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资料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5604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山西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山西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山西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山西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资料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资料文档格式.doc

《山西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资料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资料文档格式.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资料文档格式.doc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下象限盲→顶叶深部视放射纤维

*颞叶—(3)损害表现及定位

(1)感觉性失语:

答非所问;

定位:

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

(2)命名性失语:

不能命名;

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

(3)颞叶性癫痫:

复杂部分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

自动症;

似曾相识感,定位:

边缘系统;

海马钩回发作。

(4)记忆及精神障碍:

常见广泛或双侧病变。

(5)幻觉:

幻听(贝多芬)、幻嗅(难闻)、幻视(成形)。

(6)视野缺损:

对侧同向上象限盲,定位:

颞叶深部视放射。

v内囊损害表现及定位

“三偏”综合征:

对侧内囊完全损害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v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等中的1-2个症状→对侧内囊部分损害。

v基底节损害表现及定位

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新纹状体

舞蹈样动作→壳核手足徐动症→尾状核偏侧投掷运动→丘脑低核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苍白球、黑质——帕金森病

#下丘脑—损害表现及定位

1).尿崩症

(2).体温调节障碍(3).性功能障碍(4).睡眠、觉醒异常及意识障碍(5).摄食异常(6).胃及十二肠溃疡

v颞叶.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

(2)命名性失语(健忘性失语):

(3)视野缺损:

(4)颞叶性癫痫:

复杂部分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定位:

沟回发作。

(5)记忆及精神障碍:

#枕叶

(1)视野缺损:

对侧同向性偏盲;

象限盲(上-舌;

下-楔);

皮质盲:

特点:

黄斑回避

(2)视幻觉、视觉失认等其他症状。

v内囊.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

1.完全性损伤:

“三偏”,包括面、舌瘫、运动性语言障碍等

2.部分性损伤:

1-2个

v下丘脑

(二)临床表现和定位

1.体温调节异常:

体温高-发汗、血管扩张;

体温低、血管收缩、竖毛、腺体分泌减少、心率加快、内脏活动增强-产热。

损伤-中枢性高热、体温过低

2.中枢性尿崩症:

多尿、烦渴、多饮、尿比重减低

3.摄食异常:

饱中枢损伤-食欲亢进-下丘脑性肥胖;

摄食中枢损伤-厌食或拒食-消瘦恶液质

4.睡眠觉醒障碍:

前区损伤-失眠;

后去损伤-贪睡、发作性睡病,可伴有猝倒症。

5.性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血压、心率等内脏活动异常、腺体分泌功能异常;

性征及功能异常等。

#脑干特征:

交叉性瘫痪和交叉性感觉障碍

u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综合征:

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

②病侧软腭、咽喉肌瘫痪:

吞咽困难、构音不良同侧软腭上提差、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

③同侧共济失调(绳状体)④同侧Horner征(交感下行纤维)

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三叉、脊丘束)

u.Millard-Gubler综合征:

病灶位于脑桥基底部外侧(小脑前下动脉闭塞所致)

①病灶侧展、面神经瘫痪②病灶对侧中枢性舌瘫、肢体瘫痪(锥体束)

③病灶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脊丘束)

u.闭锁综合征:

(去传出状态)(Locked-syndrome)

病灶:

脑桥基底部(基底动脉桥脑双侧分支闭塞)

①清醒(半球、上行激活系统存在)②眼球能上下运动(动眼、滑车神经存在)

③余传出神经功能全部损伤(包括语言、眼水平、面、咽喉、舌四肢活动)

u.Weber综合征:

(大脑脚综合症)

位于中脑腹侧①病灶侧动眼神经瘫痪②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③病灶对侧肢体瘫痪

uBrown-Sequard综合症:

脊髓半切综合征)

①病变同侧同节段下运动神经元瘫及所有感觉消失②同侧病变水平以下上运动神经元瘫③同侧病变水平以下深感觉障碍④病变对侧水平以下温痛觉消失

u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

刺激性:

三叉神经痛

破坏性:

相应支配区感觉障碍;

眼支同时有角膜反射消失;

下颌支有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下颌偏向患侧。

核性损害脊束核部分损害:

①分离性痛温觉消失,而触觉存在;

②洋葱皮样感觉障碍。

见于延髓空洞、脑干肿瘤、血管病

u***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瘫鉴别

 

中枢性(核上性)

周围性(核及核下性)

受损部位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病灶

对侧

同侧

面瘫范围

眼裂以下面肌瘫

全面肌瘫

味觉

正常

可有障碍

伴发症状

偏瘫

不一定

u蜗神经受损后产生耳聋和耳鸣

1、耳聋:

神经性:

内耳及蜗神经病变;

见于迷路炎、听神经瘤以及药物影响;

传导性:

外耳和中耳病变;

如中耳炎或耳硬化症;

中枢性:

罕见,蜗神经核及以上听中枢病变;

2、耳鸣:

主观的听到持续性的声响,由感音器或其传导径路的病变刺激引起。

低音性耳鸣:

传导径路病变

高音性耳鸣:

感音器病变

u眼震

为眼球不自主、有节律的短促来回振荡。

分为水平、垂直、旋转及混合性眼震

眼震多见于前庭及小脑病变。

垂直性眼震对于诊断脑干被盖部病变(常为脑桥)具有特异性

u平衡障碍

出现躯体平衡障碍,表现为步态摇晃不稳,站立及行走时向患侧偏斜,指鼻及跟膝胫试验不稳准

周围性及中枢性眩晕鉴别

临床特点

前庭周围性眩晕

前庭中枢性眩晕

病变部位

内耳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核及中枢径路

常见疾病

迷路炎、中耳炎、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乳突炎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小脑、脑干病变,

眩晕程度及时间

发作性,症状重,持续时间短

症状轻,持续时间长

眼震

细小,水平或旋转,与眩晕发作平行

粗大,水平、垂直或旋转,持续

前庭功能试验

无反应或反应弱

反应正常

自主神经症状

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

少有或不明显

u舌咽及迷走神经损害表现

破坏性病变:

又称球麻痹。

包括舌咽、迷走神经及核的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真性球麻痹;

以及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假性球麻痹。

临床表现(共有特点):

三个困难(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真性球麻痹:

咽反射消失刺激性病变:

舌咽神经痛

中枢性舌瘫:

核上一侧病变时,伸舌偏向病灶对侧,不伴舌肌萎缩和震颤。

见于脑血管病

周围性舌瘫:

核或核下神经一侧损伤时,病侧舌肌瘫痪,伸舌偏向患侧;

两侧损伤时,伸舌不能,伴舌肌萎缩,舌下神经损伤可出现舌肌震颤。

见于ALS及延髓空洞症等。

v视神经和动眼神经损伤后,瞳孔光反射的表现是什么?

v动眼神经损伤,病人会出现哪些临床表现?

v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v真假球麻痹的鉴别?

v中枢性舌下神经瘫与周围性舌下神经瘫的区别?

u意识障碍(disordersconsciousness):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皮质活动中枢,在机体内外环境受到刺激、变化所做出的应答反应能力的下降或消失,包括觉醒状态的下降或消失,意识范围的缩小或消失。

嗜睡:

是意识水平下降,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

主要是意识的清晰度下降,觉醒期缩短,精神萎靡,动作减少;

处于睡眠状态,但能被叫醒,并能做简单的对答,查体简单合作。

刺激停止后又进入睡眠。

嗜睡往往是严重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

昏睡:

意识清晰水平降低明显,患者处于深度睡眠状态难以唤醒。

只有在大声呼叫或施以疼痛刺激方能唤醒,查体能做简单合作,醒后能做简单、模糊且不完全的应答,反应迟钝,反应维持的时间短,当刺激停止后即刻入睡。

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及深反射均无显著改变。

昏睡的发生往往提示病情较重

昏迷:

指觉醒状态、意识内容及躯体运动持续的或完全的丧失。

表现为不能唤醒,对任何

刺激反应减弱或消失。

提示患者病情严重。

(1)浅昏迷,也称半昏迷(semicoma):

①随意运动消失,可有无意识的自发动作;

②对周围事物的变化及声、光等刺激无反应,眼睑可以半开,对疼痛刺激(压眶)有反应;

③非条件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等)、腱反射存在;

④生命体征可以无改变;

⑤肌张力可无明显变化;

⑥可以同时伴有谵妄与躁动。

(2)中度昏迷:

①很少有无意识的自发动作;

②对周围事物及声、光刺激无反应,对强的刺激才能出现防御反应,但比较弱;

③非条件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④生命体征开始出现不稳定或异常;

⑤肌张力减低或增高;

⑥此时出现病理征。

(3)深昏迷:

①处于完全不动状态;

②对外界任何刺激全无反应;

③各种反射消失;

④生命体征异常(如体温增高、血压下降、呼吸频率及节律异常、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律紊乱等);

⑤全身肌肉松弛;

⑥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可以有去脑强直。

昏迷程度鉴别

昏迷程度

疼痛

刺激

对光反射

角膜

反射

吞咽反射

腱反射

肌张力

病理

反射

浅昏迷

有反应

存在

轻度减低

可出现

中度昏迷

强刺激

迟钝

减低

/消失

/增高

出现

深昏迷

无反应

消失

减低

出现

过度昏迷:

也称“不可逆昏迷”、“脑死亡”

是深昏迷的进一步发展。

此时患者濒临死亡状态,赖以人工辅助呼吸和药物维持生命体征。

表现为中枢神经活动消失,全身肌张力低下,眼球固定,双侧瞳孔散大、固定,体温低下或不稳。

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1意识模糊:

注意力减退、定向障碍、情感淡漠、随意运动减少、言语不连贯、思睡。

对光声疼痛刺激能有目的的简单动作反应。

无幻觉

u谵妄状态:

定向力和自知力均有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胡言乱语、答非所问常有错觉、幻觉、幻视,形容时形象逼真、恐惧、烦躁不安等。

多伴有觉醒睡眠周期紊乱。

u意识范围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

1朦胧状态:

意识范围缩小、伴意识清晰度下降。

对较狭窄范围内的各种刺激能感知,常有定向障碍,可有错觉、幻觉,多突发突止,发作后多陷于深度睡眠,见于癫痫和癔病

2漫游自动症:

意识朦胧的特殊形式,以不具有幻觉、妄想和情绪改变为特点。

可表现无目的、与所处环境不相适应、甚至无意义的动作。

持续时间段,突发突止、不能回忆。

睡眠发生—梦游症清醒发生—神游症

l特殊类别的昏迷

1去大脑皮层状态

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伤,导致意识内容的下降。

而皮质下结构的功能仍然存在。

表现为

①貌似清醒,眼睑开闭自如,眼球能活动,但不能作跟随活动,呼之不应、不语;

②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

③有睡眠和觉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