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实验部 Word版缺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320778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实验部 Word版缺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实验部 Word版缺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实验部 Word版缺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实验部 Word版缺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实验部 Word版缺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实验部 Word版缺答案文档格式.docx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实验部 Word版缺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实验部 Word版缺答案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北省安平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实验部 Word版缺答案文档格式.docx

C.实行宗法制以维护国家统治D.通过封侯建国抵御异族侵扰

3.《洪范》说:

“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

”这里所说的“诸侯”()

①臣服于商王朝

②相对于材料中的武王是小宗

③可以拥有军队,可以自己任命官员

④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A.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4.公元前705年,周桓王伐郑,大败,被射中肩膊,郑庄公未乘胜追击并遣使慰劳桓王。

公元前554年,晋师侵齐,半路听说齐侯死,闻丧而还。

这表明当时()

A.儒家思想影响统治者决策B.礼制仍影响贵族政治生活

C.周王室权威尚未受到冲击D.争霸战争服从于政治需要

5.古代中国存在许多同居共财的家庭,如唐朝张公艺“九世同居”,宋朝陈兢一家“十三世同居”。

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家国的紧密结合B.等级秩序森严

C.世卿世禄的延续D.宗族观念浓厚

6.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材料中“分散性、松散性”的表现是()

A.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B.宗法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

C.层层封授,血缘和政治隶属关系逐渐松散

D.实现了国与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7.自武王以后,周共灭九十九国,降服六百五十二国。

上述国数未必可信,但灭多数小国,建立较大的侯国,使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贡,则是事实。

这表明西周初年()

A.出现新旧并存的政治制度B.推行分封制是巩固统治的需要

C.沿袭商朝分封诸侯的传统D.实行的政治制度强调血缘关系

8.2017年5月,春秋末年兵家孙子的祭祀大典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300多名孙子后裔按照中华传统礼仪和古代圣人祭拜的最高规格,施礼祭拜。

这种祭祖活动主要反映出中国(  )

A.公民素养的开放性B.家国利益的冲突性

C.宗法传统的延续性D.儒家文化的保守性

9.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

10.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书同文,人同伦

11.秦始皇历来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帝王。

董仲舒批评秦王朝:

“力役三十倍于古。

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

”而唐太宗则评论说:

“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唯秦皇、汉武。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董仲舒去秦不远,他的评论应该更接近于历史事实

B.唐太宗着眼国家统一的历史大趋势,评论更为准确

C.两人没有认识历史规律,对秦始皇的评价均不准确

D.出发点和标准不同,对同一历史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12.秦汉时期的“九卿”作为国家机关,其职能既包括了国家事务,也包括了皇家事务。

唐代完成了国家事务和皇家事务的分离,行政和事务的处理也进入了一个更加有序的时代。

这反映了()

A.官僚政治逐渐发展完善B.“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

C.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D.君主权力不断得以强化

13.始皇帝统一天下,在全国置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对郡县制评述有错误的是()

A.郡县长官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14.一个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发展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发展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发展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15.下表为中国古代史籍中有关郡县制的记载,据这些记载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秦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

十一年,初县杜、郑”。

“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因县陈”

晋“遂灭祁、羊舌氏……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

A.春秋时期县制已取代分封制B.县制产生的方式比较单一

C.秦国是最先推行县制的国家D.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县制

16.据《史记》记载,秦代对一些较重大的或疑难问题的决策,一般要经过朝议与廷争,最后才由皇帝裁决后执行。

这说明当时()

A.国家决策由群臣集体作出B.注重提高行政决策的正确性

C.行政决策程序完整而严密D.实现了各大臣间的通力协作

17.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

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

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

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18.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嬗变过程,由此可知()

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B.王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C.丞相权力受到极大削弱D.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19.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参知政事

20.唐代门下省对中书省草拟的文书,具有审查权,如果认为文书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将文书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

这反映出()

A.门下省掌握着中央监察权B.唐朝政府重视提高决策水平

C.门下省和中书省相互对立D.唐朝中央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21.唐朝开元年间的一些政务文书显示,中书省官员署名之后,门下省官员写上“奉敕如右,牒到奉行”,注明时间并署名。

这表明中书、门下两省(  )

A.有分工无牵制B.行使宰相职权

C.共掌军政大权D.地位高低不同

2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三司使与元御史台

23.“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

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

”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D.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24.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

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25.据《南齐书》记载:

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

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

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

C.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26.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

由此可知当时()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27.唐代中后期,御史台的御史在言事监察之前,一定要向御史台的长官汇报将纠弹什么事情。

宋代取消了这一规定,每个台官言事不必对长官汇报,台官与谏官之间、台谏与台谏之间在言事上也互不通告。

这-变化()

A.使监察官员敢于监察一切事务B.增强了监察官员工作的独立性

C.使监察机构摆脱了外在的制约D.有利于扩大御史台的监察范围

28.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29.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

这种做法()

A.导致了冗官局面B.扩大了地方权力

C.加强了君主专制D.提高了行政效率

30.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

同时,内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

这反映了明朝()

A.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31.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

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

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

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32.《元史·

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

“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

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

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

”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监察官吏B.征收赋税

C.行政管理D.笔录政事

33.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

这反映出当时()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34.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书生的试卷、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

这些措施的存在说明北宋()

A.科举考试完全实现了公平公正B.选拔程序走向完善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