂),上层是很细的(黏土)。

这说明土壤中含有颗粒较大的(砂)和很细的(黏土)。

③用滴管取上层清液在玻璃片上加热,发现玻璃片上就会有一些“脏”的痕迹,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溶于水的物质如(无机盐)。

④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火烧。

现象:

冒烟,有气味,烧过以后颜色变浅了。

这说明土壤中含有能够燃烧的(腐殖质)。

烧过后土壤变干,颜色变浅,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

第8课

1、人们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

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做(砂质土);

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做(黏质土);

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做(壤土)。

2、黑土中的(腐殖质)含量居各种土壤之首,是最肥沃的自然土壤。

3、在做土壤渗水实验时,(土壤)的量和(水)的量应是一样的。

4、三类土壤特点:

(砂质土)透气性好,但保水性差;

(黏质土)保水性好但透气性差;

(壤土)透气性和保水性都好。

5、我国土壤分布:

东北地区的(黑土),华北地区的(褐土),南方地区的(红壤),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土)、青藏高原上的(冰沼土)

6、土壤保水性实验

①实验名称:

土壤的保水性

②实验器材:

广口瓶、漏斗、土壤、烧杯

③实验步骤:

将三个漏斗分别放在三个广口瓶上,在三个漏斗里分别放上同样多的砂质土、黏质土、壤土,同时向漏斗里倒入同样的水

④实验现象:

砂质土渗下的最多,其次是壤土,最少是黏质土

⑤实验结论:

砂质土保水性能最差,黏质土最好,壤土居中

第9课1、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水)保存在土壤中,土壤中的(水)是陆生植物生命活动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

2、土壤中含有(氮)、(磷)、(钾)、(钙)、(铁)、(锌)、(铜)等多种植物生长所需元素的无机盐。

3、土壤中必须要有一定量的(空气)来保证植物根的(呼吸)。

人们及时(松土),可增加土壤颗粒间的(空隙),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使植物得到更多的新鲜空气。

4、土壤既能使植物的根(固定),又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空气)。

5、(无机盐)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6、有经验的农民在雨后要及时给庄家松土,为什么?

雨后的土壤容易硬化板结,人们及时松土,可增加土壤颗粒间的空隙,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使植物得到更多的新鲜空气。

第10课1、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2、水和土同时流失的现象叫做(水土流失)。

3、(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是避免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根本办法。

4、做对比实验时,要准确得出结论,每次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变量。

5、做水土流失的实验时,长青草的木板上流下的泥沙(少)。

6、在当前,我国土壤的现实状况是:

日趋严重的草场(沙化),(土壤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城市废水和固体废物使(土质)恶化。

7、分析水、土、植物是怎么相互依存的?

水、土、植物时相互依存的,土壤可以保护住水分,使水不易流失,从而为植物提供水和生存的环境;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又可以牢牢抓住土壤,使其不易流失,同时不断改良土壤。

8、黄河水浑浊的原因?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时,因植被差,带走大量泥沙呈现黄色浑浊,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9、水土流失对比实验

实验物品:

两块木板,上面铺同样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2个水槽,2块木板、2个喷壶。

实验步骤:

①两块木板,上面铺上同样厚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②同时用喷壶浇同样多的水。

用烧杯把留下来的水收集起来。

③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①有草覆盖的木板留下来的(水较少,而且较清)

②没有草覆盖的木板留下来的(水较多,而且较浑)

实验结论:

①水、土、植物相互依存的

②植物可以保护土不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不被流失,有了水和土,植物才能生存

③没有植物的保护,水、土易流失,没有了土和水,植物也不能生存

第11课1、像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灯这样的(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影子产生的条件:

(有光)和(不透明的物体)。

影子的产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按来源给光分类,可分为(自然光源)(生物光源)(人造光源)。

4、“小孔成像”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而且成的是(倒立)的像。

5、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6、发光的物体(不一定)发热。

7、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

影子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只有在有光、有挡光的物体时才会有影子。

影子的现象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8、光沿直线传播实验

①将三张纸板放在蜡烛和人眼之间,调整纸板,想办法看到蜡烛的火苗。

说明:

只有当人的眼睛与纸板的三个小孔、蜡烛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蜡烛的火苗。

②闭上一只眼,用另一只眼通过纸筒看蜡烛,然后再将纸筒的前端弯折后观察。

通过纸筒可以看到,通过弯纸筒则看不到。

③在烧杯中倒入水,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