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5488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大家要注意:

我们考试的题不可能和辅导的完全一样,而是会有一些变化,包括题干和选项的变化等等,请大家认真看好题干和选项,再做回答。

应用分析题要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展开分析,答出要点。

第一章绪论

填空题: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一般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

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问卷法)。

简答题:

1.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见教材)P9-10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

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

一是(强制性的),二是(非强制性的)。

单选题:

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C)。

A.父亲B.朋友C.外交官D.妻子

2.下列角色中属于开放性角色的是(B)。

A.警察B.朋友C.外交官D.法官

3.儿童期社会化被学者们称为(B)。

A.初级社会化B.基本社会化C.预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

4.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C)。

5.监狱中对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属于(D)。

6.下列有关文化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C)。

A.文化具有普遍性B.文化具有共享性C.文化具有遗传性D.文化具有整合性

7.城市移民群体为适应社会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而主动进行的社会化过程属于(C)。

A.初级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

是个体的生活环境或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情况,个体有意将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做重大的调整,接受新的价值观与行为。

2.社会角色:

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3.规定性角色:

是指角色扮演者的行为方式和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角色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行其是。

第三章自我

1.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的主要标志有(物-我分化)、(人-我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

2.根据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

(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3.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相似比较)与(乡下比较)三种。

4.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5.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

(角色内的)冲突和(角色间的)冲突。

1.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B)进行比较。

A.比自己强的人B.与自己类似的人

C.比自己差的人D.自己不熟悉的人

2.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C)。

A.理想自我B.实际自我C.心理自我D.应该自我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自我美化:

个体以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解释有关自己的信息,以建立与提升自尊。

2.自我实现的预言P86

3.自我设障P67

4角色扮演P45

5.社会比较P59

1.简述自我概念是通过哪些渠道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P58

2.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有哪些。

P67

第四章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3.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

4.琼斯与戴维斯(Jones&

Davis,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

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5.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

二是(社会学习)。

1.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别人对他的看法,

这种现象属于(C)。

A.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首因效应D.宽大效应

2.罗森塔尔等(Rosenthal&

Jacobson,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

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A)。

A.皮克马利翁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光环效应

3.三度归因理论(cubetheory)是由(A)提出来的。

A.凯利B.海德C.维纳D.库利

4.根据维纳(Weiner)的归因模型,下列属于稳定内因的是(C)。

A.运气B.任务难度C.能力D.努力

5.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A)看作是稳定的外因。

A.任务难度B.机遇C.能力D.努力

6.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B)看作是暂时的外因。

7.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D)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8.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年轻貌美的异性会不由自主地赋予他(她)们各种好的品质,这种现象被称为(C)。

A.宽大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近因效应

9.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C)。

A.选择性B.双向性C.整体性D.易出偏差性

10.“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

认知者的(D)会影响社会认知。

A.经验B.需要C.价值观念D.情感状态

1.社会认知:

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2.归因:

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3.基本归因错误:

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4.简单暴露效应P116

5.晕轮效应P82

6.刻板印象P84

1.社会认知具有哪些特征?

P74-75

2.什么是刻板印象?

它的利与弊是什么?

P84-85

所谓的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使用刻板印象的好处就是能快速地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

但刻板印象的使用也有弊端:

一是它夸大了群体内成员间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

二是它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与歧视。

3.什么叫基本归因错误?

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P89

4.什么叫宽大效应?

这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

P83

第五章社会态度

1.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成分构成。

2.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3.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和(增加新的认知)。

1.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容易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劝说,这体现了劝说者的(B)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A.权威性B.相似性C.吸引力D.可信赖性

2.社会判断理论认为,当一种新观点处于个体的(D)时,最有可能引起个体态度的改变。

A.接受区B.潜意识区C.拒绝区D.不明朗区

3.有关态度改变的社会判断理论是由(A)和霍夫兰的(Hovland,C.L.)在1961年首次提出的。

A.谢里夫B.卡茨C.史密斯D.费斯汀格

4.认知失调理论是由(D)提出的。

A.海德(Heder)B.凯尔曼(Kelman)C.谢里夫(Sherif)D.费斯廷格(Festinger)

5.卡茨(D.Katz)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A)。

A.功能理论B.三阶段理论C.社会判断理论D.学习理论

1.态度:

个体对社会存在(某一特定的人、事、物)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它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

1.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P106

认知失调论是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来的。

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

当在认知上产生失调状态时就会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愉快和不舒适的感觉体验,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感,从而驱使个体去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使认知互相协调一致。

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

(1)改变认知

(2)改变行为(3)增加新认知

2.在说服他人改变态度时,发起者(说服者)的哪些特性会影响说服的力度?

P111

3.简述改变态度的方法有哪些?

P111----117

应用分析题:

请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商家为什么不惜重金用明星做广告?

这样做可能会有哪些风险?

答案要点提示:

商家不惜重金用明星做广告原因有:

(1)影响说服效果的发起者的因素:

吸引力

明星的吸引力大、知名度高,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好感,有助于增加产品的影响和说服力。

(2)态度的学习理论(联结、强化、观察模仿)

明星的消费态度和行为容易引导、强化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消费者会观察、学习、模仿明星的消费态度和行为。

(3)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认同

消费者容易认同和接受明星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并有意无意地进行模仿。

这样做的风险有:

(1)有些消费者对明星不信任,认为他们代言广告是为了赚钱,并不代表产品好。

(2)产品的声誉容易受明星的丑闻所累。

第六章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三个特点。

P122

2.人际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