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093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核心突破专题3古代诗歌鉴赏第4讲比较阅读对点规范演练

第4讲比较阅读

1.(2016·河北唐山一中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韦司直①

郎士元

闻君感叹二毛②初,旧友相依万里余。

烽火有时惊暂定,甲兵无处可安居。

客来吴地星霜③久,家在平陵音信疏。

昨日风光还入户,登山临水意何如。

【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中,诗人避难江南。

②二毛:

花白的头发。

③星霜:

指年月。

本诗与杜甫的《春望》都写到了安史之乱,从所抒情感的角度看,两诗的境界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

《春望》写了安史之乱,表达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而本诗只是表达对个人际遇的感叹。

答案:

本诗侧重感叹个人的遭际,杜甫的《春望》除了感叹个人遭际之外,还有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从本诗的前三联可以看出,诗人感叹战乱不断,长期漂泊,有家难回。

《春望》不仅写了战乱给个人造成的痛楚,更表达了对国家局势动荡的忧虑。

2.(2016·湖北黄冈模拟)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 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渔村夕照

[明]沈明臣

洲前洲后尽垂杨,村尾村头满夕阳。

换酒醉眠高晒网,远山修竹正苍苍。

“夕阳”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的内涵是否相同?

请作具体分析。

解析:

张诗中的“夕阳”,是在夕阳照射下,老牛自行归家,只听得一两声寒鸦的鸣叫。

以闹衬静,以动衬静。

沈诗中,夕阳照遍整个村庄,渔民们换酒醉眠,环境十分宁静。

两诗中的“夕阳”虽然都是安静环境中的夕阳,但一个是普通乡村,一个是渔村。

张诗透露出寒意,沈诗透露出安宁。

答案:

张诗以动衬静,描写了老牛在夕阳西下时自行归来,牛蹄声似乎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夕阳下的乡村静谧和谐。

沈诗以景衬情,通过描述夕阳落山时的景象,渲染出渔村清幽的环境和安宁平静的气氛,昭示渔民的纯朴善良。

3.(2016·安徽合肥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

水面之上。

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解析: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与《爱莲说》的共同点是描写的都是荷花,表达的都是喜爱与赞美之情,借此来表达志向等;不同点是本诗尾联流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

相同点:

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

由尾联可知,本诗中,诗人还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 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

第一首可抓住“有情”“同行”“惜别”等词,从作者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的角度概括。

第二首可分析末句“一夜潺湲送客愁”,此句写出了溪水与作者的离愁别恨,将诗人去国离乡的愁苦之情抒发出来。

答案:

前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

诗人由溪水的“有情”表现自己对溪水的依依惜别之情。

后一首诗写一夜潺湲的溪水仿佛是为诗人的不幸远别而呜咽啜泣,又仿佛是从他的心中流出,载着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长流远去。

诗人借溪水抒发了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②。

【注】①石燕:

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燕子,遇风雨则飞,风雨停则为石。

②洛中:

指古都洛阳。

这两首诗同属怀古诗,但表达的主旨各有侧重,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解析:

第一首诗,诗人将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第二首诗,主旨句在尾联,意思是“历代的英雄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

根据这句话可以概括出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

第一首诗写如今四海统一已成为一家,而西塞山故垒萧瑟荒凉,见证着六朝的覆灭,警诫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

第二首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6.(2016·山东临沂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古 意

王 驾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两首诗都写思妇怀人,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解析:

这两首诗虽然都是写思妇怀人,但是第一首写得非常含蓄,全诗主要是写景和主人公的活动,属于间接抒情,或者说是借景抒情;第二首则在诗中直言“妾忧夫”,并直言自己的思念之苦和对丈夫的担心,属直抒胸臆。

答案:

第一首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写思妇看到柔嫩的柳条、青青的桑叶,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他乡的丈夫,表现出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第二首直抒胸臆,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直接诉说思妇对丈夫的关心与思念。

对点特训5

(见专题活页检测P9)

1.(2016·中原名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

“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CE )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

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

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

该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长安失陷,诗人为叛军所羁押,又听闻唐军新败,望着漫天飞雪,感受着凛冽刺骨的寒冷,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的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的心情油然而发。

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呼应了诗歌标题“对雪”,暗示诗人独坐室内,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

答案:

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

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同时呼应了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2.(2017·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暮冬杂咏

史惟圆

寄愁天上,碧落青霄平似掌。

石破多时,散作春檐夜雨丝①。

埋忧地下,移却南山成旷野。

根蔓牵萦,又逐郊原春草生。

【注】①此处化用《李凭箜篌引》“女蜗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句。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CE )

A.“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句出自《后汉书》,词人借用来作词的起拍与过片,为这首词定下了基调。

B.愁,本无形体,却可以“寄”,这是化抽象为具体,词人的愁多得无法消除,想寄之与天,天也容纳不下那么多愁。

C.“碧落”是指天上仙女,在《长恨歌》中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

D.“石破多时”化用了李贺诗“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以愁思比雨丝,思与丝谐音。

E.最后一句是说,词人身处在旷野之中,看着眼前的蔓草,悲从中来,驱车任意行走,直到尽头。

解析:

C项,“碧落”不是指仙女,而是指天空。

E项,词人并非身处旷野,词中只是比喻的说法,是一种想象。

(2)本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全词又是如何表现这个字的?

请简述。

解析:

通读全词,从“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句可知,全篇都是围绕“愁”“忧”来写作。

为刻画抽象的看不见的“愁”“忧”,词人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寄愁天上”,则天空“平似掌”,又散作夜雨;“埋忧地下”,“忧”化作逐原的春草。

答案:

本词围绕“愁”(或“忧”)字来写:

上阕用了比喻手法,看不见的愁把天空都撑破了,又似夜雨丝丝不绝地滴向心头,极写愁思之深;下阕化抽象为具体,把无边无际的忧深深地埋到地下,使南山移走了,变成平坦辽阔的旷野,而“忧”却又化为不尽的春草,涌来眼底。

3.(2017·甘肃会宁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阙 题①

刘眘虚②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阙题:

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②刘眘(shèn)虚:

唐代诗人。

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

早年逝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D )

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

B.三、四两句写落花随流水远远而来,又随流水远远而去,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C.“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D.“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出诗人一心向学的沉静心境。

E.“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诗人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解析:

B项,“淡淡的忧伤”错。

C项,“孤寂”应该为“宁静”。

E项,“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解析:

炼句题可以从“释含义”和“明手法”两个方向去思考,这两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春花春水的可视可听可嗅的美,流露出欣喜愉悦之情。

答案: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

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

4.(2017·宁夏银川一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①

辛弃疾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

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

倦客不知身远近,佳人已卜归消息。

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

知有恨,休重忆。

但楚天特地,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