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38003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资金筹措方式为:

中央投资1371.32万元(占总投资70%),地方配套587.71万元。

按直接经济效益计算,计算方法根据各项措施新增实物效益,按市场价格折算成现金。

各项措施全部见效后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35.68万元。

各项措施全部发挥效益时年可增加蓄水量697.45万m3,减少土壤流失35.11万t,增强小流域土地的蓄水保土能力。

1.1基本情况

1.1.1自然条件

某某县鸡冠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地处某某县南部的某镇境内,位于东经111°

12′42″—111°

20′26″,北纬31°

25′57″—31°

36′46″之间。

项目区内有11-34km2的小支流5条,总面积94.81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8.07km2。

项目区属于扬子准地台,位于黄陵穹隆北缘,属该穹隆构造的边缘部分。

区域地层出露主要为奥陶纪灰岩,志留纪页岩,及第四纪的冲洪积、坡残积粘土、砂砾土等。

项目区属大巴山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最低处海拔295m,最高点海拔1234m,呈阶梯状,大致分四级:

第一阶梯为沮河沿岸地带,海拔在300—350m之间;

第二阶梯是从350—500m之间的低山区,在海拔500m左右是阶梯缓坡地带;

第三阶梯为500—850m的山区,在800m左右的有一段阶梯缓地带;

海拔850m以上属高山区,为第四级阶梯;

项目区东部为页岩区,冲沟发育强烈,西部为石灰岩区,岩溶发育强烈,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石化严重。

项目区内地面坡度组成:

<5°

的土地面积为1574.5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6%;

~15°

土地面积为2460.2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

15°

~25°

土地面积为2853.8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9%;

25°

~35°

土地面积为1771.3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8%;

>35°

土地面积为1180.9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

地面坡度组成见附表2。

1.1.2土壤

1)土壤分布

项目区土壤共有6个土类、9个亚类、23个土属、105个土种,优势土类为棕黄土。

项目区土层十分瘠薄,中度偏碱,有机质含量偏低,氮、钾含量低,磷含量高。

大部分土地含砾石或存在泥石夹层,难以耕作,作物产量低。

鸡冠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主要土壤理化特征见表1—1。

表1—1鸡冠河小流域土壤理化特征

注:

数据引自某某县《农业区划报告》。

2)土地资源评价

本项目区土地资源评价是根据土地特性和质量,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利用途径,然后按土地类型归类,并依照土地生产潜力和限制因素,对各类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根据鸡冠河小流域项目土地资源分类特点、限制因素等指标,采用最低条件限制因素和评分法对流域土地评价类进行综合评分。

土地资源评价等级见表1-2。

表1-2鸡冠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土地资源评价等级

1.1.3土地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9481hm2,其中农耕地1274hm2,占总面积的13.4%;

林业用地面积3889hm2,占总面积的41%;

经果林面积1704hm2,占总面积的18%;

其它草地2102hm2,占总面积的22.2%;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2hm2,占总面积的1.6%;

城镇及工矿用地92hm2,占总面积的1%;

交通用地79hm2,占总面积的0.8%;

其它用地189hm2,占总面积的2%。

2)耕地坡度组成:

鸡冠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耕地面积1274hm2,其中<5°

的面积820hm2,占耕地面积的64%;

~15°

的面积152hm2,占耕地面积的12%;

~25°

的面积162hm2,占耕地面积的13%;

>25°

的面积140hm2,占耕地面积的11%,详见表1-3。

 

(3)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项目区是该县商品粮的主产区,农业人均耕地面积0.11hm2,且农业人均基本农田0.07hm2,与其他地区相比,人均占有量较高。

林业用地面积比重虽然较高,但植被稀疏,覆盖率较低,呈现“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现状;

其它草地占有比重也比较高,今后的开发潜力比较大,是项目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后备资源。

1.1.4植被

项目区植被比较丰富,区内树种有102种,用材林有松、柏、杨、杉、椿、泡桐、栎等;

经济树种有:

桃类、油桐、漆树、核桃、柿子、柑桔、桑、猕猴桃、山葡萄、花椒、杜仲、银杏等;

珍稀树种珙桐、楠木、稠李、红豆杉、三尖杉、鹅掌秋、玉兰、腊梅、野生牡丹等。

主要林特产有香菇、木耳、茶叶、板栗、桐油等,其中燕耳、香菇、茶叶在国内外市场颇有声誉。

1.1.5水文、气象

该项目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降雨量集中,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极不均匀”。

据资料显示:

年最大降水量为1509.6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21mm,降雨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4-10月,约占年总雨量的85%。

最大月平均雨量167.7mm(7月),最小月平均降雨量10.4mm(1月)。

暴雨集中在7、8、9月,占年降水的43%。

10年一遇最大24h降水量为153.79mm,20年一遇最大24h降水量为187.5mm,实测最大三日降雨381.7mm。

气温多变,温差较大,多年平均气温15.1℃,最冷月平均气温2.8℃,最热月平均气温27℃,极端最高气温42℃,极端最低气温-16.5℃;

气候偏燥,蒸发量大,年蒸发量在1208.7mm-1740.7mm之间,多年平均大风日20天,日照充足,光照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1400-1800小时。

主要灾害性气候有风、雹、洪水、干旱等,平均每年在一次以上,详见表1-4。

表1-4某某县鸡冠河项目区自然条件汇总表

1.2社会经济状况

1.2.1人口与劳动力

项目区隶属某镇,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13855人,其中农业人口11755人。

总户数3079户,农业劳动力5473个。

农业人口密度124人/km2,人均土地0.11hm2,13个行政村分属5个小支流,详见表1-5项目区流域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1-5项目区流域行政区划统计表

1.2.2农村产业现状

1)农村产业结构:

根据某某县2007年国民经济统计年鉴,项目区内农业总产值4388万元,其中:

农业产值2036万元,林业产值182万元,牧业产值1372万元,其它产值798万元。

农村经济总收入5348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2591元。

2)农业生产:

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总产量达651万kg,单位面积产量5115kg/hm2,人均产粮553kg。

经济作物有烟叶,种植面积较广。

3)林业生产:

林业生产主要有茶叶、木耳、香菇、白果、核桃、板栗等。

4)牧业生产:

属家庭畜牧业,分散养殖,品种为当地的猪、牛、羊、鸡、鸭等,以农户自给为主,商品率较低。

5)副业生产:

以劳务输出为主。

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生产手段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市场农业、现代农业份额小,农业生产极不稳定,雨水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

⑵农产品结构不合理。

由于市场信息不灵通,区域内生产结构低水平趋同,大多数农民是别人种啥自己种啥,市场上已饱和的农产品仍在大量生产,存在着盲目性。

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份额低。

⑷农业结构调整步子不大。

⑸农业产业化仍处于浅层低水平的发展阶段。

1.2.3农村基础设施情况

项目区有223省道通过,交通极为便利,村村通路。

项目区通讯发达,电信、移动和联通信号覆盖全区,项目区的群众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展了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除水害兴水利取得了较大成绩。

据调查,项目区内现有小

(二)型水库1座,库容56万m3,年供水量120万m3,塘堰66座,年供水量20.5万m3,蓄水池150口,年供水量29.06万m3,现有输水管(渠)15.6km,年输水量11.7万m3,大大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但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⑴项目区水资源利用率低,农村人畜饮水主要靠水窖、水井解决,经常出现人畜饮水困难,施工用水靠河沟径流。

⑵项目区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村镇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散居农户用电仍然存在困难。

⑶项目区已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油)路,但各自然村之间交通条件仍存在很大差异,个别自然村的交通条件仍靠土路、石子路支持,道路崎岖,路况较差。

1.3水土流失及防治情况

1.3.1水土流失现状

1)水土流失概况

项目区地处保南中高山地区,因地质结构影响,东部为页岩地区,风化严重,风化层深厚,结构松散,切沟发育,水蚀严重;

西部为石灰岩岩溶区,地表土层极薄,不利于植物生长,石漠化严重;

林地纯林多,植被稀疏,大部分林地存在严重水土流失。

根据湖北水土保持监测中心2006年《湖北省水土保持公报数据》,比照2005年以前湖北省水土保持公报资料,按比例推算,项目区共有水土流失面积48.07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0.7%,其中轻度流失10.58km2,占流失面积的22%;

中度流失21.63km2,占流失面积的45%;

强度流失9.13km2,占流失面积的19%;

极强度流失6.73km2,占流失面积的14%。

平均土壤侵蚀量20.4万t,土地平均侵蚀模数为4244t/km2·

a。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图见附图2。

2)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对项目区及下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主要表现如下:

(1)造成项目区土地资源的破坏,土地石漠化。

水土流失造成了项目区大量的土地地表耕作层和植被生长层变薄乃至消失,造成了土地生产力的迅速衰减或丧失,从而造成了项目区粮食的产量下降。

土地肥力的下降,迫使农民增加化肥使用量,同时又将土壤中残留的化肥和农药大量携带入水库及下游的沮河,造成面源污染,影响了沮河两岸群众的人畜饮水安全。

项目区的西部因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石漠化,呈现大片大片的光石板。

(2)淤毁水利设施,增加防洪难度。

自然及人为造成大量的泥砂直接流入水库、堰塘,减少了水库的有效库容,增加水库的运行成本。

根据调查,项目区内有堰塘66口,均有不同程度的淤积,同时泥沙淤积河道,抬高河床,降低防洪能力,威胁村镇安全。

(3)造成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

由于自然及人为等因素,特别是随着项目区内开发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多,人为破坏植被的情况较为普遍,造成了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的降低,从而使得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4)造成项目区群众生活贫困加剧。

水土流失限制了对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了环境的压力,成为农村生态恶化和贫困的根源。

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扶贫工作力度,但恶劣的生态环境很容易使扶贫的成果丧失,一场旱灾就会使许多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