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8课 杂记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1146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8课 杂记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8课 杂记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8课 杂记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8课 杂记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8课 杂记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8课 杂记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docx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8课 杂记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8课 杂记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8课 杂记学案 苏教版《唐宋八大.docx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8课杂记学案苏教版《唐宋八大

第8课 丰乐亭记

专题导航

  专题解说 杂记类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中形成较晚,内容也颇为驳杂。

记人记物,记亭台名胜,记游山玩水等等,皆属于“记”的范围。

同学们在初中学习过的《醉翁亭记》就是这类文体。

明代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称“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比较准确地指出了杂记的功能。

因为所记事物具体可感,此类文章中便多有记叙周详、描写细致的佳作。

总体来说,宋人杂记无论在结构还是立意上都更趋成熟完善,成就要高于唐人。

而且宋人善于从所记事物中抽绎出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言近旨远,多有寄托。

这一特点在本专题选录的文章中非常显著。

学法指导 1.了解古代论文文体——杂记,了解杂记的内容、特点及源流,明白该文体的特征。

2.掌握本专题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熟悉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等文言现象,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感受杂记中精彩的记叙描写,学习古人善于从记事中抽绎出人生哲理的写法。

4.学习本专题时,要尽量结合注释提高自己阅读理解的能力,注意加强诵读。

庆历五年(1045)春,欧阳修上书为杜衍、范仲淹等辩诬,触怒了守旧派,降职滁州。

作者到任后的第二年就作了《丰乐亭记》。

丰乐亭建于庆历六年(1046),当年五谷丰登,万民欢乐、故而命名丰乐亭。

全文围绕一“乐”字而写,其主题却是歌颂北宋初期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

文章在记叙中插入议论,回顾战争年代,对照当前的和平景象,从而要求人们记住“幸生无事之时”,激发起感恩报德的思想,最后归结到亭子命名的原因。

以“乐”开篇,以“乐”结终,“乐”贯穿始终,景宜人,情动人,理启人,《醉翁亭记》让人跟着醉,《丰乐亭记》让人跟着“乐”,真不愧为传世的姊妹篇。

薛时雨与欧阳修

1.醉翁亭坐一知己

薛时雨(1818-1885),字慰农,又字澍生,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

清咸丰进士,做过嘉兴、嘉善知县和杭州知府。

十分热爱家乡,年轻时经常到琅琊山赏景作诗,写下了许多楹联诗词,尤其是对琅琊山的醉翁亭情有独钟。

他曾说道“滁之有醉翁、丰乐二亭,如人之有眉目,剔目矐眉而其人不全”。

这位咸丰三年进士,杭州知府任上乞休归来的全椒乡贤,晚年耗费了十年的时光分别主持了醉翁亭、丰乐亭的重修,对醉翁亭、丰乐亭之于滁州的理解可谓醍醐灌顶。

据琅琊山志记载,他在此留下四副楹联作品,并为醉翁亭大门书写了“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的墨迹。

2.醉翁亭联

翁昔醉吟时,想溪山入画,禽鸟亲人,一官迁谪何妨,把酒临风,只范希文素心可证;我来凭眺处,怅琴操无声,梅魂不返,十亩篙莱重辟,扪碑剔藓,幸苏子瞻墨迹长存。

这幅长联,抚今追昔,涵盖广泛,深深的遗憾中饱含着庆幸。

上联以欧阳修比肩范仲淹为感,表达了欧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同时又有以民为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追求。

下联说欧阳修离去40多年以后,《醉翁亭记》碑刻的磨损日益增加。

于是作为他的学生,当时在颍州做知州的苏轼,用书法写下了《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留存于世。

此联格调固高,皆因人物清名,而薛时雨的从政生涯也是以欧范苏为榜样,隐有自喻。

1.读准字音

(1)窈然(yǎo) 

(2)滃然(wěnɡ) (3)疏泉凿石(záo)

(4)畎亩(quǎn)(5)涵煦(xù)(6)刬削(chǎn)

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1)考

(2)按

(3)徒

(4)孰

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1)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古义:

战乱,混战。

今义:

兵器。

(2)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古义:

为父母送终。

今义:

自寻死路,找死。

(3)幸生无事之时也

古义:

太平。

今义:

没有事情。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

(1)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意动用法,以……为乐

(2)圣人出而四海一: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3)掇幽芳而荫乔木:

使动用法,使……被庇护

(4)风霜水雪:

名词用作动词,经过风霜

(5)滁于五代干戈之际:

名词用作动词,混战

(6)遂书以名其亭焉: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5.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介词结构后置句

(2)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判断句

(3)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

介词结构后置句

(4)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介词结构后置句

(5)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

省略句

(6)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判断句

6.翻译下列句子

(1)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

译文:

 

(2)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译文:

 

(3)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译文:

 

答案 

(1)到处成为敌国的地方,哪里可以数得完呢?

(2)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安于耕田种地和穿衣吃饭,过着太平日子。

(3)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覆育百年之久呢。

丰乐亭记

1.阅读第一段,思考:

(1)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答案 交代了亭名的出处,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2)结合此段并联系第三段文字,说说丰山究竟有怎样的美景。

答:

 

答案 一是山水相映之美

二是四季变幻之美

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2.文章第二段从远处落笔写“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第二段着力叙写与之相反的“五代干戈”,正是为了衬托“丰乐太平”,同时为结尾点明“宣上恩德”的主旨埋下伏笔。

3.阅读第三段,思考:

(1)本段介绍滁州现今的情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答:

 

答案 通过介绍目前现况,思考今天的安逸日子是怎样获得的。

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实际上透出一种忧患意识。

(2)从本段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答:

 

答案 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会安定“无事”是百姓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没有安定的社会局面,即使有好的收成,怕也是没有心情来从容欣赏山水的;那么,要使今天的太平生活得以延续下去,加强国力,认真保卫宋朝的边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4.阅读第四段,思考:

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全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是对自己的鞭策,点明了写作目的;第二句呼应了题目,与上文写滁州风景、自己的心态相映成趣;第三句是“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了创作时间以及创作者的姓名。

5.纵观全文,概括一下“丰乐”的丰富含义。

答:

 

答案 “丰乐”含义有四:

(1)乐丰山美景,

(2)乐天下永平无事,(3)乐岁物丰收之乐,(4)乐与民同乐。

这篇文章和一般记游、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

答:

 

答案 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极具特色。

这类文章往往不是单纯地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

他善于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笔成趣。

《丰乐亭记》全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了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了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全文紧扣“丰乐”两字,今昔对比,忧深而思远。

《丰乐亭记》文约而意丰,辞微而旨大。

作者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

《丰乐亭记》虽然也有“与民同乐”的思想,但意蕴较《醉翁亭记》更高一筹——文章隐隐透出“乐而不能忘忧”之苦心,认为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居安思危。

醉意的境界

单士兵

他又被贬了。

临近不惑之年,命途却还如此多舛,这让他有些压抑不住内心的忧伤。

在汴京的大殿前,他兀立良久,对着周遭静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叹:

欧阳修呀,欧阳修,你还能回得来吗?

滁州在哪里?

离汴京有多远?

欧阳修不知道。

此刻,他内心溢满落魄失意,正如水一样,一次一次漫过。

透过岁月依稀斑驳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浮沉。

四岁时父亲就病死了,是母亲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教他认字,才有了袍笏加身的荣耀,才有了“文章名冠天下”的美誉。

然而,现在却又以言获罪了,不是快不惑了吗?

难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

心里感觉还是很委屈。

委屈到想大醉一场,不再醒来。

人有时很奇怪,瘦削的肩头能扛起盛名与地位,却撑不起污名与委屈。

忘记委屈,也许不难。

不就有许多隐逸之士,或是亲近自然,或是沽酒买醉,忘却烦忧吗?

就像陶潜,悠然饮于南山,还有阮籍、刘伶,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忘怀避世。

特别是那个李白,失意地离开长安后,游山玩水,饮酒作诗,不亦乐哉?

天更显阴沉了,大风乍起,皇家的亭台楼阁,在北宋的风沙中若隐似无。

终于,欧阳修还是抬起了头,是该走了。

这时,他反倒有了些坚定,略带解嘲意味地自语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吗?

他决定不再去想什么寒窗十年、悬梁刺股了。

反正,学成文武艺,是要售与帝王家的。

这普天之下,哪里又不是皇土呢?

耳畔,传来了一声雁唳。

振振长衫,撩抚一下长须,欧阳修骑上了那匹瘦马。

东京渐远,滁州在望,一片青山绿水,比东京要美多了。

在溪边喝一口泉水,水很清洌,山很秀丽。

这让他更清醒了,处江湖之远,摆脱宦海纠葛,在这里,更要经邦济世。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做不好这地方父母官,岂不枉负了这一方山青水绿?

处理政务之余,欧阳太守常与官员们去看婀娜多姿的山水。

歇脚时,会在亭中品茶。

有一次,当他看到老百姓喝不起热茶,只能喝溪涧泉水,便将品香茶改为饮泉水,召集幕僚们议事,也用泉水招待。

与民同乐方为乐。

能做到这样,这太守让“滁人爱公若父母”,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连出家人智仙也被感动了,专门修建个亭子,作为太守闲看山水之所。

这亭子,太守谓之醉翁亭。

历史漫漫风尘湮灭了太多陈年遗踪。

当初,又有谁会想到,就是这一方亭台,竟然会成为后人公认的“天下第一亭”呢。

的确,太守文章写得好,使“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

不过,千古醉翁亭,恐怕还在于其笼罩着一种不朽的醉意,千年来,从未飘散,历久弥浓。

这醉意,不会诱人避世沉沦,反而催人醒世勃发;这醉意,让人明白,这世间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山水,而是民众。

带着这份独特的“醉意”,此后,他在扬州,施行“宽简之政”,那“文章太守”做得更是没话说。

一个人,有再多的委屈,历史是不会陪你哭泣的,它只会记得你的贡献。

往事越千年,如今欧阳修从历史幽暗的一隅走出来,闪光的,不只是锦绣诗文,还有为官善治。

著文倡道,见心明志,说到底,不是在纸上,还是用于现实。

就像欧阳太守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这里的“文”,说的可不只是诗酒文章,更大的指归是:

以生命入世,掮动历史的车轮。

现在,我们还真得感谢北宋庆历五年的贬谪事件。

要不然,庆历六年,中国文坛上又怎么可能同时诞生《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雄文呢?

这边厢,欧阳太守醉于山水,与民同乐;那边厢,范仲淹吁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真可谓,生死一知己。

欧阳太守在人生的起伏颠折中,自责自求,亲历亲为,其实不就是将范氏“忧乐”蕴涵的至高境界,收归于“醉意”二字之上吗?

这样充溢着入世精神的醉意,不就是世间最高境界的醉意吗?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滃然而仰出(wěnɡ)    舟车商贾(jiǎ)

B.何可胜数(shǔ)而安于畎亩衣食(quǎn)

C.刻露清秀(lù)赡养父母(zhàn)

D.涵煦百年之深也(xù)掇幽芳而荫乔木(zhuì)

答案 B

解析 A项“贾”读ɡǔ。

C项“赡”读shàn。

D项“掇”读du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