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提纲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6009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原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提纲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原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提纲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原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提纲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原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提纲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原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提纲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原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提纲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

《高原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提纲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原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提纲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原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提纲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

(二)、应急救援队及分工

四、适用范围

五、防控措施

(一)、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体温、脉搏、血压及呼吸功能测定;

对心、肺听诊和肝、脾、肾等主要脏器进行检查,并对心肺X透视、心电图检测。

通过全面体格检查,剔除高原病“易患者”,筛选出适应进驻高原的人员。

同时,应保留检查记录,以供查阅。

(二)、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进行心理训练。

使其正确认识不良环境影响,增强意志,减除心里负荷,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

同时,应向人员讲解有关高原地理、气候等特点,以及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卫生防护原则,高原饮食、饮水、居住、营养卫生及进驻前适当和科学锻炼等知识。

(三)、高原劳动应遵循的原则:

(1)初入高原勿做超负荷劳动;

(2)久居高原勿做持久的强体力劳动;

(3)非特殊情况勿做过长徒步行走;

(4)尽量避免长途乘车,以防长途颠簸过度疲劳;

(5)勿在气候突变情况下远离营区,到野外作业;

(6)避免精神刺激,尽量减少沉重的思想负担和过度悲伤。

(四)、高原应注意的饮食卫生如下:

(1)精制细做多样化、饭菜可口易消化,不吃生冷与腐食,清洁卫生经常化;

(2)且忌暴饮暴食,晚餐不宜过饱;

(3)勿食有毒鱼类:

高原有较多裂睃鱼类,其鱼籽有毒,不得食用;

(4)勿食有毒蕈类:

采挖野菜时应注意鉴别,严防误采毒蕈类有毒植物。

(5)加强饮食卫生监督:

蔬菜等未经卫生处理不得生食,严禁食用变质食品。

(五)、急性高原反映预防的原则是:

(1)正确认识高原。

初上高原者既不要抱有毫无准备和无所谓的态度,也不要有过分紧张的恐惧心理;

(2)保证能量供给和充足睡眠。

高原膳食宜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

大脑在保护性抑制状态下对低氧耐力增强。

因此,应保证人员有充足的睡眠;

(3)避免过度疲劳和烟酒过量。

劳累和剧烈运动会使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肺负担,是急性高原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吸烟会加重缺氧;

高原过量饮酒比平原危害更大,需消耗更多的氧,加重机体缺氧。

(4)重视药物预防。

预防急性高原病的药物多以中草药为主,如人参、西洋参、党参、丹参、沙参等,其中以西洋参效果较好。

(六)、高原肺水肿发病诱因及主要急救措施

高原肺水肿的主要诱因多与寒冷、劳累、饥饿、呼吸道感染、酗酒有关。

主要急救措施有:

(1)吸氧(重症者宜高浓度加压吸氧,用量为6-8L/分钟;

病情缓解后或轻症者可2-3L/分钟维持或间断吸氧。

);

(2)绝对卧床可以降低耗氧,缓解病情;

(3)根据病情和症状等缓急程度,分别进行氨茶碱、速尿、肾上腺皮质激素、强心剂、东莨菪碱、硝苯吡啶、一氧化氮和左旋精氨酸、抗生素等类药物进行救治。

(七)、高原脑水肿发病诱因及主要治疗措施

高原脑水肿的主要诱因多与过度劳累、上呼吸道感染、急性高原反应加之晕车呕吐,摄食减少,能量不足,嗜睡等、饥饿、寒冷、恐惧、情绪激动等。

另外,高原脑水肿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以冬、春季发病者较多,风雪天气、较晴朗天气发病者多。

高原脑水肿的主要治疗措施有:

(1)氧气疗法:

最好采用低浓度、低流量鼻管给氧,氧流量2-4L/分钟为宜。

(2)一般疗法:

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适宜(15-20℃);

保持病者呼吸道通畅(深度昏迷病人最好侧卧护理、每小时翻身一次、帮助分泌物引流和预防褥疮。

涂抹眼药膏或滴入眼药水保护眼睛;

积极防控感染;

给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饮食(昏迷期间给鼻饲流质饮食。

50%葡萄糖液40-80ml,2-4次/每日静脉注射等。

(3)低温疗法:

轻症病例一般以脱水治疗可逐渐好转,无需采用低温疗法。

一般病例为保护脑组织,头部放置冰袋即可。

(4)脱水疗法:

成人一般用20%甘露醇250ml,30min内快速静脉滴注,2-4次/每日,中间可加用50%葡萄糖液80ml静脉注射。

对高原脑水肿合并肺水肿及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使用利尿剂更为适合,每次可用速尿20-40mg,2-3次/每日肌注或静滴。

伴有休克的病人需纠正休克后,再用脱水和利尿方法。

(5)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般病例用地塞米松0.75mg口服,2-3次/每日,或泼尼松20mg/每日分次口服,重症病例可用地塞米松20-40mg静脉滴注。

(6)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的应用:

如三磷酸腺苷、细胞色素C、辅酶A,也可使用胞二磷胆碱或克脑迷静滴。

(7)一氧化氮:

用面罩一次性吸入10ppm一氧化氮1h,可迅速降低肺动脉压,使全身缺氧状况迅速好转,明显缩短病程。

(8)以左旋精氨酸20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ml,一次性4h静脉滴注,使人体产生更多的内源性一氧化氮,促进脑水肿恢复。

六、紧急情况时的应急响应

(一)、当项目部人员发生高原疾病情况紧急时,由应急救援队队长根据情况,启动预案并负责指挥处理事故(应急救援队队长不在时,由副队长负责)。

(二)、项目应急救援队各成员部门,应在接到队长指令后,按照职责和分工,分别组织所属人员协同处理紧急情况。

(三)、伤员就地治疗和下送的原则

(1)对轻、中度高原肺水肿或浅昏迷患者,在途中不间断治疗的情况下,如能在12小时内送至海拔4000m以下医疗条件较好的地区,下送是可行的。

(2)对危重症患者宜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短期内无生命危险时,再下送到低地或平原进一步治疗。

(3)若就地治疗有困难,应迅速与定点医疗机构联系,请其派医疗组支援。

若伤员危重但又必须下送,应请求医疗机构派员前接,以便于在途中组织抢救。

七、伤病员下送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下送伤病员首先要全面分析病情,考虑当地的医疗设备情况,同时也要考虑是否具备下送条件,如交通工具、途中继续治疗的可能性、气象和道路情况等,需综合分析,权衡利弊后再慎重决定留治还是下送治疗。

(一)、适应症

(1)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合并心衰的患者首先就地抢救治疗,待病情稳定,途中没有生命危险时方可下送。

(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就地治疗无条件,或仅有小量出血,但反复发作,未能明确诊断者可下送。

(3)对胸、脑外伤或脑血管意外,应积极抢救。

当生命体征稳定后,在维持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可下送。

(4)胆道急性炎症和急腹症经药物保守治疗好转,血压平稳,在坚持途中治疗的情况下尽快下送。

(5)对发生休克的伤病员,经抢救至血压平稳,休克纠正后1~2天,在补充有效循环量,保证途中继续治疗和给氧的情况下,下送治疗。

(6)严重创伤、挤压伤、多发性骨折、骨盆尿道损伤等,经抢救处理,给予必要的止血、固定、牵引,待休克纠正后可下送。

(7)严重冷损伤和烧伤应处理保护创面,基本纠正休克,尽快下送。

(8)其他慢性疾病和慢性高原病,确因在高原治疗有困难,经全面检查,向上级有关部门请示批准后可下送。

(二)、禁忌症

病情危重,下送途中有生命危险,伤病情不允许,应积极就地组织抢救治疗。

同时尽快请求有关部门根据伤病员情况派出医疗队或有关专家,携带药品器械共同就地抢救。

对下列疾病未稳定前禁忌下送。

(1)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心衰,病情未能控制者,急性心肌梗死处于危险期。

(2)急性大出血有休克倾向者。

(3)胸部损伤,骨折并发张力性气胸;

脑外伤并脑压升高;

颈椎、脊椎骨折,四肢骨折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未经必要固定处理者。

(4)急腹症,病情急重,有休克倾向者。

八、电话报救须知

(一)、在现场抢救的同时,应立即打医疗单位电话(电话:

)向其求援,并安排好车辆准备下送病员。

(二)、拨打电话时要尽量说清楚以下事项:

(1)说明伤病情况和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以便救护人员事先做好急救准备;

(2)说清伤病者所在地方,附近环境有何特征;

(3)说清报救者单位、姓名和电话;

(4)通话后,应派人在现场外等候接应救护车。

同时,将救护车进入工地途中的障碍及时清除。

九、本应急预案主要人员及其电话号码

(一)、项目部值班电话

(二)、主要人员及其电话

十、附录

应急设备清单(附表)

序号、应急设备名称、数量、状态、备注

1、担架(正常)

2、药箱(正常)

3、全自动应急照明灯(正常)

4、绷带(正常)

5、氧气袋(正常)

6、车辆(正常)

其它„„(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