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24912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Word格式.docx

《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社会救助论文社会学论文Word格式.docx

大时期召开的两次全国劳动大会都通过了专门针对失业工人的救助决议案,为建立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战争时期,根据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救助贫苦人民的政策。

特别是1946年后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的工作实践,为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可见,在艰苦卓绝的年代,时刻心系人民的苦难,某种程度而言,各种救助举措的实施对新中国的诞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1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

  1949年以后,新中国的成立使得社会救助制度得以有效的建立和实施。

随着我国经济和体制的不断变化和调整,社会救助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1949至1956年,社会救助制度初步建立阶段

  新中国成立伊始,生产力低下,物资匮乏,百废待兴。

党领导全国人民抓紧恢复生产力的同时,也需要解决百姓一穷二白的窘境,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当时全国失业的工人、手工业者和约有400余万,占城镇社会劳动力的26%以上,还有大量的难民、灾民和无依无靠的孤老残幼。

另外,中国又遭受了遍及16省区的特大洪水灾害,受灾人口达4550万人。

粗略统计全国急需救济的群众总数为5000万人,超过当时总人口的10%。

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救济失业工人的指示》,劳动部也公布了《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

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条例具体规定了职工在疾病、伤残、、生育以及年老时获得必要物质帮助的办法。

1952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

1953年,政务院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提高了保险待遇标准,扩大了劳动保险的实施范围,规范了相关的救助程序。

  总之,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改造完成,我国的社会救助体制初步建立,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生产自救、群众互助等,覆盖城镇失业人员、贫困地区人民、灾民、以及农村的五保户等。

在救助手段上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人员给予不同的救助,目的是保障其基本生活。

这一时期的社会救助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人数之多在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

同时,这一阶段的社会救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绝对的主体地位,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还很不发达。

  1.21957至1977年,社会救助被边缘化阶段

  随着1956年底我国改造的完成,计划经济体制也基本建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就业后开始享受单位保障,农村加入人民公社的农民也开始享受集体保障。

单位和集体保障中各种劳动保险和单位(集体)福利众多,社会保障实质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保障的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1956年《高级农村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各地对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的孤寡、残疾人和孤儿,则由集体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保教)的五保供养制度。

因而,在这种模式下的社会救助只针对极少数城市单位和农村集体保障之外的缺少劳动能力或遭遇特殊困难的边缘群体。

而在的十年期间,社会救助制度更是遭到了严重破坏:

管理机构被撤销、规章制度遭取消、相关工作无人打理等。

这一时期,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失去,逐渐被边缘化。

  1.31978至1998年,社会救助改革发展阶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转轨,进入90年代后,国有企业纷纷进行改革。

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与经济和体制的转变发展相一致,社会救助也在经历着许多的改革和变化。

首要的就是1987年6月3日,经、批准,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在成立。

这一打破了近四十年来社会福利事业由国家包办的老路,开辟了向社会筹集资金、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新渠道,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988年9月,发布《基金会管理办法》,对基金会的设立条件、基金的使用和管理等作出原则规定。

  此外,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计划经济条件下高就业、高福利、低工资的体制随之瓦解,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原来受到忽视的城市贫困问题重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在临时救济和定期定量救济的基础上,各地开始探索适合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

1993年6月,上海市率先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成为探索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排头兵,其后许多城市借鉴上海市的经验,探索建立各地城市居民救助制度。

1997年,在总结全国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在各地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在20世纪末,全国所有的城市都要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对农村的五保供养制度,1994年,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进行规范,对五保供养的对象、内容、形式及五保户的财产处理、监督管理等进行了具体规定。

同年,与城市探索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步伐相一致,国家决定在农村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6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把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立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

  1.41999年以来,社会救助法制化、规范化、体系化阶段

  1999年以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和基础,以灾害、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制度为补充和保证的社会救助体系,具体而言,即六项制度: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以及自然灾害救助制度。

  1999年以来,社会救助制度的各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进入到法制化、规范化、系统化阶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5月1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迈入了一个全面依法管理的新阶段,这无疑会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1999年9月,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表明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由政府来兜底承担,对贫困人口的救助成为了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标志着城市低保工作正式走上法制化轨道。

截至2013年12月,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城镇居民共有1096万户、2061万人,全年支出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经费为725亿元。

  在农村,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低保制度的试点,但是成效甚微。

2004年《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重申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制度才重新获得重视。

2006年,新《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颁布,实现了农村五保从农民集体互助共济向财政供养为主的转变,农村五保制度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

  同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07年7月,《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发布,农村低保制度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由试点扩展到全国,进入全面发展完善阶段。

截至2013年12月,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农村居民共有2925万户、5382万人,全年支出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为842亿元。

  专项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灾害、医疗、教育、住房救助制度在最初都是作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配套措施实施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对民生问题的持续深入关注,各救助制度纷纷发展,成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和牢固保证,也促进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灾害救助方面,我国相继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年)、《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2006年)等法律法规,完善灾害救助的规程,较有效地解决了灾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医疗救助方面,2003年2月开始,国家、卫生部和财政部共同实施建立了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拉开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的序幕。

2005年3月,我国正式启动了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

截至2013年2月,接受医疗救助的农村居民有1459万人,接受医疗救助的城镇居民共有606万人。

  全年支出的医疗救助经费共计178亿元;

教育救助方面,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两免一补政策(即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07年5月,发布《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院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开始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建立全新的资助体系;

住房救助方面,早在1999年,就制定了《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启动了城镇廉租房建设工作。

2004年5月13日开始实施《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2007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新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明确指出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是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政策体系的组成部分。

  2我国现有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取得的成绩是举世瞩目的:

社会救助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相互衔接,共同构筑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的项目从城乡低保逐渐扩展为集生活、医疗、住房、教育、养老、法律、殡葬等多种需求一体化的全面保障;

国家对社会救助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

社会救助理念不断更新发展;

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发展,逐渐固化为国家制度。

  然而,社会救助制度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发现并正视问题,才能谋求更好的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点。

  2.1法律制度不健全,法规条例不规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从不同角度规范社会救助制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社会救助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了公民享有社会救助的权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

但是,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制度的法治水平还较低,表现在如下几点:

首先,社会救助法律不完备。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社会救助的基本法律,社会救助工作的制度来源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所颁布的各种条例、决定和通知等。

  2008年我国颁布了《社会救助法(草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企业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