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溶解度第1课时讲义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257066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 溶解度第1课时讲义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 溶解度第1课时讲义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 溶解度第1课时讲义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 溶解度第1课时讲义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 溶解度第1课时讲义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 溶解度第1课时讲义下Word格式.docx

《高中化学 溶解度第1课时讲义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 溶解度第1课时讲义下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 溶解度第1课时讲义下Word格式.docx

C.保持温度不变,蒸发10g水后,硝酸钾的溶解度增大

D.降温至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减小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A)

A.配制好6%的NaCl溶液,装瓶时不小心撒漏一部分,瓶中NaCl溶液浓度仍为6%

B.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KNO3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

D.降低饱和溶液的温度,一定有晶体析出

3.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欲使接近饱和的KN03溶液变为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不可行的是(B)

A.蒸发溶剂B.升高温度

C.降低温度D.加入KNO3固体

考点二:

固体的溶解度

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

①条件:

一定温度;

②标准:

100g溶剂;

③状态:

达到饱和;

④质量:

单位:

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影响因素

①溶质的性质(种类)②溶剂的性质(种类)③温度

变化趋势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Ca(OH)2

【填一填】溶解度曲线上的点线面:

曲线上的点

所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

两曲线的交点

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溶解度相同

线

物质在温度下的溶解度

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曲线下方的各点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曲线上方的各点

表示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晶体

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1℃时,甲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50%

2.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5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B)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3.A图是物质M和N的溶解度曲线.B图中甲、乙试管分别盛有M、N的饱和溶液,试管底均有未溶解的M、N固体.向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后,甲中的固体增加,乙中的固体减少,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B)

A.氯化钠B.硝酸铵固体C.氧化钙D.氢氧化钠固体

4.(2015福州)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此表回答:

①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_36.6g。

②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而增大(填“增大”或“减小”)。

在20℃时,将100g的水加入30g碳酸钠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是饱和溶液(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将上述溶液升温到30$,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3.1%(计算结果精确到0.1%)。

③10℃时,分别配制表中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的物质是碳酸钠饱和溶液

5.(2015安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①0℃时,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丙>

乙>

甲。

②t2℃时,将50g固体甲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5g。

③若甲中含有少量乙,应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法提纯。

6.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所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甲 溶液(填“甲”或“乙”);

图2中乙溶液一定是 不饱和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的是 N(填“M”或“N”);

图2中乙溶液降温至30℃不会析出晶体(填“会”或“不会”).

(3)50℃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44.4%.(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考点三:

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

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气体的溶解度没有单位。

2.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内因)气体的性质、水的性质;

(外因)温度、压强。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1.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少的是( C)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阳光充足时,盛水的鱼缸壁上有小气泡

C.启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逸出

D.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浮出水面

重点解读

一、混合物的分离

过滤法

分离可溶物和难溶物

河水中的泥沙

结晶法

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蒸发溶剂

如NaCl——海水晒盐.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析出晶体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降低温度

冷却热饱和溶液,如KNO3)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析出晶体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二、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区别

受温度影响

不受温度影响

指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

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分数

单位g

无单位

联系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00%

1.尼泊尔大地震后为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防疫人员通过喷洒含氯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该含氯消毒剂为不饱和溶液。

下列对不饱和溶液描述正确的是( D )。

A.一定是浓溶液

B.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C.一定是稀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解析】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现有30℃时的氯化钾饱和溶液,在下列情况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的是( A )。

A.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钾晶体

B.温度不变,向溶

液中加入水

C.降低温度至10℃

D.升高温度蒸发掉一部分水,温度保持在40℃

【解析】蒸发溶剂时溶液浓度不变,冷却热饱和溶液时溶液浓度变小。

3.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5g、25gNaNO3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图一

图二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B_(填序号);

(2)图二中能表示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__甲_(填“甲”或“乙”);

(3)要使B烧杯中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_加水(或升温)_;

(4)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__B、D_(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

甲<乙

C.溶液质量:

甲>乙

D.溶质质量分数:

甲>乙

【解析】同温等量溶剂中溶解的物质越多溶解能力越强,溶解度就越大,溶液中有固体剩余的就是饱和溶液。

4.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t1℃时,100g水中溶解20g甲,溶液刚好饱和;

那么,50g水中溶解 10 g乙,溶液达到饱和.

(2)t2℃时,比较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甲>乙 .

(3)t1℃时,若要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升温 (写出一种即可).

(4)若要从甲中含有少量乙的混合溶液中提纯甲,可用的方法是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

【解析】

(1)由于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20克甲,说明在该温度下,甲乙的溶解度都是20克,因此在50克水中最多溶解10克乙;

(2)从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在t2℃时,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3)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可以通过升温、增加溶剂的方法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4)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且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因此提纯甲,可采取降温结晶的方法。

在分离两种可溶于水的物质,并且其中一种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另一种受温度影响小。

我们希望析出的晶体是量多的一种,所以选用的方法要适合量多的那种。

计算

质量守恒定律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

(1)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变化,但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定律指“质量”守恒,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如体积等。

(3)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和非反应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不能(填“能”或“不能”)计入“总和”中。

3.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种类、数目均保持不变。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变”与“不变”

1.在一密闭的容器内盛有20gH2、O2和N2的混合气体,在实验室中某同学误加热此密闭容器,混合气体在密闭的容器内爆炸,冷却后,测知生成H2O18g,请帮此同学判断剩余的气体不可能是(C)

A.H2和N2B.O2和N2C.H2、O2和N2D.2gN2

【解析】氢气和氧气反应发生化合反应,这两种气体中只可能有一种气体剩余,不可能同时存在,故剩余气体不可能是C选项中的气体组合。

2、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CO2

 O2

 H2O

W

反应前质量(g)

6

58

5

23

反应后质量(g)

X

10

32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W是一种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C.W是一种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D.X的值是44

 

3.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

甲、乙两组同学分别用A、B两种方法测定它的组成,测得两组数据(如下图所示)。

请分析,选用的正确方法是____。

推测出该有机物是由____元素组成,各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实验过程中气体均全部吸收) 

燃烧有机物的质量实验方法实验前后

(1)-(4)装置质量 

实验前 

实验后

甲组 

3.2gA 

(1)150g 

(1)154.6g

(2)150g 

 

(2)153.4g

乙组3.2gB(3)150g 

(3)153.6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