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治疗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105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康复治疗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儿童康复治疗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儿童康复治疗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儿童康复治疗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儿童康复治疗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康复治疗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

《儿童康复治疗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康复治疗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康复治疗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

DB510100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

DB510100/TXXX—XXXX

儿童康复治疗规范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0100/TXXX—XXXX

目  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与定义 1

4基本原则 1

5康复人员 1

6治疗方法 2

7档案管理 22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成都市儿童福利院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蒋银兰、李莉、李翠英、杜润涛、叶萍、刘蕾、漆方秀、陆雯、范隆絮、汪炜。

II

DB510100/TXXX—XXXX

儿童康复治疗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儿童康复治疗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康复人员、治疗方法、档案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成都市行政区域内的儿童福利机构和设儿童部的社会福利机构开展儿童康复治疗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6432 残疾人辅助器具分类和术语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儿童康复治疗ChildrenRehabilitationService

是以残损或功能障碍儿童为服务对象,采用物理疗法(physicaltherapy,简称PT)、作业疗法

(occupational therapy,简称 0T)、言语疗法(speech therapy,简称ST)、引导式教育

(conductiveeducation,简称CE)、多感官训练、康复工程手段、心理疗法和传统疗法等方式,减轻残疾或功能障碍造成的身体和心理影响,改善环境,促进患儿参与社会。

4基本原则

儿童康复治疗工作应遵循:

a)早期干预原则;

b)功能康复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原则;

c)功能康复与游戏相结合原则;

d)神经发育学规律原则。

5康复人员

5.1包括康复医师、中医师、康复治疗师(士)、教师、康复工程技术人员、心理工作者或者社会工作者。

21

5.2应具备国家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医师资格证和执业证,康复治疗师(士)、教师、康复工程技术、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等相关资格证。

6治疗方法

6.1分类:

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引导式教育、多感官训练、康复工程手段、心理疗法和传统疗法等。

6.2物理疗法(PT)

6.2.1物理疗法分类

主要包含神经肌肉促进疗法(neurodevelopmenttreatment,简称NDT)、关节松动术、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转移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石蜡疗法、水疗法和电疗法等。

6.2.2神经肌肉促进疗法

6.2.2.1Bobath技术

6.2.2.1.1适应证: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如脑瘫。

6.2.2.1.2禁忌证:

非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

6.2.2.1.3设施设备:

不需要特殊的设备。

6.2.2.1.4操作要点

a)控制关键点,包括头部、躯干、胸骨中下段、肩峰、髂前上棘、拇指和脚趾。

b)反射性抑制:

1)躯干屈肌张力增高时,把头部放置在过伸位,可降低屈肌张力;躯干伸肌张力增高时,把头放置在屈曲位,可降低伸肌张力。

2)肢体屈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外旋位;外展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内旋位;上臂屈肌痉挛时取肢体的对称性伸展(保持头在中立位,以排除不对称紧张性颈发射)。

c)调正反应:

1)发自颈部,作用于躯干:

由于头部与躯干之间的位置变化而使躯干转动。

2)发自迷路,作用于头部:

当躯干位置倾斜时,保持头部直立,面部垂直,眼睛水平位的动作。

3)发自躯干,作用于颈部:

其反应为上半身或下半身扭动时,另一半随之转动成一直线。

4)发自眼睛,作用于头部:

当躯干位置倾斜时,由于来自眼部的刺激,将头部保持正确位置。

d)平衡反应:

当人体突然受到外界刺激引起重心变化时,四肢和躯干出现一种自主运动,以恢复重心到原有稳定状态。

e)感觉刺激:

加压或负重;放置及保持;轻推。

6.2.2.2Rood技术

6.2.2.2.1适应证: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脑瘫、其他运动控制障碍。

6.2.2.2.2禁忌证:

非神经系统疾患。

6.2.2.2.3设施设备:

不需要特殊的设备。

6.2.2.2.4操作要点

a)触觉刺激:

1)快速刷擦:

用软毛刷在治疗部位的皮肤上做3—5秒钟的来回刷动,或者在相应肌群的脊髓节段皮区刺激,若30秒钟后无反应,可重复3—5次。

2)轻触摸:

用轻手法触摸手指或脚趾间的背侧皮肤、手掌或足底部,以引出受刺激肢体的回缩反应。

b)温度刺激:

将冰放到局部3—5秒钟,然后擦干,可以引起与快速刷擦相同的效应。

该方法应避免在背部脊神经后支分布区刺激。

c)牵拉肌肉:

1)快速、轻微牵拉肌肉,轻叩肌腱或肌腹,可即刻引起肌肉收缩。

2)持续牵拉或将已经延长的肌肉保持在该位置数分钟、数日甚至数周,可抑制或减轻痉挛。

d)挤压:

1)挤压关节可引起关节周围的肌肉收缩。

2)轻压背部:

在治疗脑瘫患儿时,由颈后部开始从上而下轻压脊柱两侧肌肉,直至骶尾部,

3—5分钟后可以放松全身肌肉。

3)加压肌腱:

当手的屈肌肌腱痉挛或挛缩时,在手的屈肌肌腱持续加压下可引起该肌肉的放松。

4)肢体负重:

可以将患儿放置在肢体负重体位上,通过负重时的挤压和加压来刺激关节周围感受器,促进姿势的稳定。

e)特殊感觉刺激:

如听觉和视觉刺激可用来促进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节奏明快的音乐有促进作用,节奏舒缓的音乐有抑制作用;光线明亮、色彩鲜艳的环境有促进效应。

f)吞咽和发音障碍:

在局部采取比较强的刺激。

6.2.2.3Brunnstrom技术

6.2.2.3.1适应证: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脑瘫、其他运动控制障碍。

6.2.2.3.2禁忌证:

非神经系统疾患。

6.2.2.3.3设施设备:

不需要特殊的设备。

6.2.2.3.4操作要点:

a)基本技术及方法:

BrunnstromI—VI期:

1)BrunnstromI—Ⅱ期:

通过近端牵拉引起屈曲反应,采用轻叩引起屈肌共同运动;轻叩或牵拉上肢伸肌肌群以引起伸肌的共同运动;

牵拉瘫痪肌肉,先引出屈肌反应或共同运动,再引出伸肌反应或共同运动;早期应用视觉和本体刺激。

2)BrunnstromⅢ期:

学会随意控制屈、伸肌共同运动;促进伸肘反应;

把共同运动应用到功能活动中,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简称ADL)相结合。

3)BrunnstromⅣ期:

训练患手放到后腰部;肩前屈90°;屈肘90°时前臂旋前旋后;训练手的功能活动,伸、屈、抓握以及放松。

4)BrunnstromⅤ期:

巩固肩部功能;增强肘及前臂的训练;强化手的训练。

5)BrunnstromⅥ期:

按照正常的活动方式来完成各种日常生活活动,加强上肢协调性、灵活性及耐力的训练以及手的精细动作训练。

b)常用反射及模式:

1)紧张性反射:

对称性颈反射;非对称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紧张性腰反射。

2)联合反射:

健侧上肢抗阻屈曲或伸展,可引起患侧上肢屈肌或伸肌的协同运动;患侧上肢用力可引起同侧下肢出现相同动作。

3)协同运动:

上肢协同运动和下肢协同运动。

6.2.2.4PNF技术

6.2.2.4.1适应证:

瘫痪,尤为脑性瘫痪;骨科损伤性疾病、周围神经损伤所致的功能障碍。

6.2.2.4.2禁忌证:

急性期骨科、外科疾患、关节不稳定、皮肤感觉减退等情况下不宜应用。

6.2.2.4.3设施设备:

不需要特殊的设备。

6.2.2.4.4操作要点

a)运动模式:

包括头颈(3个)、躯干上部(2个)、躯干下部(6个)、上肢(14个)、下肢

(12个)、强调时间顺序的关节活动度变化模式(2个)、按发育顺序在垫上进行的活动(38个)

、步行训练(7个)、轮椅和转移(5个)和生活自理(2个)共91个基本运动模式。

b)主要要领:

1)治疗师以手掌直接接触患儿肌肉、肌腱、关节处,并根据需要予以运动方向相反的不同压力,以对其感受器给予刺激。

2)应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指示刺激和促进患儿的理解和配合。

c)治疗方法:

1)基础促进方法:

体位和最佳力学位置,患儿处于“对角”或适宜治疗的平面,肩关节和髋关节面向运动的方向;手接触,常用方式为“蚓状肌抓握”为PNF的特有标记;言语和视觉提示也是PNF技术的特点之一;另外,还包括扩散、最大阻力、关节牵引、关节压缩、牵张、时间顺序等方法。

2)常用手法治疗技术:

主要包括节律性发动、节律性稳定、反复收缩、保持-放松、收缩-放松、保持-放松-主动活动、慢反转、慢反转-保持、慢反转-保持-放松等技术。

d)本体感觉、皮肤刺激:

1)本体感觉刺激:

以牵张、阻力、震颤、压缩、牵引、滚动、线性加速度和角加速度等刺激前庭促进运动。

2)外感受器刺激:

包括轻触、刷拂、温度、缓慢抚摸脊神经背侧后基支支配的皮肤区域等。

3)合并本体和外感受器的刺激:

如手法接触、对长的肌腱施加压力等。

6.2.2.5运动再学习技术

6.2.2.5.1适应证:

脑血管意外后、脑瘫、颅脑损伤等神经功能缺损。

6.2.2.5.2禁忌证:

无特殊禁忌证。

如果患儿伴有心脏病、严重身体衰弱,要予以监控,循序渐进。

6.2.2.5.3设施设备:

不需要专门的设备。

6.2.2.5.4操作要点:

由7部分组成,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功能。

治疗师可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最适合于患儿的任何一部分开始治疗。

a)上肢功能训练:

1)诱发肌肉活动及训练伸向物体的控制能力。

2)维持肌肉长度,防止挛缩。

3)诱发手操作的肌肉活动和训练运动控制。

b)口面部功能训练:

1)训练吞咽。

2)训练面部运动。

3)改善呼吸控制。

4)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c)从仰卧到床边坐起训练:

1)训练颈侧屈。

2)帮助患儿床边坐起。

3)帮助患儿躺下。

d)坐位平衡训练:

1)训练移动重心时调整姿势。

2)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3)日常生活中的训练。

e)站起与坐下训练:

1)训练躯干在髋部前倾伴膝前移。

2)训练站起。

3)训练坐下。

4)增加难度。

5)注意训练的连续性。

f)站立平衡训练:

1)站立平衡的基本成分。

2)训练髋关节对线(前伸)。

3)防止膝关节屈曲可使用膝部支具。

4)引发股四头肌收缩。

5)重心转移时调整姿势。

6)增加难度。

7)日常生活中的训练。

g)行走训练:

1)站立期训练包括整个站立期伸髋训练、站立相膝控制训练、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