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手工造纸的田野研究与文化生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5381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南方手工造纸的田野研究与文化生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南方手工造纸的田野研究与文化生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南方手工造纸的田野研究与文化生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南方手工造纸的田野研究与文化生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南方手工造纸的田野研究与文化生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南方手工造纸的田野研究与文化生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国南方手工造纸的田野研究与文化生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南方手工造纸的田野研究与文化生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南方手工造纸的田野研究与文化生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传统工艺、科技传播。

朱赟(1989—),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传统造纸。

每一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追求,并进而构成一个时代的生产与消费生态,因此,来自历史文化深处的传统手工造纸的具体样式不论处于什么传承状态,如果能够走进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都是一种“幸运”。

它们会在新时代因为得到积极传承而生机勃勃,从而避免陷入因无人问津而导致“抢救性保护”的无奈。

一、田野研究的目标、历程与基础数据

1、持续九年的田野研究目标与历程

2008—2016年,在国家出版基金重大专项和教育部“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地专项资金支持下,中国手工造纸田野调查和《中国手工纸文库》的编撰工作进行了九年,展开了对南部中国16个省区的手工纸行业现状普查,其中云南、贵州、广西、四川、西藏、安徽、浙江、海南8省区已完成普查及文库编制,广东、福建、湖南、湖北、重庆、江西、台湾、香港8省市普查与文库编制工作正在推进中。

发起该项工程的初衷是:

中国手工造纸已有近2200年的历史,是无可争议的世界手工造纸的发源地。

然而,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使手工造纸业态受到很大的冲击,发展状况堪忧。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大地上手工造纸技艺的整体传习与分布情况是怎样的面貌?

我们想给出这一问题的答案,因此开展了对传统手工造纸行业的全国普查,同步开始编撰文库、建立数据库与基因库。

只要还存在传承的古法/手工造纸村坊都是此次普查目标,完整的研究框架包括基础信息及其分布,人文地理环境,历史与传承状况,材料、工具、工艺与技术分析,用途、市场与销售,相关民俗与文化事象,传承保护现状与发展思考。

普查结果除了文字,还有大量的图片、影像、实物纸样,在高校手工纸实验室完成的全部约650种纸样的技术分析(包括物理性能、耐老化性、纤维形态分析等)。

我们想在纸质的媒介上尽可能全面地介绍和呈现中国手工造纸丰富的信息内容,形成中国手工造纸在21世纪初的全景地图,并构建可开放检索的信息库和一个实时态的行业信息网络。

2008年1月第一轮田野调查开始,由于此前从未对中国手工造纸在当代的分布与技艺传承做过信息整理,因此我们走向田野时,最大挑战是多数情况下完全不知调研对象在哪里,官方和学界能提供的信息十分有限。

开始的四五年间,我们依赖社会学与人类学的“滚雪球”方法,也就是设法先在目标地区找到一个优质信息源,然后发掘出某条线滚动下去,逐步形成整片的呈现。

如2008年7月贵州的田野调查开始时,我们先去了贵州省文化厅非遗处,获得了贵州省非遗中心与纸相关的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信息,但帮助有限;

意外收获是,非遗处介绍了原贵州博物馆老馆长梁太鹤在20世纪80年代主持过贵州省传统工艺调查,并且有一本内部印刷的普查小册子,于是就有了与梁老先生的数次“谈纸”,同时,也得到了小册子与相关的往事回忆。

约2012年后,由于团队成员的持续经验积累和工作方法优化,田野的效率大大提升;

同时,政府推动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建设的初见成效,也使一批僻处山野、湮没无闻的手工造纸实体有了简单的记录,“官方名录”开始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

《中国手工纸文库》已完成十卷的田野调查、工艺记录、传承谱系刻画、理化性能分析等,覆盖中国南方8省手工造纸主产区,2017年将陆续出版十卷本1000万字的《文库》第一期。

第二期的后续九卷将从2017年4-5月开始田野调查,计划于2019年底完成。

除完善《文库》覆盖全中国34个行政地区的目标外,将在第十九卷构建中国当代手工造纸的全域分布地图和中国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播路线地图。

同时,将形成中国当代手工纸技术分析数据库、中国手工纸工艺文化影像库,以及思考尚未明晰的中国手工造纸线上线下融合的博物馆。

2、基于田野调查的中国手工造纸当前活态数据

自19世纪末木浆机制纸进入中国,传统手工纸在悄无声息中大举溃败。

如今我国每年纸生产总量中99%以上是机制纸,只有不足1%是手工纸。

从数字看上去,手工造纸日渐式微。

但在实际的田野调查中,散落于中国大地的手工纸丰富程度仍令人始料未及。

通过9年田野的深入了解,我们掌握的中国手工造纸业态的现状数据大致如下:

虽然相比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手工造纸的分布密度和广泛度已有很大萎缩,但今天中国传统手工纸的品类仍比较丰富。

初步估计,传统造纸作坊及工厂约2800-2900家,品种包括原纸与加工纸,应在6000种以上。

例如,以造纸单元论,安徽泾县、四川夹江与洪雅县各有手工纸坊/厂约380家和90家,浙江富阳市有厂坊约80家。

以加工品种论,安徽巢湖掇英轩一家即有加工纸品200余种,台湾造纸专家王国财主持的澄心堂一间实验纸坊即有各类经典纸品及创新纸品约300种。

又如贵州,在印象中并非手工造纸大省,但田野调查访问到的各民族造纸村落就有45个,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造纸技艺类项目的即有三项,数量名列全国第一。

二、当代手工造纸行业生态断裂缺失的“孤岛效应”

1、要关注当代手工造纸传习中的“孤岛效应”

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业社会形成的技艺,它曾经是传统时期乡村与城镇生活与生产的重要内容,是地区文化与经济生态中十分活跃的部分。

传统手工造纸就是其中的一种样式,家家户户在日常的日子里,都会很频繁地进入“纸上生活”。

今天,我们特别强调非遗的活态传承和传习,但对如何在地激活工艺文化生态,创造新的民众消费的“纸上生活”却关注较少。

我们通过对南部中国15省区大规模的田野研究后发现,传承的一大困难在于遗产实体零星分布的生存孤岛效应。

非遗是当代中国流行的说法,功能意义上,我们觉得理解为“传统技艺”更贴切。

在其红火的年代,传统工艺普遍表现为生产性工艺、消费性演艺与生活性民艺,因而是以消费集群化、文化生态化、技艺产业化的活态方式呈现出来的。

如今,工业化、城市化导致乡村人口大规模外流,生产链和消费链的外流与断裂现象十分严重,相当多的传统技艺实体传承已呈现只有少数中老年工匠户独木支撑、零星分布的“孤岛”境况,已脱离了上述的“三艺”与“三化”生态,也就意味着在很多情形下传统的“纸上生活”已接近于不复存在,而“孤岛效应”也极容易导致传统技艺与新的文化、产业和消费生态的脱离。

例如,以我们田野调查已到达的约300个造纸村落来说,绝大部分都是只有1-2户在艰难地传承祖业,而且传承者几乎都是中老年造纸人,年轻人留在村庄里造纸的非常少,造纸与卖纸几乎就在村庄周边,往广阔空间延展的消费链与产业链断裂,这就是孤立无援的一个个纸坊的“孤岛”。

在南部中国,突破了这一“孤岛效应”的工艺聚集地很少,只有安徽泾县、浙江富阳、四川夹江、云南鹤庆、贵州丹寨等寥寥七八地而已,但这几处却集聚了当代南部中国手工造纸厂坊总数的至少2/3以上。

如泾县一地有约380家左右的手工纸生产实体,富阳有约80家,夹江有约40家,而且这三个县的从业者在全国开设了几乎遍布大中城市的手工纸销售的连锁经营店铺,构建了传统意义上消费、产业、工艺文化一体的经营生态。

当然,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介帝国”初步成型的环境中,上述生态本身也处于被强度改造的变革压力下。

2、一个经典造纸生态圈成为几近消失“孤岛”的案例 

以历史演化的视角来看,安徽省的黄山市是历史上著名的古徽州文化核心地,从晚唐五代时起,古徽州府(原歙州)的手工造纸就名扬天下:

唐代全国贡纸地区有11个州,今安徽地域有宣、歙、池3州。

五代南唐时,产于歙州的“澄心堂纸”为天下冠。

《新安志·

卷十》记:

宋代新安(即古徽州)仅“上供纸”就有常样、降样、大抄、京运、三抄、京连、小抄七种,号称七色,岁贡达一百四十四万八千六百三十二张。

“昔李后主(李煜)留意翰墨,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砚三者为天下冠。

”北宋早期的刘敞(1019—1068年)曾从宫中得澄心堂纸百枚,激动不已作诗云:

“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室中千万轴……流落人间万无一,我从故府得几枚。

”后刘敞赠予欧阳修10枚,欧阳修和诗云:

“君家虽有澄心堂,有敢下笔知谁哉。

”南唐“澄心堂纸”连欧阳修这样的大家都不敢下笔,可见其珍贵之处。

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载:

“黟、歙(均为徽州府属县)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

复有长者,可五十尺为一幅。

”“盖歙民数日理其楮,然后于长船中浸之,数十夫举抄以抄之,傍一夫以鼓节之,续于大熏笼上周而焙之,不上于墙壁也。

于是自首至尾,匀薄如一。

”长达五十尺而匀薄如一的长纸的制作技艺放在今天也是奇迹,而且不用上墙烘焙,足见当时徽州黟县与歙县纸工令人难以置信的工艺智慧。

宋朝全国的长规格匹纸多造于黟、歙一带。

 

宋代徽州在国内造纸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以至远渡千山万水销往另一大造纸中心四川。

费著《岁华纪丽谱?

笺纸谱》载:

“蜀笺体重,一夫之力仅能荷五百番,四方例贵川笺,盖以其远号难致。

然徽纸、池纸、竹纸在蜀,蜀人爱其轻细,客贩至成都,每番视川笺价几三倍。

元代,徽州仍是全国的高端用纸中心。

李则纲《安徽历史述要》记载:

元代徽州仅贡纸就有赴北纸、行台纸、廉访司纸等种类,岁贡达22万张;

另外还有诸衙门的和买纸、常课日纸,以及和买金文纸等等,动辄以百万计。

可见徽州造纸生态圈仍然有很突出的全国影响力。

明代,徽州贡纸依然时有载录;

至清代与民国,相邻的泾县宣纸开始引领全国高端书画用纸体系,徽州纸生态圈的张力日渐萎缩。

2014-2016年,我们以原徽州一府六县的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绩溪县、婺源县为调查范围,正好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完整地域。

对其手工造纸业态现状进行的田野调查后发现,这个曾经的中国手工造纸中心已经完全演变为即将被淹没的“孤岛”。

我们通过非常仔细而努力的挖掘所得信息如下:

歙县深渡镇棉溪村、歙县杞梓里镇六合村,婺源县中云镇源口村寻到3处构皮纸作坊;

歙县两村均只有1户不常态造纸,处于时断时续的半停产状态,而源口村只剩4位六七十岁的高龄纸工而难以为继。

歙县石门乡竹岭村的竹纸作坊,已停产10余年但尚存破败纸坊和纸工;

婺源县鄣山乡白石源村的竹纸,只有1户在维持生产。

以上五个村落均处深山中,纸品均为当地乡村生活用纸。

另有休宁县海阳镇晓角村的黄山市三昕纸业公司,为2002年因为造纸水源关系由苏州太仓迁入,专门为日本阿波纸业公司单一客户造“和纸”的另类企业。

作为全国第二家获批准示范的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历史上的经典技艺代表性样本——手工造纸的现状是生态圈已完全解体,零星的几个遗存点几乎等于消亡,后继无人现象突出。

在教育部国家文科基地徽学研究中心委托研究项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与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开展调研时与试验区相关专家交流中,突出的反馈态度是大家对手工造纸业态消失导致徽州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千年经典品牌生态圈残缺的一致痛惜。

二、对缺失的行业生态恢复与构建的若干思考

1、手工造纸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逻辑

面对手工造纸缺失的行业生态的恢复问题,我们当然需要首先思考该行业当代的行业特征与发展要求。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我们的理解与思考用如下观点作简明表述:

(1)传统工艺之一--手工造纸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逻辑:

产品(是基础)+技艺(是支撑)+消费(是出路)+生活(是目的)

回顾一下,在中国大陆地区,手工造纸所属的传统工艺行业历史上很长时间的行业管理都是归属于轻工业(主要在二轻系统的手工业模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