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的简介及治疗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5632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吸虫病的简介及治疗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血吸虫病的简介及治疗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血吸虫病的简介及治疗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血吸虫病的简介及治疗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血吸虫病的简介及治疗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吸虫病的简介及治疗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

《血吸虫病的简介及治疗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吸虫病的简介及治疗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血吸虫病的简介及治疗_精品文档Word文件下载.doc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3、第三阶段

1结肠

2肝

3脾

4异位损害

并发症

诊断

治疗方案

疾病预防

用药安全

展开

疾病名称

  日本血吸虫病

  【拉丁学名】

  SchistosomajaponicumKatsurada

疾病分类

  感染科

疾病概述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籍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主要病变为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

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痛、腹泻、便血等,血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

慢性期以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

晚期表现主要与肝脏门静脉周围纤维化有关,临床上有巨脾、腹水等。

有时可发生血吸虫病异位损伤。

本病的传染源为病人和保虫宿主。

粪便入水、钉螺的存在和接触疫水是本病传播的三个重要环节。

  治疗:

病原治疗:

吡喹酮;

对症治疗。

  预后:

急性和慢性早期患者接受病原治疗后,绝大多数症状消失,体重、体力明显增进和恢复,并可长期保持健康状态。

侏儒症患者治疗后常能恢复生长发育,获得生育能力。

晚期患者有高度顽固性腹水、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黄疸、肝性脑病以及并发结肠癌者预后较差。

  预防: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编辑本段疾病描述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牙肿。

急性期病人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泻或脓血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免刑期以肝脾肿大为主。

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编辑本段病原学

  成虫:

雌雄异体,雄虫大小为(10-22)mm×

(0.5-0.55)mm,雌虫细长,大小为(12-28)mm×

(0.1-0.3)mm。

成虫在血管内交配产卵,一条雌虫每日课产卵的1000个左右。

  虫卵:

成熟虫卵呈椭圆形或类圆形,淡黄色,大小平均为82μm×

62μm,内含一毛蚴。

卵壳无卵盖,侧位有一逗点状棘突。

  日本血吸虫生活始中,人是终末宿主,钉螺是必需的唯一中间宿主。

除人外,尚有牛、猪、羊、狗、猫等41种哺乳动物可以作为它的保虫宿主。

编辑本段症状体征

  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

由于感染的程度、时间、部位和病程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我国现将血吸虫病分以下四型。

(一)急性血吸虫病

  发生于夏秋季,以7—9月为常见。

男性青壮年与儿童居多。

患者常有明显疫水接触史,数捕鱼、摸蟹、游泳等。

常为初次重度感染。

约半数患者在尾蚴侵入部位出现蚤咬样红色皮损,2—3d内自行消退。

从未有侵入至出现临床症状的潜伏期长短不一,80%患者为30—60d而,平均40d。

感染重则潜伏期短,感染轻则潜伏期长。

  1、发热患者均有发热。

热度高低及期限与感染成正比,轻症发热数天,一般2—3周,重可前沿数月。

热型以间歇型、弛张型为多见,早晚波动很大,温差可相差5左右。

一般发热前少有寒颤。

高热时偶有烦躁不安等中毒症状,热退后感觉良好。

重症可有缓脉,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和恶病质。

甚至死亡。

  2、过敏反应除皮炎外还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淋巴结肿大,出血性紫癜,支气管哮喘等均可能发生。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3、消化系统症状发热期间,多伴有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轻微腹痛,腹泻、呕吐等。

腹泻一般每日3—5次,个别可达10余次,初为稀水便,继则出现脓血、粘液、粪检易找到虫卵,孵化阳性率高。

热退后腹泻次数减少。

危重患者可出现高度腹胀、腹水、腹膜刺激。

经治疗退热后6—8周,上述症状可显著改善或消失。

  4、肝脾肿大90%以上患者肝大伴压痛,左叶肝大较显著。

半数病人轻度脾大。

5、其他半数以上病人有咳嗽、气喘、胸痛。

危重病人咳嗽较重、咳血痰,并有胸闷、气促等。

呼吸系统多在感染后两周内出现。

性外重症病人可出现神志淡漠、心肌受损、重度贫血、消瘦及恶病质等严重毒血症表现。

亦可迅速发展为肝硬化。

急性血吸虫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经杀虫治疗后,患者常迅速痊愈。

如不治疗,则可发展为慢性甚或晚期血吸虫病。

(二)慢性血吸虫病

  在流行区占绝大多数。

在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病程经过半年以上,称慢性血吸虫病。

临床必须无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为主。

  1、无症状型轻型感染者大多无症状,仅粪便检查中发现虫卵,或体检时发现肝大,B超检查可呈网络样改变。

  2、有症状型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牙肿肝病和结肠炎。

两者可同时出现在一患者身上,亦可仅以一种表现为主。

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脓血粘液便,这些症状时轻时重,时发时愈,病程长者可出现肠梗阻,贫血、消瘦体力下降等。

重者可有内分泌紊乱,性欲减退,女性有月经紊乱,不孕等早期肝大、表现光滑,质中等硬。

随病程延长进入肝硬化阶段肝大,质硬,表面不平,有结节。

脾脏逐渐增大,超过肝脏。

下腹部可触及大小不等的痞快,系增后的结肠系膜,大网膜和肿大的淋巴结,因虫卵沉积引起的纤维化,粘连缚结所致。

(三)晚期血吸虫病

  反复或大量感染染血吸虫尾蚴后,未经抗病原治疗,虫卵损害肝较重,发展成肝硬化,有门静脉高压,脾显著肿大和临床并发症。

病程多在5—15年以上。

儿童常有生长发育障碍。

根据患者受累脏器病变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4型。

统一病人可具有二、三个型的主要表现。

  1、巨脾型是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主要表现,约70%。

脾进行性肿大,下缘可达盆腔,表面光滑,质坚硬,可有压痛,经常伴有脾功能亢进政。

肝因硬化逐渐缩小,有时尚可触及。

因门脉高压,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易诱发腹水。

  2、腹水型是严重肝硬化的重要标志,约占25%。

腹水可长期停留在中等量以下,但不都进行性加剧,以致腹部极度膨隆,下肢高度浮肿、呼吸困难,难以进食,复辟静脉怒张,脐疝和巨脾。

每因上消化大出血,促使肝衰竭,肝昏迷或败血症死亡。

  3、结肠肉牙肿型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

病程3—6年以上,亦有10年者。

患者经常腹痛、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有时水样便、血便,粘液脓血便,有时出新腹胀、肠梗阻。

左下腹可触及肿快,有压痛、纤维结肠镜下可见粘膜苍白增后,充血水肿,溃疡或息肉,肠狭窄,较易癌变。

4侏儒型极少见。

为幼年慢性反复感染引起体内各内分泌腺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功能减退,以垂体前叶和性腺功能不全最常见。

患者可有慢性或晚期血吸虫病的其他表现外,身材矮小,面容苍老,生长发育低于同龄人,无第二性征,但智力正确。

X摄片骨骼生长成熟迟缓等为其主要特征。

(四)异位血吸虫病

  1、肺型血吸虫病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为虫卵沉积引起的肺间质性病变。

呼吸道症状大多轻微,且常被全身症状所遮盖,表现为轻度咳嗽与胸部隐痛、痰少、喀血罕见。

肺部体征也不明显有时可闻干、湿罗音,但重型患者肺部有病变时,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有弥漫云雾状、点片状、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位于中下肺野为多,肺部病变经病原学治疗后3—6个月内逐渐消失。

  2、脑型血吸虫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均以青壮年患者多见,发病率约1.7%—4.3%。

临床表现酷似脑膜脑炎,常与肺部病变同时出现,症状为:

意识障碍,刺激征、瘫痪、抽搐,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或有蛋白质与白细胞轻度增多。

慢性型的主要症状为癫痫发作,尤以局限性奠边为多见。

颅脑CT扫描现实病变常位于顶叶。

亦可见于枕叶。

为单位侧多发性高密度结节阴影。

  3、其他机体其他部位也可发生血吸虫病,以肾、睾丸、卵巢、子宫、心包、腮腺、皮肤为多见,临床上出现相应症状。

编辑本段流行病学

(一)地理分布

  除我国外,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也有本病流行。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及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

根据地形、地貌、钉螺生态及流行特点,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可分为湖沼,水网和山丘三种类型。

疫情以湖沼区为重,钉螺成片分布,有螺面积最广,呈片状分布;

水网地区主要是苏、浙两省,钉螺随河沟成网状分布;

山丘型/见于各省,钉螺面积和病人较少,呈点状分布,给防治工作造成困难。

(二)流行环节

  1.传染源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保护宿主。

保护宿主种类较多,主要有牛、猪、犬、羊、马、狗、猫及鼠类。

传染源视流行地方而异。

在水网地区是以病人为主,湖沼地区除病人外,感染的牛与猪也是重要传染源。

而山丘地区野生动物,如鼠类也是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造成传播必需具备下述三个条件:

即带虫卵的粪便入水;

钉螺的存在、孽生;

以及接触疫水。

  

(1)粪便入水病人的粪便可以各种方式污染水源,如河、湖旁设置厕所,河边洗刷马桶等。

有病畜随地大便亦可污染水源。

  

(2)钉螺孽生钉螺是日本血吸虫惟一的中间宿主,水陆两栖,生活在水面上下,最易生长在土质肥沃、杂草丛生、潮湿的环境中。

它可随着水草、畜以及人的鞋夹带等方式扩散,寒凉的冬季在地面荫蔽处蛰伏越冬并能深入地缝数厘米。

钉螺感染的阳性率以秋季为高。

  (3)接触疫水本病感染方式可因生产(捕鱼、种田等)或生活(洗涤、洗手洗脚、戏水等)而接触疫水,遭致感染。

饮用生水,尾蚴也可自口腔黏膜侵入,赤足行走在河边也有感染的可能。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分布均随接触疫水的机会不同,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渔民感染率最高,夏秋季感染机会最多,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无免疫力的非流行区的人如遭受大量尾蚴感染,则呈暴发流行。

儿童初次大量感染也常发生急性血吸虫病。

编辑本段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一)发病机制  

 壳上微孔释放可溶性虫卵抗原,使T淋巴细胞致敏,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吸引大量大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形成虫卵肉牙肿。

在日本血吸虫卵肉牙肿中可检测虫高浓度可溶性虫卵抗原。

虫卵周围有嗜酸性辐射样棒装物,系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称为Hoeppli现象。

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检出循环免疫复合物与嗜异抗体的阳性率甚高,故急性血吸虫病是体液与细胞免疫反应的混合表现;

而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的免疫病理变化则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

人体感染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

即病人门静脉血管内仍有成虫寄生,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但这种满意里无损于体内的成虫。

实验证明,血吸虫表面覆盖有宿主抗原,由于其抗原伪装,可逃避机体免疫的攻击而长期寄生。

血吸虫病引起肝纤维化是在肉牙肿基础上产生的。

可溶性虫卵因子、细胞与T淋巴细胞均产生成纤维细胞刺激因子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

血吸虫纤维化胶原类型主要是Ⅰ、Ⅲ型。

晚期血吸虫病肝内胶原以Ⅰ型为主。

病理过程虫卵肉牙肿反应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

但自尾蚴钻入皮肤至成虫产卵,每个发育阶段均可造成人体损害。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