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3203195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版_精品文档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攻下派

李杲:

补土派

朱震亨:

滋阴派

3、明清时期

温病学:

温热邪气导致的外感热病理论。

《瘟疫论》:

戾气导致外感热病理论。

《医林改错》:

重视实践,发展瘀血致病理论。

4、近现代时期

中西汇通:

主张西学中用。

中西医结合:

中医现代化。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

指一个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

Ø

在组织结构上不可分割。

在生理上互相联系。

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在诊断上要综合分析。

在治疗上要整体考虑。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联系

(1)季节气候的影响

生理:

夏季多汗而少尿,冬季少汗而多尿。

病理:

冬春季多呼吸道疾病,夏秋季多消化道疾病。

(2)昼夜晨昏的影响

白天人体阳气盛,夜晚阳气较衰。

白天病情较轻,夜晚病情较重。

(3)地方区域的影响

南方人腠理多疏松,北方人腠理多致密。

地方病,如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别证候,讨论确立治则、治法。

证候:

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症状:

疾病过程中的临床表现。

病:

疾病总过程的病理概括。

症状与证候的关系: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病与证候的关系:

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

1、同病异治

相同的病,出现了不同的证候,治法不同。

如:

同为感冒病风寒感冒证:

辛温解表——麻黄汤。

风热感冒证:

辛凉解表——银翘散。

2、异病同治

不同的病,出现了相同的证候,治法相同。

胃下垂、肾下垂、直肠脱垂、子宫脱垂为不同脏腑病变。

若均表现出为“中气下陷”证,则均可采用“补中益气升提”之法。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概念的形成和沿革:

仅指日光的向背:

如“阳者,高明也。

山之南,水之北也。

概括事物属性的方法:

如寒热、明暗、昼夜、日月、水火等

哲学思想。

阴阳学说:

运用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说明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

二、阴阳属性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一)普遍性

阴阳属性普遍存在于各种事物之中,但有其规定性。

普遍性:

如寒与热、明与暗、昼与夜、冬与夏、水与火、动与静等。

规定性:

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某些事物和现象。

(二)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1、无限可分性

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如昼为阳上午:

阳中之阳。

下午:

阳中之阴。

夜为阴上半夜:

阴中之阴。

下半夜:

阴中之阳。

2、相互转化性

即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对立:

事物阴阳属性相反,如:

寒与热、明与暗、水与火等。

制约:

阴阳之间相互抑制、相互削弱。

意义:

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阴平阳秘。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阴根于阳,阳根于阴。

上为阳,下为阴。

无上,无所谓下;

而无下,也无所谓上。

互用:

阴阳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为用。

气为阳,血为阴。

气推动血的运行,血为气的物质基础。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和阳经常处于“阳消阴长”、“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之中,以维持阴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四季气温变化

冬-→春-→夏:

阴消阳长

夏-→秋-→冬:

阳消阴长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

上半身表背六腑心心阳

阴:

下半身里腹五脏肾心阴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气为阳,血为阴。

五脏为阴,主贮藏人体精气;

六腑为阳,主传化水谷。

脏腑阴阳相互协调,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排泄。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的本质为阴阳失调。

1、阴阳偏胜

阳胜则热——实热:

高热,大汗。

阴胜则寒——实寒:

形寒,肢冷。

2、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虚热:

低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

阳虚则寒——虚寒:

面色晄白,畏寒肢冷,溲清便溏。

3、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

阴虚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阳损及阴:

阳虚导致了阴虚,形成了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指导诊法

面红、发热、口渴、脉数:

热证—阳

面白、畏寒、口不渴、脉迟:

寒证—阴

2、指导辨证

八纲: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表、实、热。

里、虚、寒。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指导养生防病

2、确立治则治法

(1)阴阳偏胜的治则治法

实则泻之,损其有余。

阳胜则热—实热:

清热。

阴胜则寒—实寒:

祛寒。

(2)阴阳偏衰的治则治法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阴虚则热—虚热:

补阴(以抑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则寒—虚寒:

补阳(以抑阴),“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中求阳:

适用于阳虚。

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阳中求阴:

适用于阴虚。

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六)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性)分阴阳温、热:

凉、寒:

五味分阴阳辛、甘、(淡):

酸、苦、咸:

升降浮沉分阴阳升、浮:

沉、降: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概念的形成和沿革

五材说: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五种元素说: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哲学思想

五行学说:

运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运动,说明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学说。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引申为升发、柔和、条达、舒畅——肝主疏泄。

火曰炎上:

引申为温热、升腾——心阳温运血脉。

土爰稼穑:

引申为化育、承载——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金曰从革:

引申为清肃、敛降——肺主肃降。

水曰润下:

引申为滋润、下行——肾主水。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和归类

1、取象比类法——类比法

2、推演络绎法——类推法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五五五五五季

音味色化气方节

五五五形五五变

脏腑官体志声动

角酸青生风东春

徵苦赤长暑南夏

宫甘黄化湿中长夏

商辛白收燥西秋

羽咸黑藏寒北冬

肝胆目筋怒呼握

心小肠舌脉喜笑忧

脾胃口肉思歌哕

肺大肠鼻皮悲哭咳

肾膀胱耳骨恐呻栗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1、五行相生

概念:

五行的某一行对另一行的资生、促进作用。

次序:

木、火、土、金、水、木依次相生,循环往复。

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

五行的某一行对另一行的抑制、削弱作用。

木、土、水、火、金、木依次相克,循环往复。

所胜、所不胜关系:

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

概念: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产生的调节作用,以维持五行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途径:

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均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种关系。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4、五行相乘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我克”一行的过度克制。

与相克次序一致。

原因:

克制一行过亢或被克一行过衰。

5、五行相侮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克我”一行的反向克制。

相克次序的反向。

克制一行过衰或被克一行过亢。

乘与侮的联系与区别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归属人体的组织结构,反映内外环境的统一。

(见五行归类表)

(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以五行的特性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见五行特性)

2、以五行的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

(1)相生方面的联系:

肝血养心血—木生火。

肾精生肝血—水生木。

(2)相克方面的联系:

肝主疏泄,制约脾气的呆滞——木克土。

肾主水,防止心火的亢盛——水克火。

(三)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母病及子:

如肝血虚—→心血虚:

心肝血虚。

子病及母:

如心火旺—→肝火旺:

心肝火旺。

2、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传变:

如肝脾不和,肝气犯胃——木旺乘土。

相侮传变:

如肝火犯肺——木火刑金。

母病及子、相侮传变:

病情较轻。

子病及母、相乘传变:

病情较重。

(四)指导疾病诊断

面红、口苦、脉洪:

心火上炎。

面青、口酸、脉弦:

肝失疏泄。

2、推断预后

如肝病面青见弦脉:

常—本脏脉

沉脉:

顺—相生之脉

浮脉:

逆—相克之脉

(五)指导疾病的治疗

1、控制疾病的传变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根据相生规律

治则: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如心肝血虚:

补肝血以养心血。

心肝火旺:

清心火以泻肝火。

治法:

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

(2)根据相克规律

抑强、扶弱。

如肝脾不和:

疏肝健脾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3、用于针灸和精神疗法

如精神疗法的以情胜情法。

第二章藏象

概说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

指藏于体内的脏腑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

通过观察在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来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治规律的学说。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

1、早期的解剖实践

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

2、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奠定了藏象学说的生理和病理学基础。

3、反复的临床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