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236196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它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迁移的发生是无条件的白发的。

2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3概括化理论:

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知识背景,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迁移前提条件)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④学习的定势和态度(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⑤认知结构的特点⑥学习策略的水平

7、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②改进教材呈现形式③提高知识

的概括化水平④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⑤加强教学方

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⑥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8、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表象和

图式也是其表征的重要形式;

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

系统进行表征。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9、知识学习的类型:

(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

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分为下位

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0、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保持和提取三个阶段。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和白动

化阶段。

励和想象的倾向。

11、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它贯穿

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

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2、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导向作用。

2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对教育效果具有评价作用。

1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14、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1)个体本位论

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代表人物:

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

(2)社会本位论

它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

(3)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

杜威)

(4)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

斯宾塞)

195祚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方针。

15、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教育目的的不同:

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

2教育对象不同:

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3教育内容不同:

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

4教育方法不同:

应试教育大搞题海战术,素质教育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

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

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因材施教

6教育结果不同:

应试教育使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个性受到压抑,素质教

16、什么是素质教育?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

的理论依据:

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三大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

17、素质教育的意义:

1它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

2它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3它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

18、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改变教育观念。

②转变学生观。

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④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

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9、学校教育制度及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和学校的结构。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是壬子癸丑学制。

1922年颁布壬戍学制又称为六三三学制。

20、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展、大众化及类型日益多样化。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6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7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8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①学会共同生活②学会认知③学会做

事④学会生存。

21、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22、教师的职业角色:

1传道者角色②授业、解惑者角色③示范者角色④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⑥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23、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24、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核心)③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④对待白己,为人师表。

(2)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⑤丰富的实践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②组织管理能力③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④较

高的教育机智

(4)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帅德②愉悦的情感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健康的人格

25、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分类:

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结构:

包括人格威信、学识威信和情感威信

26、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白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27、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③教师的在职培训④教师的白

我教育

28、学生的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是白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9、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白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30、师生关系的内容: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1、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1专制型②放任型③民主型

师生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32、怎样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教师方面: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提高教师白身素质④热爱和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⑤发扬教育民主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⑧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2)学生方面:

①正确认识白己②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3、课程的意义:

1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5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

34、课程的类型:

1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3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4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5从课程任务来看,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6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5、三维课程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价值

观(三者是一个整体)

36、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7、教科书编写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7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38、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9、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