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汇编Word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文化观念: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
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
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
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
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2)错误认识: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第三章圆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
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
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
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
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2、古代的九州:
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经过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
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
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
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利。
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新乡;
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
更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
5、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世界上的几个古代文明,古埃及发生于尼罗河,巴比伦发生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
古希腊文化产生于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也是黄河流域,它所依赖的是它众多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
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
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地缘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地缘特征与文化命运:
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最早的人群是猃狁,之后是北狄,秦汉以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等。
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
在中原政治兴旺时,它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徙或内迁;
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入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
在短暂的停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
隔一二百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
虽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许多次,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7、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
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
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被毁灭了。
其间原因很多,有一点应当与其地理条件有关。
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大片的沙漠,人类能够生存的地方实在太稀少,因此人群间为争夺生存居住地的斗争过于残酷。
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它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
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因此每当北方进入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
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
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8、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9、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
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10、唐初南方文化状况的概观:
唐朝初年,南方的情况已有较大的改观。
丹阳、毗陵、吴郡等地,已经属于开化之地。
岭南二十余郡,已经有南海、交趾等荟萃一方的人文、物产的都会。
11、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1)从逻辑上说,一开始没有所谓正统文化,中原文化当初实际只是一个地域文化。
它是经过一定的吸收融摄后,才上升为一种正统文化的。
所以,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
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
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12、古代保护资源的措施
1)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
2)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鱼类繁殖。
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安排在秋季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
3)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伐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
4)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
5)由政府提倡和领导的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
6)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13、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14、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
答;
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1)三角形的外接圆:
经过一个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1、距今大约一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4、夏是我国第一代王朝,时间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五百年。
5、商朝始建于公元前17世纪初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共历17世31王。
6、周朝,公元前11世纪的中叶到公元前771年。
7、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是“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8、商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16、天主教的三大学者是利马窦、徐光启、李之藻。
清初三先生:
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所以在明末清初有以“三先生”为代表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反思。
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17、清朝时期的文学艺术也有巨大成就,小说如曹雪芹〈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戏剧如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1、新石器时代: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4、三大文明成就: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5、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
“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
“五帝”的人物则有相当的确定性,他们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7、敬授民时:
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式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