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I.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20609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I.docx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I.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I.docx

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I

2019-2020年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I)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

从简朴到简约

冯骥才

①在北欧,尤其是奥斯陆的大街上,你会感到城市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整体性。

它没有历史与现代的断裂与分离,而是和谐地浑然一体。

这不仅是建筑外部,连建筑内部乃至家具风格也是一样。

你在他们的博物馆里看到那种传统生活中纯朴的直线、那种很少人文雕琢的简洁、那种木头柔韧的材质与本色的生态美,也鲜明地在他们现代的生活中被使用着、表现着、享受着。

②今天的他们依旧喜欢用新鲜的原木把屋顶装饰得像昔时的农舍,喜欢木头立柱,喜欢没有花纹雕饰的桌椅,喜欢用光洁的木板组合起来的衣柜与书架;但这不是不动脑子地去模仿传统,而是加进去一种后工业时代崇尚的简约美与现代科技能力,包括精细的切割与抛光的技术,而使其成为现代审美中一种自己文化主体元素。

③它给我十分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即北欧传统审美的简朴转化为现代审美的简约。

审美是文化中深层的要素。

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④北欧人这种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转型,是有历史文化优势的。

首先它们的历史较为单纯,没有太多的文化的更迭;再有是地处偏远,距离几个重要的欧洲文化中心如佛罗伦萨、巴黎、法兰克福等都较远,源自这些中心的一些重大的文化思潮,如同发生地震的震中,到了北欧影响就大大减弱。

比如崛起于17世纪意大利的巴洛克文化,那种跃动的曲线、华丽的图案以及流光溢彩,在巴黎和维也纳几乎沉迷了二百年,弥漫了整个朝野。

但对北欧的文化及其审美影响却甚微。

在北欧人的审美中几乎找不到巴洛克的文化成分。

没有过深过重的人文积淀,反而使北欧较轻松地找到自己在现代文明中的文化位置。

⑤比较起来,中国就麻烦多了。

自汉唐以来,中原汉文化的审美似乎一贯而下。

特别是明代的审美雍容大气、敦厚沉静,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汉之博大与唐之沉雄。

然而到了清代,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们对生活文化表面化奢华的欲求,驱使整个社会的审美发生变异。

特别是乾隆盛世,审美的繁缛与炫富感走到极致,完全脱离传统审美的厚重与含蓄。

可是到了清代中期之后,国力的衰败便使这种奢华的追求无法企及而日渐粗鄙,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遭到破坏。

此后则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到了“不爱红装爱武装”年代,国民的美育和审美品格已不被提倡。

当整个社会由传统的农耕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时,我们已经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

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

或是呆头呆脑地仿古,或是跟着洋人亦步亦趋地作“现代秀”。

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

没有现代审美,也就谈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化。

⑥再看看北欧人。

看似他的传统的横平竖直和很少雕琢,极容易与现代工业审美结合,其实不然。

比方,他们与德国人不同。

有着重工业传统的德国人更喜欢用钢铁作为建筑与器物的材料。

北欧人则坚持使用他们传统的木头。

在这些森林茂密、盛产木材的国家里,他们在温暖的木屋里,使用木头造床、桌椅、盆罐、勺子和笔杆来生活。

木的文化深入到他们的骨头里。

今天他们依旧坚持使用这种具有亲切感的材质,而且决不刷漆,凸显木头的本色与气息。

这样,木头本身的质感与色泽,已成为北欧人简约的现代审美的元素了。

如果说德国人的现代审美多一些冷峻,他们则多一些亲和。

⑦北欧人从传统到现代的审美过渡,不是听凭自然稀里糊涂地完成的。

我想它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是经过知识界,即建筑界、艺术界、设计师等长期的创造性的努力与探索。

瑞典是崇尚发明和设计的国家。

瑞典朋友告诉我,他们在使用自己的传统元素时,要做认真的考察和研究,决不草率。

在这一点,看看瑞典人的家居装饰的连锁店“宜家”里的各种物品就会一清二楚。

另一方面是公众的认可。

没有公众认可,就不会成为集体审美。

只有成为集体审美,才是一种时代的文化特质。

⑧然而,这公众的认可需要全社会有着现代审美的要求,需要整个社会具有较高的审美素质与文化水准,这就必须要有美育教育,可是我们至今还没有把美育列入素质教育。

还有,知识界的努力是重要的关键。

如果我们只去克隆舶来的“现代”,或者在传统中找卖点,我们自己的现代审美则无法建立起来。

我很欣赏奥运会中的中国印、祥云和开幕式中“画卷”的设计,这是一种积极和精心的努力。

当然,还嫌太少,还只是在设计范畴的个别成功的范例,更大的文化问题是我们的现代审美。

而这种时代审美是不会自动转换与完成的。

如果现代文化建立不起来,留下的空白一定会被商业文化所占据,就像当前充斥我们社会的粗鄙又浮躁的“暴发户审美”。

⑨在这一点上,北欧人会不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呢?

1.第①段加点词“整体性”在文中的意思是      。

(2分)

2.简析第④段列举“巴洛克文化”的目的。

(2分)

3.以下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欧人坚持使用传统的木头并逐渐形成简约的审美元素,使他们不受现代工业审美的影响。

B.“社会审美像没头苍蝇乱撞”写出了中国社会审美标准被破坏后无所依据和无所凭借的状况。

C.中国印、祥云和“画卷”的设计成功,表明知识界在提高公众审美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D.商业化的“暴发户审美”充斥社会的原因在于我们尚未建立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现代文化。

4.第⑤段中说“如何在审美上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成了当代文化的大难题之一”,原因是(3分)

(1)

(2)

(3)

5.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6.根据全文,北欧人从传统审美到现代审美的成功转型,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3题。

(22分)

鸟儿远去

(1)那些五颜六色的鸟儿,至今,还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乡……

 

(2)读小学那时,鸟真多。

春天,当田边的马兰吐出香气,河边的柳趟子绿成一片,不知打哪儿“呼啦”一下子,飞来那么多鸟。

枝头、田垄、河边……落的到处都是。

人们给鸟起了好多有趣的名字:

黄下颏的叫“黄豆瓣”、绿脑袋的叫“青大头”、长着褐色斑点的叫“花椒籽”、浑身黄白色的叫“麦溜子”、肚皮上红蓝相间的叫“五色蓝颏”……有一种比核桃还小的鸟儿,叫“瞎老叶子”,它仿佛一片绿叶,别看长得小,可飞的速度却极快;个头硕大的,当数“胡霸辣”,其周身青灰,颇似乌鸦,但眼睛又大又红,叫起来粗声大嗓,颇有几分独啸山林的味道。

还有一种叫“车伙子”的,来得最晚。

谚语说“小满雀来全”,它在“小满”节气之后才出现。

它的叫声不会持续几天,随着它的销声匿迹,鸟们就都飞走了。

听母亲说,它是上苍派来赶鸟的“伙计”,所以叫它“车伙子”。

  (3)真舍不得鸟们飞去,便寻思着,逮几只养着,天天瞧看,那该多惬意!

见别人家的孩子用“扣网”扣住一只“五色蓝颏”,心里直痒痒。

母亲最懂我的心思,但她的话特严厉:

“你逮住了鸟,就要了它的命!

”她一边纳着鞋底儿,一边说:

“越是好看的鸟,越难侍候,它们都是吃软食儿的,你拿什么喂它?

”妈说的软食儿,就是虫子。

我说:

“我去给它找,秫秸棒里不就有‘酱杆儿虫’吗?

”她摇了摇头,嘴里喃喃着:

“哪有那么多酱杆虫啊!

  (4)晚上,她指着天上的星星,说:

“一颗星星,顶着一条命。

大星星,是人的;小星星,是鸟的。

鸟,和人一样,一辈子,只有一条命。

”说罢,她的话音陡然变得沉沉的:

“谁把鸟祸害死了,他顶的那颗星星就灭了,还会让他妈顶的那颗星星,也落下来!

”我信以为真,深怕母亲顶的那颗星因我而坠落。

于是,在无奈中,决然断了逮鸟的念想。

  (5)母亲终归知道我稀罕鸟,想和鸟亲近,就出了个主意:

让我把一些胖胖的“酱杆虫儿”摆在一块半干的黄泥上,再用泥箍住它们,只露出脑袋和后半截白胖胖的身子,作为诱饵,把鸟儿们招来。

清晨,我顶着露水,把那沾着“酱杆虫儿”的黄泥放到鸟们爱去的柳趟子边上。

然后,嘴里吹着口哨,到周围去遛鸟。

果然,有那么多鸟朝我放泥的地方飞来了,蹦去了。

我深怕惊动它们,急忙趴在草棵里,观瞧着……哎呀,足有几十只啊!

我听到了自己因为激动而加剧的心跳声。

近了,近了……蹦在前面的是“麦溜子”,接着,是两只“花椒籽”,紧跟其后的是一群“五色蓝颏”,它们终于发现了我为它们准备的“嚼果”,开始啄食。

我定神望着,心里甭提有多高兴!

虽然,我没有逮到鸟,但我把鸟最爱吃的东西,送到了它们的嘴边。

就这样,母亲让我过了一把瘾。

  (6)到了冬天,北方的雪特大。

一群群的“粟雀儿”伴着雪花飞来了。

“粟雀儿”长得很美,雄鸟的额头,染着猩红;雌鸟更是把那猩红的斑点撒满全身,那猩红色的羽毛,在皑皑的白雪映照下。

显得十分炫目。

“粟雀儿”有些憨,所以,总是容易上逮鸟人的当。

逮鸟人把“滚笼子”挂在树上,它们闻到笼子里粟籽儿的香气,就会傻头傻脑地蹦到那一踩就翻、只能进不能出的笼门上,被“滚”进笼子。

逮鸟人会把那“滚”到的满满一大笼子鸟卖给炸鸟人,变成串在铁丝上炸得焦黄的“铁鸟肉串”。

  (7)母亲牵着我的手上街赶集时,每每看到那叫卖“铁鸟肉串”的,都会带我匆匆离开,不让我多瞧一眼。

那一刻,她的脸上,透出愠色和无奈。

  (8)一天早晨,我见母亲将一双新棉鞋用包袱皮裹好,递给了父亲。

我知道,这双鞋,是母亲整整熬了两宿才做成的。

父亲望了望母亲,啥也没说,拿上鞋,赶集去了。

傍晚,只见他拎着一“滚笼子”的“粟雀儿”回来了。

原来他用卖鞋的钱,买回了笼子里的三十多只鸟。

我很奇怪:

母亲为啥让父亲买回一笼子鸟呢?

她笑着对我说:

“快去抓把粟籽儿,喂喂这些雀儿吧,等它们吃饱了,好放生。

”我这才明白,母亲让爹买鸟,是为了救它们的命!

  (9)母亲叮嘱父亲带着我到远离镇子的阜丰山上去放鸟。

到了山下的林子,父亲让我打开笼子,见一只只鸟“突突”地飞走了,我竟有几分舍不得,可当我想到,是父亲和母亲将它们从逮鸟人的手中解救出来,逃过了被炸成“铁鸟肉串”的厄运,不舍的空落,瞬间,便被庆幸和自豪所取代。

 (10)——这是几十年前的事了,可依稀就在眼前。

(11)去年春天,我回故乡,想再寻那些鸟儿们的踪迹,可上哪儿去寻呢?

阜丰山和山下的林子,已被夷为平地,建起了巍峨的发电厂。

镇外的树趟子、小河,都已荡然无存,变成了民居。

“黄豆瓣”、“青大头”、“麦溜子”、“五色蓝颏”……都已绝迹,它们只能成为我梦中的精灵了!

7.第

(2)段以________结合的句式,形象描述了鸟儿的□□与□□。

(3分)

8.第(5)段加点的动词用得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文与之呼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9.第(7)段“母亲脸上透出愠色与无奈”的原因是(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文意理解恰当的两项是()()(6分)

A.母亲替儿子出主意去亲近鸟儿主要体现了一种纯朴的母爱。

B.写“粟雀儿的憨”与逮鸟人叫卖铁鸟肉串形成鲜明对比。

C.文中前后两处“我舍不得”鸟儿飞去的心理活动是相同的。

D.上文笔调细腻,叙述条理清晰,情感饱满丰富,读来委婉动人。

E.收尾一段看似平铺直叙,实为意蕴深刻,让人感慨思考不止。

F.通篇内容富于生活气息,语言平淡无奇,不加雕琢修饰。

11.第(10)段划线句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鸟和人一样,一辈子,只有一条命”,它的深层含义是____(2分)

13.有人说,本文的标题出彩,你以为怎样?

请简述理由。

(3分)

(三)默写【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6分)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