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琼斯》的现实主义特征研究1Word下载.docx
《《汤姆琼斯》的现实主义特征研究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汤姆琼斯》的现实主义特征研究1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在伊顿贵族学校受中等教育,后去荷兰莱顿大学求学于1729年辍学。
回到英国之后,他以编剧和经营剧院谋生。
他写的剧本具有较强的时政性,对政府做出辛辣的讽刺,激怒了当权者。
1737年政府实施严格的戏剧检查,迫使菲尔丁放弃了他热爱的戏剧事业,改学法律。
他一生总是保持着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
女作家马利·
瓦特里·
梦特鸠谈到菲尔丁曾说“没有人像他那样从生活中得到快乐,又没有人像他那样缺乏快乐的理由。
”多年超负荷的工作损害了他的健康,1754年菲尔丁于里斯本逝世。
2.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的英国。
小弃儿汤姆被乡绅奥尔华绥先生收养。
汤姆长大后与地主威斯顿先生的女儿索非亚相爱,但因汤姆卑贱的身份而遭到威斯顿先生的强烈反对。
汤姆受到奥尔华绥外甥布利菲的陷害而被逐出家门。
威斯顿要求女儿嫁给布利菲,于是索非亚抗婚出走.追随汤姆来到伦敦。
到达伦敦以后,汤姆又遭到布利菲的陷害,索非亚也受到家人的强制。
但到最后,布利菲的阴谋被揭穿,被奥尔华绥先生赶出家门。
汤姆的身世真相大白,原来他也是奥尔华绥先生的外甥,与布利菲是同母异父的兄弟。
汤姆与索非亚历尽艰辛,有情人终成眷属。
幸福的结合。
3.现实主义因素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有两个较为令人关注的文学现象:
一个是古典主义的盛行,另一个便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正式形成。
这两者都对现实主义的发展大有裨益。
这个时期许多作家将文学创作的重点放在反映现实社会中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上.着重描写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和崇高感情,从而发扬并发展了现实主义精神。
涌现出菲尔丁、理查森、斯特恩、斯莫莱特四位现实主义小说大师。
其中亨利·
菲尔丁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
他被着名诗人、历史小说家司各特称为“英国小说之父”,其代表作《弃儿汤姆·
琼斯的历史》(以下简称《汤姆·
琼斯》)更被誉为“英国小说的鼻祖”。
本文通过研究《汤姆·
琼斯》的现实主义特征,从社会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典型人物的塑造等方面挖掘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因素。
3.1社会环境的真实再现现实主义小说顾名思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作者通过对人物、环境、事件等的描写,再现了故事发生时的社会状况、经济环境、阶级差异等,从而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阅读作品时如同身临其境。
菲尔丁的《汤姆·
琼斯》再现了乔治二世统治下的英国社会,使读者对当时英国社会生活有一种全景性的了解。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至六卷),故事对英国乡村(英国南部萨默塞特郡的一座庄园)生活做了全面细致地描写。
乡绅地主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庄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神学家和“哲学家”依附于乡绅地主.充当宗教神学和封建道德的卫护者;
贫苦人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在社会生活一片“繁荣”的表象下吃力的喘息。
第二部分(七至十二卷),描写了汤姆和苏菲娅在从萨默塞特郡通往京城途中的困苦颠沛和种种冒险。
故事的展开以几个客栈为落脚点,众多人物(江湖郎中、士兵、流氓、流浪汉、贵妇等)轮番登场,形成一个琳琅满目的人物画廊,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英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态。
其中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厄普敦客栈的老板娘对中士抱怨说“我们交的税简直多的吓人。
您瞧,光是窗户税就得交四十多个先令,眼下是能堵上的窗户,我们都给堵上了,我这屋里黑乎乎的没有一点点亮光……”短短数语就使读者了解到当时英国征收税款之名目繁多.连开窗透气这种再平常不过的事也要征税,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国家对人民的剥削,再现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
第三部分(十三至十八卷),故事发生在伦敦,在这里贵族上流社会的人物纷纷粉墨登场,展现了一幅乌烟瘴气,尔虞我诈,荒淫无耻的图景。
贵妇贝拉斯顿夫人为满足自己的淫欲勾引汤姆,为了把汤姆占为己有,她极力怂恿色迷迷的费拉马老爷把索非娅搞到手,甚至要在客厅里用强。
菲尔丁在这部分着重揭露了上流社会腐朽糜烂的生活和所谓上流人物道貌岸然的伪善嘴脸——“在这一阶层中。
也有一些完全受情欲的左右,甚至远远超出礼教许可范围的,……以我的拙见,当前我们的上流社会真正的特点与其说是堕落,毋宁说是愚蠢,只配用轻浅薄来形容”。
菲尔丁将整个十八世纪英国社会风貌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如身l临其境般与主人公在生活的漩涡里几经沉浮,不能自拔。
这种真实描写和再现社会环境的写作手法,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重要特征。
进入十八世纪以后,许多作家的视角从传统的神话、历史、传说、英雄主义转向普通人的生活,刨作的素材开始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中心。
琼斯》就是当中的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堪称典范。
32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现实主义小说总是具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
小说一般以主人公的曲折经历为主线,而主线之外往往又有许多辅线。
主线和辅线相互交叉,忽明忽暗。
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都牵涉许许多多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环环相扣,完整而富有情趣。
《汤姆·
琼斯》的故事发展有两条主线:
(一)汤姆的身世之谜,可以说是故事的暗线;
(二)汤姆与索菲娅的爱情波折,可以说是故事的明线。
主线以外又有两条辅线:
(一)汤姆与布利菲之间的对照;
(二)汤姆与若干女人的暧昧关系和情感纠葛。
汤姆的身世问题自始至终贯穿整个故事的发展:
从小汤姆突如其来的出现在奥尔华绥先生的床上,到汤姆的身份真相大白,他的身世之谜一直存在于读者的心理,牵动着读者的心。
汤姆和读者多少次误以为他们到了揭穿这个秘密的边缘,又多少次失望。
因此他们期待结局之心更加迫切而紧张。
同时,随着汤姆和索菲娅的爱情一波三折的向前发展,读者的心也随之起起伏伏,时忧时喜,心中暗暗期待两个有情人幸福的结合。
在两条主线平行发展的同时,另外两条辅线与主线彼此穿插,共同推动情节的发展,促使矛盾逐步升级。
四条线索的完美配合使小说跌宕起伏,引人人胜。
英国小说家萨克雷曾经说过这部巨着“每一情节都有前因后果.不带偶然性。
它们对故事的进程都起了推动作用,连结成一个整体。
文学史上从来不曾有过这样卓绝的(如果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字眼的话)作品”。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典型人物塑造上,现实主义作家将人物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使人物更加丰满和真实。
一方面,刻画人物以现实生活作为参照,故而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
另一方面,又将人物的形象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使塑造的人物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小说的主人公汤姆正直热情,宽容大度。
然而,如菲尔丁所说:
“英雄好汉身上毕竟还是凡人的成分多于神的成分,不论他们心灵有多么高尚,肉体还是免不了有严重弱点.仍然要受到人类本性中最卑劣的需求所支配。
”汤姆的性格里有着显而易见的缺陷:
冲动、鲁莽,并且在男女关系上表现的轻率,有失检点。
他对苏菲娅的爱情是真挚的,但面对情欲的诱惑,他却常常失去理性。
在乡下时,他曾经和毛丽厮混:
在去伦敦的路上,他又和沃特尔太太一番风流;
在伦敦,汤姆为求衣食,竞成了贵妇贝拉斯顿夫人的玩物。
这些缺点无疑是汤姆身上洗不掉的污点,但他恰恰突出了作者从“人性”角度出发的写作意图。
菲尔丁笔下的汤姆,活生生根植于十八世纪英国社会,有血有肉,真实立体。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汤姆的塑造,实现了自己人性写作的宗旨,同时表达了作者真诚相信并热切期待善良正直的人性能够最终战胜邪恶虚伪的势力。
具有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活力。
3.4生动非凡的人物形象
现实主义小说强调展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人物。
其创作的重点不再是单一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或个人英雄主义,而是要着重描绘处于不同社会层面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从故事内容上,《汤姆·
琼斯》很像《约瑟夫·
安德鲁斯传》,但是在人物刻画上,亚当斯这样有个性的丰满形象再没有出现,代之以一大批生动形象的人物。
如正值善良却缺乏主见和判断力的奥尔华绥先生:
脾气暴烈、酷爱狩猎的乡绅威斯顿:
阴险狡诈、精于暗算的小人布利菲少爷;
满口仁义道德却偷情的伪善的哲学家斯奎尔;
胆小迷信、蒙受冤屈的小知识分子帕特里奇:
淫荡成性的伦敦上流贵妇贝拉斯顿夫人等。
他们不再像《约瑟夫·
安德鲁斯传》中大多数一带而过的人物,而是每个人都个性鲜明,特点突出,惟妙惟肖,共同组成了一个生动形象的人物画廊。
菲尔丁在这部小说中再现了英国十八世纪的社会风貌,为读者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
他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逼真生动的人物形象.展开了一幅丰富立体的人物画卷。
4.结论
文学作品里把普通人作为主人公来塑造和描写是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突出特征和重大贡献,菲尔丁在此基础上做出新的探索和尝试。
他以平凡的现实生活为背景,真实再现和还原现实生活的本来面貌。
主人公出自真实的生活而栩栩如生,既具有值得称颂的英雄行为和人性光芒,也有抹不掉的人性缺点。
菲尔丁认为,孤立的全才全德之人是人间罕物,即使确有其人,也绝不是文学作品应该描写的对象,“这种人间罕物只有留给墓志铭作者去写”。
他的这些创作手法和主张既坚持了文学创作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的宗旨,又反对了文学创作简单照搬生活现实的误区,体现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基本要求。
菲尔丁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实践了这些主张.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起到了典范作用。
作为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谨的最高成就,《汤姆·
琼斯》必将在英国文学的浩瀚长河中永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吴景荣,刘意青.英国十八世纪文学史[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O00.
申富英.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新视野[M].山东: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汤海冰.浅论《汤姆·
琼斯》的现实主义因素.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O07(4).
刘耀辉,王建香.从客栈看十八世纪英国社会叨.外国文学研究,2007.
陈小丽.简析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演变叨.社科纵横,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