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230231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复习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复习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复习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复习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复习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22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A.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

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解析】选A。

从“国有化”“强行征用……剩余农产品”,可以判断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满足了调动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应付战争的需要,保卫了新生政权,故A正确。

3.(2017·

益阳调研)学者王听伟指出:

“摒弃了试图直接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构想,使得俄国的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缓和了民众和苏维埃政府的矛盾,顺利渡过了这次‘危机’。

这是社会主义第一次伟大而成功的改革。

”这一“成功的改革”是指 (  )

A.赫鲁晓夫改革B.勃列日涅夫改革

C.实施新经济政策D.实行农业集体化

【解析】选C。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是农业,盲目种植玉米,导致垦荒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故A错误;

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了工业领域尤其是军事工业,后期导致经济下滑,故B错误;

据材料中“直接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列宁摒弃该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经济稳步发展,顺利渡过了危机,故C正确;

实行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故D错误。

【加固训练】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

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

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

”最先将“奇谈”变为“事 实”的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中国改革开放

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体制建立

材料中“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由此可知是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A工业国有化,不允许私人经营,所以不符合题意;

B和C相比,时间不是最早;

D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题干信息不符。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4.(2017·

安阳调研)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政权迅速摆脱了危机,同时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

材料中的“新思路”主要是 (  )

A.建立稳固的工农联盟

B.对外来资本的吸收和利用

C.大力推行企业国有化

D.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新思路”指的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而A是其影响,故A错误;

新经济政策中对外来资本的吸收和利用只是其内容之一,不能完全体现材料中的“新思路”,故B错误;

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发展资本主义企业,并不是推行企业国有化,故C错误;

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贸易,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故D正确。

【拓展延伸】新经济政策的“新”

(1)所有制:

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

(2)分配形式:

实行按劳分配。

(3)流通领域:

允许自由贸易。

(4)过渡方式:

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5)实质: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向社会主义过渡。

5.列宁说:

“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

”为此列宁 (  )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B.允许自由贸易

C.实施计划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

列宁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工商业,无产阶级能够控制并指导商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际上是否定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想法,转而主张由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之一是允许自由贸易,故B正确。

6.(2017·

广东百校联考)1922年3月“十一大”上,列宁就把对新经济政策的强调重点放到了从政治上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了,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

这实质上是 (  )

A.列宁准备放弃新经济政策

B.暗示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性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启

D.以阶级斗争作为经济手段

从“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又一斗争形式’”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带动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其实质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故B正确。

7.1925年秋,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

“除尽力发展销售合作社外,目前必须用最大的力量支持一切富有生命力的生产合作社(农业公社、集体农庄、劳动组合、生产协作社、合作工厂等)和那些应该提高到更高阶段的国营农场。

”联共(布)的这一决定 (  )

A.成为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来源

B.确立经济高指标“赶超战略”

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部分继承

D.宣布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材料中描述了这一时期仍部分地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说明有继承新经济政策的成分。

D是在1927年提出的。

8.下面是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位次变化情况表。

其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苏联 (  )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1

机器制造业

4

拖拉机

联合收割机

煤炭

6

电力

10

7

石油

钢铁

水泥

8

机床

12

A.无产阶级政权已建立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施

C.计划经济有其自身优势

D.计划经济优于欧洲市场经济

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在1928-1937年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都处于前列。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说明苏联模式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即计划经济的优势明显。

9.(2017·

江西名校联考)苏联的对外战争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他们生活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连战败国德国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国苏联的生活水平。

苏联人民的这一发现表明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

B.新经济政策无法恢复国民经济

C.斯大林模式未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

苏联的对外战争时期,属于斯大林执政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早已结束,故A、B错误;

苏联人民的这一发现表明,苏联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横向的差异,不能据此推断纵向的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故C错误;

这一差距反映出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故D正确。

10.(2017·

南京摸底)“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耕种,然后在公开市场上以他们所能得到的最高价格,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

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

”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  )

A.单一公有制的产生   B.新经济政策的成效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余粮收集制的扩大

私人土地仍然存在,还没有建立单一公有制,故A错误;

材料中当时农业实行集体农庄生产,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表现,不符合新经济政策,故B错误;

材料反映出农民对集体农庄生产的不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现,故C正确;

余粮收集制扩大出现在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实施前,此时农民并没有在集体农庄生产,故D错误。

【拓展延伸】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

(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

(3)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

11.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

”这一措施 (  )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改变了职工吃“大锅饭”的问题

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材料描述的现象就体现了这一特点,试图通过这些措施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12.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

“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

”这说明(  )

A.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D.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

两者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的关键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政治领域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是对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二者改革的领域是不同的,“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37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

他们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

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批评。

1935年访问苏联的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写道:

苏联显示了“无比高涨的管理生命力和青春活力,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更灿烂的未来而工作”。

另一方面苏联“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青年人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社会动荡”。

——摘编自《苏联这面镜子》

材料二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这里我们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从供求关系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内在的错误”。

——苏共领导人之一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

的札记(1928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西方进步人士称赞苏联的主要原因。

(12分)

(2)材料一、二批评了苏联社会中的哪些不健康现象?

上述现象反映了苏联工业化中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