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2202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

《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血管内科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_精品文档Word下载.docx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或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对其血糖情况的知晓率均很低。

调查显示,约有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因缺乏明显临床症状而未被诊断,IFG和(或)IGT者漏诊率更高[5]。

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并予以适当干预可能有助于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并降低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因此加强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的糖代谢异常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一)冠心病患者的糖代谢异常

冠心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如果不重视对糖代谢异常的筛查很大一部分患者将被漏诊。

欧洲心脏调查[6]共纳入欧洲25个国家110家医疗中心的4961例冠心病患者,调查结果表明,因急诊事件入院的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高达71%,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也高达66%,亦即至少2/3的冠心病患者存在糖代谢异常。

如果仅检测FPG,将会漏诊2/3的高血糖患者。

即使将IFG的诊断切点下调至5.6mmol/L,仍会漏诊48%的高血糖患者。

NAVIGATOR研究[7]共纳入43509例冠心病患者或其高危人群,为其进行OGTT检测发现约62.5%的受试者合并糖代谢异常。

在31047例仅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中,糖代谢异常者占61.6%。

GAMI研究[8]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均高于65%。

中国心脏调查的数据显示[9],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的住院患者中,约80%存在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

其中糖尿病为52.9%,IFG和(或)IGT为20.36%。

在没有任何糖代谢异常病史的冠心病患者中,如果单纯检测FPG(以6.1mmol/L为切点),将漏诊80.5%的糖尿病患者和87.4%的糖耐量异常患者。

因此,无论在稳定性冠心病还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均应加强对糖代谢异常的筛查。

(二)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糖代谢异常

除了已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外,在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也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两项针对高血压患者所进行的研究发现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3%~31%,但未报道糖代谢异常的相关数据[10,11]。

2010年在成都地区进行的中老年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调查研究[12]发现,高血压人群糖代谢异常患病率(53.4%)显著高于非高血压人群(25.1%);

若不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仅依靠检测空腹血糖,将漏诊中老年高血压人群中72.9%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和54.4%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

国内另外两项针对高血压患者的调查也有类似的发现:

在全国5家医院高血压门诊的调查发现,不伴有糖尿病病史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单纯FPG异常者仅占4.9%。

对其中1421例患者同时测定了FPG和OGTT,FPG异常的患者仅占15.4%,在FPG正常的患者中有27%为IGT[13-14]。

日本一项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研究中,对无糖尿病病史者进行了OGTT试验,结果发现62.8%的患者存在糖代谢异常(24.8%的患者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34.5%者为IGT及IFG)[15]。

NAVIGATOR研究发现[7],在合并任一心血管疾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史、接受过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治疗、合并周围血管疾病、因周围血管疾病接受血管重建治疗或截肢、以及合并脑卒中病史的患者中,存在糖代谢异常者均在2/3左右。

在心血管疾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中,糖代谢异常的流行趋势非常严重,但多数患者未得到明确诊断。

而这些患者中负荷后高血糖占有相当的比例,仅仅通过FPG检测难以发现。

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的获益

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也是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在冠心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中加强对糖代谢异常的筛查与干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高血糖对于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是一个非常缓慢、进行性累积的过程。

早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高血糖对于大血管的危害即已开始,随着糖尿病的发生及其病程的逐渐延长,这种损害将逐渐加重并进入难以逆转的阶段。

近十余年来先后揭晓的一系列大型临床试验提示,早期干预高血糖可能为患者带来显著的心血管获益,而在糖尿病病史较长甚至已经发生靶器官损害的患者中即使严格控制血糖也难以减少大血管事件的发生[3]。

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一)临床证据对于糖尿病干预的启示

虽然有确凿证据显示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但血糖控制与心血管获益之间的关系迄今仍未最终澄清。

近年来先后结束了数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包括控制糖尿病心血管风险行动研究(ACCORD)、糖尿病与血管疾病行动研究(ADVANCE)与(美国)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等[16-18],对严格控制血糖能否带来心血管获益进行了探讨。

这些研究设计的共同点是比较强化控制血糖和一般控制血糖对于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大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但其结果表明强化控制血糖未能有效预防大血管事件。

然而,同一时期发表的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延长期随访研究结果却显示[19],与常规治疗相比,强化血糖控制显著降低了心肌梗死发生率(磺脲类或胰岛素治疗组降低15%,二甲双胍组降低33%,均有统计学意义)和全因死亡率(分别减少13%和27%)。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3项强化降糖试验所纳入的均为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而UKPDS研究所纳入的均为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综合分析这些研究结果,可认为早期干预高血糖可能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

与血糖控制对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有所不同,在糖尿病患者尚未发生大血管并发症时、或在大血管并发症的早期积极控制血糖,可能对其预后产生有益作用,而在患者已经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后再进行血糖干预则难以取得满意效果。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研究[20]受试者相对年轻,且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结果显示降糖治疗使其心血管事件减少57%,也证实了上述观点。

在Lancet2009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中,纳入了包括UKPDS、DCCT研究在内的5项强化降糖治疗与一般治疗比较的研究[3],共包括33040例患者。

结果显示,与一般治疗相比,强化降糖治疗组血红蛋白(HbA1c)平均下降0.9%,强化治疗使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下降17%,冠心病下降15%,但卒中和全因死亡率没有降低。

上述研究提示,对于基线特征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应该采取不同的血糖管理策略:

病程较长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已发生临床型或亚临床型心血管靶器官损害,此时通过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心血管危险性的难度显著增加,过于激进的降糖治疗可能因低血糖、体重增加等因素而对其心血管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这可能是ACCORD、ADVANCE与VADT研究中受试者未出现明显大血管获益的重要机制之一。

对于病程较短、尚未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并发症的患者,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可能会降低其远期心血管事件风险。

(二)临床证据对于糖尿病前期干预的启示

糖尿病前期阶段的干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干预两种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一些前瞻性IGT干预研究[如中国大庆研究、芬兰DPS和美国预防糖尿病计划研究(DPP)等]提示[21-23],早期积极改善生活方式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相对风险。

一些研究探讨了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能否获益,但所得结论不尽一致。

DPP研究证实,IGT人群接受二甲双胍治疗可使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31%,但二甲双胍组人群的获益程度小于生活方式干预组。

STOP-NIDDM研究[24]结果证实,阿卡波糖可使IGT人群新发糖尿病风险降低36.4%。

其后续分析进一步表明[25],阿卡波糖还可显著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

NAVIGATOR研究[7]结果却发现,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那格列奈治疗组患者新发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未比安慰剂组降低。

尚在进行中的ACE研究是迄今在中国冠心病患者中进行的最大规模早期血糖管理研究,ACE研究的结果将为合并IGT的冠心病患者的降糖药物干预提供重要的临床证据。

上述研究提示,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应成为糖尿病前期人群的主要干预措施,必要时可以审慎考虑降糖药物治疗。

三、如何早期发现血糖代谢异常

血糖代谢异常的诊断主要是通过不同方法测定体内血糖水平,目前推荐的指标包括FPG、负荷后血糖、随机血糖以及HbA1c。

与此同时,综合评估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和已有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识别糖代谢异常的患者。

(一)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尚未明了,95%是由遗传、环境、行为多种危险因素共同参与和/或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素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和T2DM筛查积分问卷调查[26-29]发现,在某些特殊(心血管疾病患者、代谢综合征人群等)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整体人群。

早在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就已推荐在高危人群中进行选择性筛查[30],及时有效地筛查可使目标人群糖代谢异常的确诊时间提前,以便改善血糖管理。

最新ADA糖尿病防治指南[31]将高血压、血脂异常和CVD都列为糖尿病高危特征之一,因此绝大多数心内科患者都具有至少一个糖尿病高危因素。

当患者同时合并超重(BMI≥24kg/m2)、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或曾被诊为IGR(IGT或IFG)时,我们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糖代谢状况。

即使患者不具备以上特征,心内科患者的血糖筛查也应开始于45岁。

建议如心内科患者符合下列任何条件之一:

年龄≥45岁,超重(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或BMI≥24kg/m2),糖尿病家族史,妊娠糖尿病史或曾被诊为IGR(IGT或IFG)应行血糖代谢异常的进一步筛查以了解糖代谢状况。

(二)早期糖代谢异常的筛查手段

1.FPG:

FPG是最常用的测定血糖水平的方法,要求受试者必须空腹8~12小时后于清晨6:

00-8:

00取血。

如患者主要表现餐后血糖升高,FPG可正常,单纯检测FPG难以早期检出糖代谢异常。

根据不同的切点,FPG异常患者可诊断为糖尿病(≥7.0mmol/L)或IFG(≥6.1~<

7.0mmol/L),但是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的数据,中国人群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2型糖尿病及IGT患者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冠心病患者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达到80%,社区人群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男性达44%,女性达50%。

一项在我国进行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研究发现,如果使用FPG作为IGT筛查手段,选择5.6mmol/L作为切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4.1%和65.4%[32]。

在另一项纳入了269例PCI术后的冠心病患者随访5年的观察性研究证实,当患者FPG≥5.6mmol/L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就已经显著升高(P<

0.05)[33]。

建议以空腹血糖5.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